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海绵城市”的角度来考虑校园的规划建设,是在缩小的模型上对“海绵城市”理论的积极探索研究,通过运用低影响开发、生态适应、弹性设计等原则,从校园绿地、水体、地面铺装等方面考虑海绵体的建设,从而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蓄积、渗透与净化,以发挥校园在改善周边水生态和水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校园;海绵城市;生态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灰色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使得城市水文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短缺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另一方面低廉便捷的雨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频繁出现洪涝的现象。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水治理系统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道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前,世界各国已相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水敏感性规划设计(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及“弹性城市”等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1]。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成的海绵城市理论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意义。其核心思想就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水调蓄、水源涵养、雨污染净化等功能[2]。
2013 年12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话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 年12 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 75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在总结十六个海绵试点城市的工作后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广至全国。
海绵建设范围很广,涵盖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校园作为海绵城市的缩影,是具体落实海绵城市区域或局部的集水单元,通过对这一范围对应的系列“海绵”设施的设计探索,对校园内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发挥校园在改善周边水生态和水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校园是同学们的第二个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改善校园环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校园规划建设原则
(1)低影响开发原则:
将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绿地滞蓄净化雨水;优先采用源头控制措施,通过分散化、小型化、低成本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尽量在源头净化、收集和利用雨水。
(2)现状最小改造原则
以现状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基本条件,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设计的基本方向;新建工程系统的布局与现状排水管网系统有机协调;不对现有设施进行大修大改,力求通过局部的、低影响的改造措施达到较理想的雨水控制效果。
(3)多功能原则
构建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实现雨水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消减、径流污染物控制、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目标。
(4)协调衔接原则
与道路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设计协调衔接。
(5)经济适用原则
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用地的限制条件和效益,采用经济、适用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充分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和现有设施,避免追求昂贵的、不切实际的技术手段,达到经济适用的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校园规划设计思路
校园空间是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是在校师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环境的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处理的降雨进行量化控制、对降雨后雨水携带污染物总量进行量化控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净化后将雨水用于道路和景观水体补充、对现状景观进行优化布置以打造“海绵城市”的直观展示效果。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发挥校园绿地的生态调蓄功能
发挥校园绿地生态系统的蓄积雨洪、回补地下、净化生态的功能机制,考虑下沉式绿地和微地形等方式。
下沉式绿地包括雨水池塘、洼地、湿地等多种生态雨水汇集调蓄的区域。微地形是指通过人工处理,模拟大地形态而设计出有规则起伏的地形,在加强景观层次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2)改善校园土壤铺装的硬质结构
土壤硬化是造成洪水内涝的重要因素,针对校园区域中土壤铺装过硬的问题,可根据校园区域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各种经验加以改善。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采用的倒梯形地砖,利用梯形上宽下窄的特性,使得每块地砖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保证土壤具有足够的透水性,有利于水资源的及时回补。
(3)构建校园整体水资源系统
建设校园雨水蓄留池,利用屋顶、停车场等硬质面作为集水面,通过管网等渠道进行收集并最终汇集到蓄水出中,使雨水资源能够留存下来并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校园用水,并实现分散水源之间的相互连接,以及地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
4、“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校园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节水认识。海绵城市中的雨水净化及回用设施,将雨季时的雨水收集后进行净化、消毒处理后用于校园内的卫生用水,可节省大量的自来水资源,既实现了生态净化,也可间接的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解决校园中雨水内涝的问题。由于校园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落到地面的雨水得不到及时排出,当积水量超过校园排水系统的承载量时,就会造成校园内涝的发生。将生态吸水与传统的灰色管渠道措施有机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校园内涝的问题;
(3)有利于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缓解小区域地块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校区环境,构建美丽的生态校园。
(4)有利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安排。海绵城市建成后,使雨水降落至地面后快速渗透至地面以下,不会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在雨后学生即可直接进行户外活动。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将成为解决我过雨水出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十八大”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立。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全面部署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理所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思想引领、科技支撑和典型示范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在仙缘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的探究,分析了校园内引发内涝的隐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究得知,引发内涝的原因大致包含校园绿地分布、硬质地面铺装、景观水体等方面,需要将“海绵城市”理论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征[3],应用到校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实现“海绵校园”的构想。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谢长坤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2]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中国勘察设计,2015(7):30-41.
[3]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12-14.
论文作者:高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海绵论文; 校园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内涝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