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99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_流动人口论文

1995—199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5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分析

1.1995年全年人口计划和“八五”人口计划将圆满完成

1995年是“八五”人口计划的最后一年。根据对1995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计划执行情况推算,1995年大陆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9.2‰,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2.4‰左右,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分别比1994年高出1个千分点。1995年,全年出生人口约2300万, 全年净增人口接近1500万。根据各地报表分析,全国除部分省、自治区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完成全年的人口计划。如果按国家统计局“八五”计划前四年公布的人口数据以及对1995年年底的预测,到1995年底,即“八五”期末,大陆人口总数将控制在12.14亿以内, 比“八五”计划人口数12.27亿少1300万人。换句话说,到1995年, “八五”人口计划和1995年全年人口计划将圆满完成。表1 是全国“八五”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表1 全国“八五”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注:1995年实际总人口,实际出生人数、出生率和自增率为估计数

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我国人口统计数据有较大误差,估计全国人口漏报在1000万左右。考虑到漏报因素,估计到1995年底中国大陆实际总人口约在12.24亿内,这仍低于12.27亿“八五”计划人口数。

1995年,全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29亿, 比上年增加300万,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1.18亿,比上年减少200万, 23岁生育峰值年龄妇女人数为1186万。比上年减少73万。妇女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估计在2.0—2.1之间,低于更替水平。

“八五”期间的五年,全国共增加人口7100万,比计划少1300万,年均增加人口1520万,比“七五” 期间年均增加人口1760万少了240万。五年共出生人口10960万,比计划少1600万; 各年出生率和自增率均低于计划。“八五”期末妇女总和生育率计划降至2.09,实际估计为2.05左右。

2.1995年计划生育工作特点

1995年人口计划的完成,主要原因与往年类似。这就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完成人口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的这一作法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有效地实行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人口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工作;计划生育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计划生育部门在抓紧抓好方面做了大量踏实工作。除此之外,1995年计划生育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⑴“三结合”经验在全国全面推广实施

进入90年代以来,吉林、四川、江苏等地顺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简称“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地干部、群众的支持与欢迎。近年来,黑龙江、吉林、四川、浙江、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山东、内蒙、福建等省先后作出决定,要求在农村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其它多数省、区市也相继开展了试点。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三结合”的经验多次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新的进展,应当在全国推广。1995年下半年,国家计生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卫生部、扶贫办、中国农业银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妇联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认真抓好农村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通知》,对各部门如何根据本部门的业务特点,选择适当的生产、经营、服务项目和扶助形式,把计划生育三结合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95年10月,国务院在四川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三结合经验交流会”,在全国全面推广了这一经验。并认为这是计划生育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内容,即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三结合”经验在全国全面推广,标志着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1995年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⑵部分中西部省、区生育率下降显著

1995年人口计划乃至“八五”人口计划顺利完成,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中西部省、区生育率下降显著。这是1995年乃至“八五”期间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中西部省、区,一般人口较多,计划生育任务较重,这一地区生育率变动,对全国生育水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西部的安徽、福建、河南、湖南、陕西5省, 今年人口出生率与1990年相比,预计将降低7.5个千分点以上,人口大省河北约降低6个千分点以上。这六个省的总人口约为3.5亿。 加上近几年生育率下降较快的江苏、山东两个人口大省,“八五”期间在5 亿人的地区实现了生育率迅速下降,他们为全国完成1995年人口计划和“八五”人口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来工作基础较好的省、直辖市,1995年生育率继续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海市从1994年全市户籍人口进入负增长,今年户籍人口仍属负增长。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四川、江苏的出生率近几年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1995年出生人数略有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影响,属于合理回升,人口出生率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由于部分中西部省生育率下降幅度大,加上原来工作基础较好的省、直辖市生育率已下降到较低程度,1995年,全国有2/3 的地区妇女生育水平达到和低于更替水平,全国平均生育水平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虽然1995年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低生育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实现的,因此还是极不稳定的。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践说明,即使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出生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在低水平的地区,只要工作稍有放松,人口出生就会反弹。 因为还远没有达到出生率自然转变的条件。1995年生育率下降幅度较大的中西部地区, 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要巩固现有的成绩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相当一部分群众生育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在1995年还时有发生;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尚无有效对策;自1992年起,全国每年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逐年下滑的现象还没有有效遏制,这一现象意味着近年来相当多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有所减弱;一些基层干部感到计划生育工作难做,产生了畏难、厌倦和松劲情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生育工作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给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带来困难。

3.1995年人口变动特点

⑴人口城市化发展势头活跃,但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

进入90年代,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95年继续保持了发展活跃势头。1994年,我国城市总数为576个, 全国市镇总人口约为3.5亿。1995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到3.7亿, 全国城市总数1995年6月已达622个,1995年底将达到635个左右,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将达30%,但远低于1990年全世界市镇人口占总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按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会达到1990年的世界人口城市化的水平。

⑵人口就业布局趋向合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显著

1995年,我国城镇就业结构继续发生积极变化,在各类所有制经济中,就业人员数量所发生的变化更趋合理。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减少,而私营、外资和股份制企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快,已从1994年9 月底的3.8%上升到1995年同期的5.2%。城镇从业人员中私营个体劳动者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其比重已由1992年的5.4%上升到1995年底的11 %。

劳动力产业布局,在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迅速。1994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21%,1995年,预计可上升到23%,一年上升2个百分点。据国家经济局提供的资料,1995年第三季度与1994年同期相比,仅国有单位的第三产业职工就达到5852万人,一年增加了87万人。

⑶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

近几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逐年增长,但一般不超过一个千分点。1995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加快。199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5%,199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6.18%,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7400万。预计2001年上述比重将达到7.01%,这标志着下世纪初我国将进入老龄化时代。

⑷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增幅较大

近几年,我国道路死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口为5.9万人,1994年达到6.63万之多,1995年将超过7万,比去年同期增长5%以上。我国汽车拥有量仅占世界的2%,但交通死亡人数却占了全世界的1/7。我国交通死亡人数的持续增长, 主要原因是构成道路交通安全三要素的人、车、路矛盾日益加大。近几年,全国公路运输总量大幅度上升,车辆也随之迅速增加,但道路发展却大大滞后。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但拥有的道路不足世界的5%。 人口持续增长,车辆不断增加,但道路少而差的状况短期却难有大的改观。另外,道路交通参与者素质上的不适应,缺乏道路安全意识、缺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道路交通管理漏洞大,在交通安全上缺少责任感,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现象等,也是导致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上升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几个问题

1.计划生育统计水分问题

计划生育统计水分问题,近几年一直困扰各级政府部门。计划生育统计水分严重,已严重影响各级领导准确认识人口形势,影响到对人口问题的决策。为解决统计水分问题,近几年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将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质量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建立健全基层统计网络,规范基层统计管理,等等,这些措施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效果不显著。

计划生育统计水分严重,看似一个统计问题,但实质却是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矛盾的反映,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行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对一些地区来说,由于现行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有一定距离,要使政策得以贯彻实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辛苦,并有可能得罪一部分群众。如果乡村基层组织网络不健全,或乡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即使上级给以的计划指标切实可行,此时也很难避免瞒报现象。因为瞒报无需支付任何成本,风险也很小,既可应付上级,又可避免得罪群众。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统计水分是难以避免的。

即使基层网络健全,乡村基层组织有一定工作力度,但上级规定的任务很重,指标要求很高,所提供的工作条件又极其有限,无论怎样努力也难以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此时瞒报、漏报就难以避免了,因为即使辛辛苦苦,也不能完成上级规定的任务,而此时,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利剑在头上高悬,一个基层单位如果不能完成上级提出的任务,实现相应的指标,不仅计划生育部门脸上无光,基层单位的领导也难脱干系,很有可能要追究其领导责任。因为自身工作没有做好,还要使领导受牵连,仅凭这一点,也需在统计数字上做些文章。责任不能只归于乡村干部素质,如果只是个别人现象,还可以从乡村干部素质中找原因;如果是普遍现象,就不能说这是乡村干部素质问题了,而和我们现存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要彻底根治计划生育统计水分,目前看来是不现实的。尽可能减少计划生育统计水分,至少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计划生育基层网络,提高乡村干部素质;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所涉及到的监督评估指标更为科学;

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如果只有任务、要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些任务、要求是难以完成的。

2.人口计划指标的扣留问题

人口计划指标的扣留是一个老问题,但1995年以至整个“八五”期间,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由于层层扣留计划指标,以至在有些地方出现了符合生育政策的群众不能列入计划的现象。人口计划制定的原则是既体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又是经过最大努力能够完成的。在人口计划执行中应该按照计划的要求,按计划来考核。这个计划是留有一定余地的,因此基层在执行人口计划时,应按照政策来管理。只要计划能科学地分解到基层,每个符合政策的育龄对象都可以列入计划。因此,凡是符合生育政策、符合当地《计划生育条例》的育龄夫妇,都应允许他们生育,为他们提供有关计划生育的服务。如果只是因为人口计划指标下达分解得不科学,就限制符合政策的夫妇生育,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增大工作的难度,就很有可能突破给定的计划指标。使计划生育成为即使经过最大努力也难以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导致计划生育统计水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人口计划指标的层层扣留,使逐层分解的人口计划指标制订得较为科学,一是在制定出生人数计划时,应以现行生育政策为主要依据,同时给出政策外生育的控制水平;二是在对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核人口计划执行的结果,还应考核人口计划执行的过程。即,不仅要关注出生率完成情况,还要关注通过哪些措施,运用哪些方法使人口计划得以落实。如果对人口计划执行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就会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向着“既要抓紧、又要抓好”这个方向迈进,就会更多的用文明的办法开展计划生育,人口计划指标的层层扣留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就会逐步得到纠正。

3.计划生育经费投入问题

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是一个老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多次提出,但至今并没完全解决,在一些地区,这个问题仍很严重,至今尚无解决的迹象,有必要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多年以来,全国基层的计划生育工作,其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征收计划外生育经费。近年来,工作进步较大的地区,由于计划外生育已经大大减少,能征收的计划外生育经费也大大减少。虽然很多地区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了人均2元,但由于物价上涨和工作量增大, 计划生育经费仍难以保证工作需要。一些地区,“七五”期间征收的计划外生育费,已经在“八五”期间使用。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是相当多地区近年来手术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与1994年相比,1995年上半年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人数出现下降。1995年上半年,全国至少有13%应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妇女未落实措施,最高的省达44%左右。人口最多的四川省,计划生育手术欠帐十分严重,截止到1995年6月,全省拖欠卫生等部门经费人次累计达258.7万例。

大量的事实说明,计划生育部门是一项投入很少,产出很大的部门,它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但在很多地区,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今天,在相当多的地区,计划生育仍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没有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难以想象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计划生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宣传,把对计划生育的投入程度作为衡量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计划生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

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特别在“九五”期间尤其如此。

管好用好各地征收上来的计划外生育经费。

4.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

如果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那么,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则是第一难工作中最难的工作,是难中之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一个老问题,但这一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北京市1995年上半年外地来京流动人口的计划外出生45人,占全市同期计划外出生人数的55.24%;山东省1995年上半年全省共898例计划外出生,其中,计划外怀孕后外出超生的为28.3%,长期外出经商务工超生的为21.3%,两项合计接近50%。在一些地区,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已占全部计划外生育总数的2/3,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还会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将更加突出。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关键是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将其纳入流动人口综合治理的环节中。1995年8月,公安部颁布了《暂住证申领办法》, 明确规定暂住证是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区或者乡镇,在其它地区的暂住证明。暂住人口管理不再局限城镇,而是将城乡暂住人口均列入管理范围。在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时,可与暂住证管理结合起来,暂住人口在暂住地怀孕、生育,应提供原住地的生育证明,如果计划外怀孕和生育,就应限制其暂住证的使用。而没有暂住证,暂住人口就不能办理劳务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证明,从而约束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

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应建立相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浙江省温岭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近30万,该组织工作人员到外出人员集中地区提供上门服务,每年两次,基本上杜绝了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199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预测

1.1996年计划生育状况展望

1996年是“九五”人口计划的第一年。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经过20多年计划生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群众的生育意愿进一步改变,计划生育“三为主”经验在全国普遍推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1996年以及“九五”期间的计划生育工作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96年,影响计划生育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八五”时期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影响

“八五”期间,全国育龄妇女人数,尤其是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大幅度增加,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并达到这个高峰的峰顶,但这一期间各年的出生人数不仅没有增加,却反而减少,出现了初婚、生育低谷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应当在“八五”期间出生的部分孩子由于在“七五”期间抢生中生育了,而可能生在“八五”期间的一孩、二孩,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使得育龄人群婚龄推迟和间隔控制而少生。“八五”期间出现的初婚、生育低谷,有利于年龄结构的调整和“八五”人口计划的完成,但会使“九五”期间面临较大压力,一旦较低年龄的妇女婚、育年龄相对提前,就会出现初婚、生育“堆积”现象,形成新的婚、育高峰。

⑵部分省、区将面临出生高峰

“八五”期间,全国育龄妇女人数,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达到高峰。“九五”以后将逐渐减少。但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差异,全国将有八个中西部地区的省、区,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6%,将在1996年和1996年以后达到峰顶。人口最多的四川省,20—29岁女性人口在1995年达到峰顶,达到1321万,1996年为1306万,仅比1995 年减少15万人。新疆、宁夏20—29岁女性人口峰顶是1997年, 1996年则是次高峰年。1996年,这些地区计划生育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⑶独生子女结婚生育增多

按照各地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在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早,人口控制较好的地区和一些城市,符合这种规定的人数将逐年增多。这将推动按现行生育政策的生育率的提高,使二孩总和生育率上升。以江苏省为例,进入90年代后,江苏妇女按现行生育政策的生育率开始逐年提高,并呈增长之势。1995年,江苏按现行生育政策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20,1996年达到1.144,2000年,将达到1.31个,高出80年代的25%以上。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生育政策较江苏为宽,生育第一孩是女孩的家庭,可以在间隔条件下允许生育第二孩,随着独生子女结婚生育增多,这些地区按现行生育政策的生育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⑷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由于生育水平已下降到较低水平,继续下降的潜力已经很小。近年来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先后都经历了大幅度下降的中部省、区。目前处在巩固成绩阶段,1996年生育水平不仅不会继续下降,有可能还会略有回升,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再会缓慢下降。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1996年的生育水平还难有较大下降。

1996年全国15—49岁的育龄妇女人数将达到3.33亿,比1995年3.29亿增加300亿,但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将由1995年的1.181亿降为1.160亿,减少了210万,23岁生育峰值年龄的妇女为1180万,与1995年持平。

1996年,大陆人口出生率预计为18.7‰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全年出生人口约2350万,全年净增人口接近1500万。 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约为2.0。1995年底,我国大陆实际人口约为12.24亿,如果这一估计接近实际,到1996年底,我国大陆实际人口将达到12.39亿。

2.1996年人口状况预测

⑴流动人口将再掀高潮

随着新的一轮经济增长高潮的到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再掀高潮。1992年初至1994年初,是我国流动人口频率大为加快时期,1994年至1995年,这一增长势头略有缓和。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1994年3 月的调查,全省流动人口1200万,到1994年底,降至1100万。1994年,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一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数估计为1.3亿,1995年降为1.2亿。1996年,随着“九五”计划的实施,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开始启动,我国流动人口将再掀高潮,全年流动人口估计将达1.35亿。

⑵就业压力更加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截止1995年9月底,我国城镇失业人口480.3万,城镇失业率为2.8%,与1994年同期相比,我国城镇人口劳动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人口失业率没有大的提高。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统计均为社会失业率,如果从全社会考察就业问题,1996年以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1995年底,我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将达到8.141亿人,1996年将达到8.246亿人,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从1996年起将每年增加1000万,到2005年达到9.289亿, 这样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供给无疑给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压力。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大约有2000万人需要再就业;有大约750 万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需重新安置;还将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 向城镇转移;“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性转变,同量的投资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减少,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了就业问题的解决。

1996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大量的“在职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员将部分被推入劳务市场。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镇失业人口1996年将有较大增加, 很有可能突破550万,城镇人口失业率超过3%。

⑶人口年龄结构波动较大,入学人口数减少

1996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波动较大。与1995年相比,各层次入学人口绝对数普遍减少。

1996年,全国7岁小学入学人数将从1995 年的2360万下降到2300万减少60万;全国13岁中学入学人口数将从1995年的2110万下降到1960万减少了50万;全国18—20岁大学入学人口数(以男性为例), 将从1995年的3090万下降到2990万,减少了100万。

1996年,我国各层次入学人口数的减少,只是一种偶发现象。在今后几年都将回升,并达到峰值。我国7岁小学入学人数1997 年将从1996年的2300万上升到2370万,1998年达到峰值,为2430万,13岁中学入学人数1997年将继续下降到1940万,1998年上升到2060万,2004年达到峰值,为2425万。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动,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

标签:;  ;  ;  ;  ;  

1995-199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