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收储落幕,棉花“试水”直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花论文,试水论文,收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14~2015年棉季,国家将对棉农实施直补,首先以新疆作为直补试点,在全国其他地区暂不实施补贴——采用棉农直补试点方式取代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这意味着国家对棉花价格“兜底”行为的终结,国内棉花价格将回归市场,市场价格将逐步取代此前“国家收储价、抛储价、市场价、进口价四重价格共同主宰市场”的局面。
棉花临时收储这一持续了三个棉花年度的政策,或将完成自身的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
临时收储政策托市“救火”
为了稳定棉花市场,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八部门联合发布《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开始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自2011年9月8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以来,棉花价格已改变了前期不断走低的趋势,呈现出微涨态势。
临时收储政策实施3年来,2011年中储棉以每吨19800元的价格收储了全国约40%的棉花产量,2012年、2013年收储价格均为每吨20400元,大幅高于国际市场的棉花价格,而且收储了全国几乎90%的棉花。目前,我国棉花的储备量已占到全球的50%左右。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支撑,棉花价格肯定会大幅下跌。有研究机构分析,中国棉花收储的三年间(2011~2013年度),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在110美分/磅(相当于人民币1.5万元/吨)左右,较前十年的平均水平高30%。
国家棉花临时收储连续三个年度累计收储棉花超过1500万吨,确实起到了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以及调动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等作用,可以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为棉农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棉花产业撑起了保护伞。
临时收储政策未能尽善尽美
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专家所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其实是应急政策被迫机制化,短期政策被迫长效化了。
客观地讲,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我国棉花产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由于棉花价格下降,植棉成本上升,棉农收益同比下降28.6%,若没有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和单产的提升,收益还会下降更多。2012年,在临时收储政策的干预下,棉农收益增加,亩均现金收益增加141元。如果当时没有临时收储政策救市托底,并给予棉农稳定的市场预期,棉改粮、棉改果等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
然而,内外价差巨大、纺织企业成本居高、竞争力降低和订单的流失,再加上国家储备棉巨量库存的难以消化,基于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相关财政、市场压力的凸现,收储政策弊端尽显。
有关专家指出,临时收储政策的确是一个好政策,但它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应对国际市场棉价出现的大幅下跌出台的。随着棉花临时收储量的连年上升,棉花交易似乎越来越显得单一,市场机制弱化。同时,临时收储政策也直接影响到了下游的纺织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棉纺织企业的日子更难过。
本为托市“救火”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由于国际市场不景气连续施行,变得有些“常规化”,确实已到调整的时候了。
收储政策改为目标价格补贴
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国内棉花价格或将回归市场。
众所周知,我国棉花种植成本节节攀高,若全部采用进口,最后可能导致棉花产业沦为大豆产业的结局。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大豆的自给率不到20%,像棉花这种大宗农产品(000061,股吧),从保护农民、稳定棉业、支撑纺织等各个角度来讲,棉花产业都必须要保证2/3以上的自给率。
为维系棉花种植,政府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但到底如何补贴棉农,则一直是政策的纠结之处。对棉花产业来说,当前要推行一个既不影响市场、又对产业各方面都有利的扶持政策,最好的就是研究棉农直补。
实际上,早在2007年,中国棉花协会就向国务院报送过《关于建立棉花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报告》,最有效、不影响市场运行的办法就是给农民搞直补。目前,从这3年的收储政策来看,研究直补政策还是有它的必要性。“2014年,棉花纳入目标价格试点,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农民,另一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又能够正常运行,对于棉花政策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有关专家指出,可以肯定的是,棉花新政“试水”会对整个行业和市场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纺企业和棉农都应该用积极态度应对棉花新政带来的市场变化。
联系电话:0351-428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