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版社与读者的错位_文化论文

浅析出版社与读者的错位_文化论文

出版社与读者错位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社论文,读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口为谁而热?

今年,我国出版业在每年推出9万种新书之后,由总量增长转向优质高效。最近,我走访了在京的十几家出版社,看到各出版社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几乎家家都在精心策划大型系列丛书,一股“精品热”、“丛书热”正在各出版社之间悄然蔓延。

欣喜之余,不免有些隐忧:如此众多精品跃跃出世时,出版社是否考虑到我国每年人均购书5.6册,购买10.5元的图书市场?考虑到我国8亿农民,70%以上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现实国情?作为文化生产部门的出版社,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双重任务?——既要出版代表一个国家水平的学术著作,完成文化积累的任务;又要担负起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任务更迫切、更艰巨。

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精品。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品?精品是指那些思想内容、文化品位、装帧设计、编辑质量、印刷水平都达到一流的图书。精品可以是多卷本、价格高的丛书系列,也可以是质高价低的小册子、单行本,后者尤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从第八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上传出的消息同样使人喜忧参半:以装帧精、内容精、系列图书和重点工程为骨干的图书精品占整个码洋的75%以上。仅举几例:人民文学版的《鲁迅全集》(395元)订出6000套,世界文学名著文库(368元)订出1万套;华夏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1000元)订出1万套;中青版《凡尔纳全集》(140元)订出8000套;世界知识版《二战精品书系》(1960元)订出4500套……

据说,在本届交易会上,多卷本精品书颇受新华书店青睐,而那些不成系列的小薄本几乎无人问津。原因何在?有些出版社吸取了挂历大战的经验,把书价订得很高,就可以给新华书店一个优厚的折扣,使货畅其流;而新华书店虽然订数不多,但获利很高,“卖一本像一本”。这样一来,涨价的负担便转移到读者身上了。

说不尽的书价

如果说,出版社完全不考虑读者的承受力盲目涨价,也是不现实的。

从图书本身来说,书价的涨幅与衣、食、住、行相比,是比较低的。一套100多元的时装在人们眼中已是很普通的了,而买一套100多元的图书,对大多数读者来说仍需斟酌再三。这恐怕与不少人历来偏重物质、轻视精神的消费习惯不无关系。1994年,上海市曾对500户上海市民作过抽样调查,在月生活平均支出的351.97元中,订阅购买书报杂志的支出仅占2.28%。

从出版社来讲,提高书价多半实属无奈。表面上,书价由出版社说了算,但纸张价格的猛涨、印刷费用的提高、新华书店的折扣、本社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这里还不算作者的稿酬,许多出版社仍维持几十年一贯制的千字15元),各种费用最后都要统统打进书价里。如果图书发行量可观,出版社是能够维持一个适度、稳定的书价的。反之,则不得不抬高书价。

一些实力雄厚、有名牌产品常销不衰、重版率很高的出版社,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占居优势。《汉译世界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的一套“看家书”,几代人常读常新,一版再版,而它的书价一直比较稳定、适中。

畅销书不畅

一个时期以来,畅销书成为一些出版社竞相追逐的热点。

畅销书的形成一般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或特殊事件有关。如围绕今年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和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就会有畅销书问世。有些畅销书随着政治、经济热点的转移会很快成为滞销书。因此,如何提前预测、精心策划,变畅销为长销是出版社努力的方向。

一些出版社追逐畅销与读者意愿相违背。读者对畅销书的态度一般比较谨慎,尽量不去买价格高、时效性强、保存价值不大的畅销书,看中的往往是那些物美价廉的小册子。1994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畅销书《廊桥遗梦》,很快在市场脱销。书店、书商却不愿经营此书,一位个体书商道出了其中缘由:“这本书价格太低(3.80元),没什么赚头,还不够麻烦的。”

一些出版社、书店、书商真正热衷的并不是畅销书本身,而是畅销书给他们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炒名著”、“炒热点”是出版界的一大景观(名著本不属于畅销书而应是长销书)。据悉,今年几乎所有文艺出版社和古籍出版社都有“古典四大名著”的选题,外国文学名著《红与黑》、《简爱》、《凡尔纳三部曲》等重复选题多达十几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选题有近百种。有的出版社还可以将一本畅销书“炒”出好几本来。余秋雨的散文就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等好几个版本,每本内容都有交叉重复。

大量的重复出书,目的是为了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最后很可能造成库存积压而不得不降价处理。今年,北京新华书店组织的’95降价书市的火热,一方面说明读者对图书的大量需求与购买力的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出版社、书店在出书、进货结构方面确实存在问题,积压了一些质量高的图书。

走向希望的田野

我国目前的出版格局是靠划分选题范围而不是靠市场竞争形成的。

过去,出版社只管出书,几十年的积累,形成各自优势。今天,在并不平等的竞争中,出版社如果不了解读者的需求,不积极开拓市场,没有自己的出书特色,固有的优势也会逐渐丧失。一些老牌社如果反应迟缓,市场经济的春风隔着一扇厚重的门,就会面临落伍的危险。

一些新崛起的出版社,正以其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和市场观念,大踏步地赶了上来。1983年成立的解放军总后勤部下属的金盾出版社,连续11年努力开拓农村市场,组织大教授编写小册子,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快速养猪法》已发行到306万册,被新华书店总店评为近期40种科技畅销书之一。科普图书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科学的普及与提高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两翼。没有领先于国际水平的高科技与没有被科学知识武装的几亿农民、工人,同样都是一个国家的不幸。

事实证明,出版社只要心中装着读者,一肩双挑,脚踏实地,勇于开拓,一定能够走向希望的田野。

标签:;  ;  ;  

浅析出版社与读者的错位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