鲁西平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东昌府区的典型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农村经济论文,平原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鲁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是对东昌府区农村经济系统经过改革开放20年建设后,农村发展成就客观和相对发展态势的评价。是农村经济积累、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农村经济效益、农民人均收入、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农村社会进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着眼于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关键指标的建设,突破发展的制约,进行可持续能力建设。
1 研究区背景特征
东昌府区为聊城市辖一区,位处聊城市腹地,东接茌平和东阿,西连冠县和莘县,南靠阳谷,北望临清。辖11乡、8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97年总人口92.53万人,占聊城市人口的16.94%,人口密度为738 人/km[2]。
1.1 良好的区位条件
以东昌府区为中心的辐射状公路交通格局,汇集聊临、聊莘、聊冠、聊茌、聊阳、聊位、聊滑和济聊馆高速公路。地处京九铁路和济邯铁路的十字交点,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形成交通枢纽。位居华北平原腹地,通过京九铁路可北上京津和东北地区,南下两湖、两广和港澳地区,拥有宽广的市场腹地。腹地人口多,经济发达,城市密集,是农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为东昌府区传统农业区培植消费性产业增长点,带动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1.2 资源与环境条件
本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 年均降水583.3mm,降水相对变率22%,降水不足是本区环境系统的限制因素。气候生产潜力较低,当光能利用率为3%时,小麦生产潜力为500kg/亩,玉米570kg/亩。地势平坦,中低产田和盐碱地面积广,土地生产力低, 土地人口承载力为135万人。水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 旱涝盐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较低。本区水土资源匹配以西新河为界分东南和西北两大区。西北区地势高亢,土质偏轻,水资源不足,易受干旱。地下水位偏低,农业以地下水井灌为主。东南区地势低平,土质适中,水资源丰富,农业排灌条件好。老运河以西为井渠结合,引黄以提灌为主;老运河以东,井渠结合,引黄可自流灌溉。盐碱地主要有盐化潮土、盐土、缄化潮土,约占土地面积的25%。中低产田主要类型有高亢缺水易旱型,低洼易涝受渍型、盐碱地低产田、土质过沙和过粘型、粗放经营型、土地瘠薄型,约占73.92%。
1.3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东昌府区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粮食生产比重大,“粮+菜”结构是种植业的主要特征。畜牧业发展基础雄厚,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养殖的肉鸡饲养基地、养猪基地、蛋鸡饲养基地和养羊基地。渔业和林业发展规模小,开发层次低。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较窄,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但农村集市贸易比较落后,农村劳动力丰富但素质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较低,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典型农业区,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落后。
2 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标选择原则
2.1 可操作性原则
在可持续指标体系中,选择具有区域典型性、可比性和可得性等可操作性原则。
2.2 层次性原则
农村经济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研究系统,它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东昌府区范围小、经济结构单一。因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只区分为目标层、基准层和指标层三层。
2.3 完备性原则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区域SARD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涉及资源与环境支撑系统、经济运行动力支撑系统与社会条件等自然、社会、经济领域,指标既反映SARD各个层面,又要反映各部门的运行特征。
2.4 动态性原则
考虑到不同时期SARD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可持续能力的建设,在指标选择上,兼顾指标时间序列的对比性和未来可持续能力的发展趋势。如污灌区面积占耕地比例这一指标,虽然东昌府区现有的污染面积并不大,但是由于水资源缺乏,工业废水排放量将进一步扩大,农村污灌区面积也将扩大,从而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的重要因素。
3 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指标判断
3.1 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 分别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层、基准层和指标层。目标层U 单一目标层,基准层S包括6个基准层,指标层F共有35个指标。 全面反映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影响方面。
3.1.1 目标层
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于综合评价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着眼于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考虑农村经济的结构与效益,为农村经济现在的发展提供综合决策依据。目标层编码为U, 含义为东昌府区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
3.1.2 基准层
基准层是将影响目标层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农村经济系统本身等诸多方面作为目标层的分析平台,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机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层有赖于基准层系统的优化和良性循环。基准层子系统可持续能力的增强表现在子系统增长性趋强,而制约作用降低。基准层代码为S=(S[,1],S[,2],S[,3],S[,4],S[,5],S[,6])=(资源、生态环境、农村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与效益指标、人口、生活质量)。
3.1.3 指标层
在6个基准层下有35个具体评价指标,指标具体定量衡量6个基准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目标层具体任务的落实。指标层的确定既要具有全面性、客观性,还要具有可控性和易获性。指标层的代码为F, 指标层的含义为:
资源(S[,1]=(人均水资源f[,1],水资源利用率f[,2], 人均耕地f[,3])
生态环境(S[,2])=(农村工业污径比f[,4],盐碱地和中底产田占耕地面积比例f[,5],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比例f[,6])
农村经济总量指标(S[,3])=(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f[,7],农村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f[,8],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f[,9],非农业产值比重f[,10],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f[,11],城乡集市贸易总额增长率f[,12],二、三产业就业比例f[,13],畜牧商品率f[,14])
经济结构与效益(S[,4])=(农村三大产业产值结构f[,15], 农村劳动生产率f[,16],农业劳动生产率f[,17],农村工业劳动生产率f[,18],农村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f[,19],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f[,20],投入产出比f[,21],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f[,22],科技进步贡献率f[,23])
人口指标(S[,5])=(人口自然增长率f[,24], 每万人农村人口科技人员比例f[,25],每万人农村人口科技人员比例f[,25],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f[,26],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f[,27])
生活质量(S[,6])=(人均GNPf[,28],农民人均纯收入f[,29],农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f[,30],农民人均生活用电量f[,31],每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f[,32],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f[,33],家庭电视普及率f[,34],恩格尔系数f[,35])
3.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属性判断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每一个指标都具有对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指标的增减,并不意味着持续能力的增强或减弱。但根据每一个指标的阶段性功能建立阶段性的指标评价标准,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评价相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阶段性的具体体现。通常采用专家评判法,设计现阶段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依据实际值与标准值的逼近程度,将标准值划分出指标可持续能力的状态控制范围。标准值的确定依据地区或国家阶段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指标,有的指标则依据地方相关部分的建议在修订后确立。这些指标和指标评价判断标准都具有严格的地域特征,但同时还要考虑指标评价与全国水平的一致性,是可持续能力具有横向可比性。在指标体系判断标准设计过程中,采用专家评判的方法,在1998年10—11月间,利用45天的时间,以10天为评判周期,先后进行了三个周期的评判调查,被调查和访问的人员共计45人次,主要来自于聊城市和东昌府区两级计委、土地局、农业局、环保局、聊城师范学院两位副教授、中科院乡村发展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共计15人。经过首次访问,二次交叉评判和第三次重点指标评判,确定出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指标可持续状态判断标准。
表1 可持续发展指标属性判断指标
Tab.1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ng
standar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es
指标 不可持续 弱可持续
人均水资源/m[3]
≤500 500-1,000
水资源利用率/%≤50 50-85
人均耕地/亩
≤1
1-2
农村工业污径比/% ≥2
1-2
盐碱地和中底产田占耕地面积比例/% ≥30 10-30
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比例/%≥30 10-30
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 ≤10 10-30
农村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10 10-30
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年增长率/%≤10 10-30
非农业产值比重/% ≤30 30-70
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率/% ≤5
5-10
城乡集市贸易年均增长率/% ≤10 10-30
二、三产业就业比例/% ≤20 20-40
畜牧商品率/% ≤60 60-85
农村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农业比例)/% 农业≥50 30-40
农村劳动生产率/元/人 ≤2,500
2,500-5,000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2,000
2,000-4,000
农村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10,000 10,000-30,000
农村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3,000
3,000-7,0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30 30-60
投入产出比≤1
1-2
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10 10-30
科技进步贡献率/% ≤20 20-5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5 5-15
每万人农村科技人员比例≤10 10-35
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10 10-30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20 10-20 ≤10
人均GNP/元≤3,000 3,000-6,4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00 500-2,500
农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元
≤1,000
1,000-2,000
农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度
≤30 30-100
每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km
≤3
3-10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人 ≤30 30-100
家庭电视普及率/% ≤30 30-60
恩格尔系数/% ≥50 30-50
指标 强可持续 理想值
人均水资源/m[3]
≥1,000
1,000
水资源利用率/%≥85 85
人均耕地/亩
≥2
2
农村工业污径比/% ≤1
1
盐碱地和中底产田占耕地面积比例/% ≤10 10
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比例/%≤10 10
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 ≥30 30
农村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30 30
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年增长率/%≥30 30
非农业产值比重/% ≥70 70
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率/% ≥10 10
城乡集市贸易年均增长率/% ≥30 30
二、三产业就业比例/% ≥40 40
畜牧商品率/% ≥85 85
农村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农业比例)/% ≤30 30:50:30
农村劳动生产率/元/人 ≥5,000
5,000
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4,000
4,000
农村工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30,000 30,000
农村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元/人 ≥7,000
7,0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60 60
投入产出比≥2
2
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30 30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55
人口自然增长率/‰ ≤5
5
每万人农村科技人员比例≥35 35
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30 30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20 10
人均GNP/元≥6,400
6,4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500
2,500
农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元
≥2,000
2,000
农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度
≥100 100
每万人拥有的公路里程/km
≥10 10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人 ≥100 100
家庭电视普及率/% ≥60 60
恩格尔系数/% ≤30 ≤30
4 指标权重和可持续能力指数
根据层次分析法判断距阵标度,构造判断矩阵U-F和S-F(S[,1]—F、S[,2]-F、S[,3]-F、S[,4]-F、S[,5]-F、S[,6]-F), 运用层次分析技术,加载QBASIC源程序,进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层和基准层之间:①经济结构与效益指标(S[,4] )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权重最大,为0.196;②农村经济总量指标(S[,3])反映农村经济的积累和增长对可持续目标的权重为0.193;③资源指标(S[,1])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强,权重为0.169;④生活质量指标(S[,6])对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的权重为0.181;⑤人口指标(S[,5])的权重为0.163;⑥生态环境类指标(S[,2])的制约作用最小,权重为0.098。在基准层与指标层之间,①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以及水利用率指标是资源基准层的三个影响能力较大且相等的指标,权重都为0.33;在生态环境基准层中农村工业污染和盐碱地及中低产田比例的制约作用强,权重分别达到0.53和0.29,而旱涝灾害指标因长期的治理,虽仍占有重要位置,但其制约性变小,权重分别为0.16。②在农村经济总量基准层,农村三大产业增长状态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粮食总产增长、农村工业产值增长和农村第三产业产值增长指标权重分别达到0.15、0.14、0.14、0.14。③在农村经济结构与效益基准层,农村科技贡献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经济投入产出比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4、0.13和0.12。④在人口基准层,人口自然增长率、万人科技人员比例、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和文盲比例四个指标,反映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口素质指标对基准层的影响较大,权重分别为0.38、0.22、0.21和0.18。⑤在农村生活质量基准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年末储蓄存款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生活用电的权重分别为0.17、0.17、0.14和0.12。
表2 指标权重排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Tab.2 quene by weight of indexes and its sustainability
指标U-F权重80年代 80年代属90年代90年代属
指标值
性判断 指标值 性判断
F[,1]
0.064 478m[3] 1
377m[3]1
F[,2]
0.064 60% 3
60%3
F[,3]
0.064 1.7亩
3
1.3亩 3
F[,24] 0.064 15‰1
6.81‰ 3
F[,5]
0.06
60% 1
45%1
F[,25] 0.037 10/10,000
1
20/10,000 3
F[,26] 0.036 8.99%
1
10%1
F[,6]
0.032 50% 1
30%1
F[,27] 0.031 25.1%
1
18.26% 3
F[,7]
0.025 40% 5
42%5
F[,23] 0.025 20% 1
35%3
F[,16] 0.024 1,017元 1
8,475元5
F[,8]
0.023 109%5
69%5
F[,9]
0.023 83% 5
129%
5
F[,11] 0.023 10.5%
5
2.65% 1
F[,21] 0.022 1.3 3
1.83
F[,17] 0.021 437.6元 1
3,123元3
F[,18] 0.021 15,206元3
25,000元
3
F[,22] 0.02
1.5 5
2.29
5
F[,10] 0.018 40% 3
63%3
F[,12] 0.018 63% 5
77%5
F[,19] 0.018 5,402元 3
7,000元5
F[,13] 0.017 16.43% 1
23.59% 3
F[,20] 0.017 33.6%
3
21.3% 1
F[,29] 0.017 338.87 1
1,300 3
F[,30] 0.017 438 1
1,066 3
F[,14] 0.016 60% 1
80%3
F[,28] 0.015 662 1
2,450 1
F[,31] 0.013 18.71
54 3
F[,4]
0.011 3.8%1
5.6%
1
F[,15] 0.011 62:33:5 1
37:54:93
F[,32] 0.01
3.5 3
5.53
F[,33] 0.01
59 3
50 3
F[,34] 0.0085 20% 1
50%3
F[,35] 0.008
80% 1
66%
1
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1.9195 2.5435
通过对U-S和S-F的分析,以及对U-S和S-F权重的确定,初步确定了基准层对目标层,指标层对基准层的相互影响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确定指标层对目标层的影响权重,也就是说,确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分别对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权重。在35个评价指标中,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作用权重依据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7,前10个主要指标分别为人均水资源为0.064、人均耕地为0.064、 水资源利用率为0.06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64、盐碱地和中低产田占耕地比重为0.06、万人农村人口科技人员比例为0.037、 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0.036、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比例为0.032、文盲人口比例为0.031、农业科技进步率为0.025。从这些指标中可以看出,人口、资源、 生态环境和农业科技应用是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指标。
5 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评价
由于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均为矢量,具有较为确定的作用方向。因此,通常采用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易于形成方向信息的损失。故本课题采用了专家标准赋值法,认为规定指标值在强可持续状态下,属性判断值为5,在弱可持续状态下,属性判断值为3,在不可持续状态下,属性判断值为1。根据归一化原则可知, 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分布为可持续的能力指数为1,弱可持续的能力指数为3,强可持续能力指数为5,1—3 之间为可持续能力介于不可持续与弱可持续之间,3—5之间为可持续能力介于弱可持续与强可持续之间。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指数在1—3之间,其中80年代可持续能力指数为1.9195,接近于不可持续状态;90年代可持续能力指数为2.5435,接近于弱可持续状态。虽然可持续能力90年代比80年代有所改善,改善幅度为32.5%%,但可持续能力仍然较低。介于不可持续状态与弱可持续状态之间,更接近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属性由不可持续状态改善到弱可持续状态的指标有F[,13]、F[,14]、F[,15]、F[,17]、F[,23]、F[,24]、F[,25]、F[,27]、F[,29]、F[,30]、F[,31]、F[,34],共计12个指标,占全部指标的34.3%。对东昌府区90年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为37.2 %, 对可持续能力指数增量(0.624 )的贡献率为88.9%;由不可持续状态改善到强强可持续状态的指标为F16,只占全部指标的2.9%,对东昌府区90年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为4.7%,对可持续能力指数增量(0.624)的贡献率为15.3%;由弱可持续状态改善到强可持续状态的指标有F19, 是全部指标的2.9%,对东昌府区90 年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为3.9%,对可持续能力指数增量(0.624)的贡献率为5.7%; 由强可持续状态退化到弱可持续状态的指标为0; 由强可持续状态退化到不可持续状态的指标有F[,11],是全部指标的2.9%,对东昌府区90 年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为0.9%, 对可持续能力指数增量(0.624)的贡献率为-14.7%。 由弱可持续状态退化到不可持续状态的指标有F20,是全部指标的2.9%,对东昌府区90年代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为0.6%,对可持续能力指数增量(0.624)的贡献率为-5.4%;而有19个指标属性没有发生变化, 是全部指标的54.3%,对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贡献率由80年代的72.8%下降到90年代的4.9%。在全部指标中, 可持续能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各指标的属性改善。虽然资源和生态指标多数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并没有改变指标属性。甚至资源和环境类指标在可持续能力提高的背景下,制约作用加强。以土地为中心的粮食供给与需求是制约因素中的关键环节。以水资源为中心的可利用水量的经济支撑能力也成为限定东昌府区农村经济可持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节约技术的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来改善指标属性,以大幅度提高未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收稿日期:1999—02—02;修回日期:1999—09—20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贡献率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经济论文; 可持续增长率论文; 人口增长率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