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识观浅析公共伦理建设问题论文_马睿琳

基于意识观浅析公共伦理建设问题论文_马睿琳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在哲学范畴中,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解释了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体系或系统。而公共管理是一门针对政府管理缺陷而产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目的是为了通过一系列公共管理行为来增进公共利益,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做指导。本论文将哲学意识观及其方法论融入到公共管理问题中,旨在为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道德失范提供解决新路径。

关键词:物质观;方法论;意识;公共管理;伦理

一、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相继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相关规章制度,既有效促进了中国特色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逐步建立,也就从根本上推进了中国建立起健全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反腐形势作出判断并明确目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若磐石。”十九大报告提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更加重视伦理建设,并在公共管理伦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近些年还存在不足,在现实中还存在道德滑坡的例子,比如数据造假、贪污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公务人员伦理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我国伦理建设仍任重道远。

二、我国公共管理建设路径分析

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对行政结构和公务人员自身完善和进步所具有的功效和意义。主要包括:

(1)中介功能。法律法规的任务是“硬性”约束行政行为的规范类型,但它实际发挥作用,并不能脱离作用对象的工作动机与心理状态,必须要借助公共管理伦理这个中间环节,如果公务人员漠视法律,那么法律的约束功能就微不足道,因此要建立起伦理规范,并内化成公务人员的一种道德信念,使其在公共管理伦理的传导下,能够有效地将行政约束硬规则传递给行政行为的实施者,促使公务人员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2)规范与约束功能。公共管理伦理使得公务人员自身道德意识和人格追求通过外在舆论评价和内心信念体验,以及一定的道德约束,形成强大的规范场。在公共管理行为中,公共管理伦理会对符合要求的情感、信念和行政行为予以激励和强化;对不符合要求的情感、欲望和行为予以纠正和弱化。也就是说,公共管理伦理能够帮助公务人员进行好坏是非的道德判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如果公务人员出现认识错误、方式、方法失当的情况时,公共管理伦理能够纠正其某种自私的念头和偏颇的情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和方式,以避免产生违背行政责任要求的后果。也就是说,公共管理伦理通过内化于心,能够对公务人员进行行为矫正。

(3)教育与塑造功能。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价值具有社会层面的公共性和道德实践的示范性。用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引导公共管理系统及其公务人员,从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并通过外部及内部评价、引入绩效考核,形成社会舆论,促使公务人员树立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而为社会大众树立起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

(4)保证与激励功能。影响公共管理绩效以及目标实现与否的直接因素就是伦理规范。坚持公平、正义、公正的价值准则,并用此来引导公务人员的行为,从而增进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因此,要实现成本低而效益高,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心理模式和公共管理伦理。

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指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反腐活动中,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同时,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提出“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表明我们党持续反腐的坚定决心。在这种决心下,我党提出要完善法制,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政治思想建设等,从而达到反腐败的压倒性胜利,这一过程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反腐决心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各项建设等实践活动,来达到反腐胜利(即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还指出,意识能够对人的生理活动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从强力治标到标本兼治、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过程,靠的不仅仅是严管,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思想建设,净化党风,使得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达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思维转变,进而取得反腐败胜利。

因此,在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在把握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鼓励公共管理个体或组织不断发展伦理规范,逐步完善,以达到道德追求与公共管理目标的一致。加强外在道德激励,即树立公共管理理想,塑造公共管理榜样,严厉惩罚道德失范现象,提升社会对公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同时,要重视内在道德激励,促使公务人员形成自身的成就感、认同安、尊严感和荣誉感,即重视公务人员的自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佳晨.公共管理伦理确是之成因及其对策的思考.现代国企研究. 2019.

[2]苏达文.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现代营销(下旬).2019.

[3]梁琼如.公共管理之行政伦理的实践意义与反思.现代经济信息.2018.

[4]郭婷婷.我国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伦理失范问题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7.

[5]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J].理论探讨,2015.

[6]靳凤林.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三个层面.学习时报.2014.

论文作者:马睿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基于意识观浅析公共伦理建设问题论文_马睿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