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课异构”为载体 推进协作教研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异构论文,为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协作教研文化的诠释
协作教研文化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学校及学校之间、片区及片区之间的教研工作,对教学研究重新定位,并由此而形成的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教师的一种精神状态、工作状态、生活状态和管理制度。通过构建协作教研文化,促使教师在交流、研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并建立丰富、生动、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在自我反思中,获得自我的专业发展;认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富有个性的做法和创造;建立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作互动的关系。协作教研文化的构建在传承中赋予教学研究以新的内涵,突出教研的联动性、均衡性和针对性。
1.协作教研是教师提高反思能力及形成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育教学监控能力来促进教师专业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个体反思的主要信息源是同事间的建议和合作教研文化。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最好方式是教师以及同伴、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联动教研是教师群体协作文化的体现,它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专业文化成熟度,通过开课、评议、反思等教研活动增加相互了解,比较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策略,形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虽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风格是个人化的,但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依靠自己,更不是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群体文化。
2.“和而不同”支撑着片区协作教研文化的构建。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孔子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性。构建协作教研文化起点在于承认和尊重“不同”。多样性与差异性在片区协作教研中表现为每个成员的独特性,彼此不能互相替代和复制,但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变“以个体为对象的传统管理模式”为“以团队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建立片区协作教研的良性管理机制,为片区的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条件,促进个人在团队丰厚的人文精神感召下快速提高。
二、构建协作教研文化的途径
1.建构片区学习共同体,营造协作教研文化氛围。
片区协作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学校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学科片区中心组为支撑,以教师个体自身成长为关注焦点,依托市级教研机构的指导、协调,围绕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改进教学策略,提高专业水平,并以他们教学的个体丰富性来促进片区协作教研文化的建构。
市教科所、片区学科中心组、校级学科教研组是我市片区联动教研管理模式中的三个基本组织。其中,市教科所是自上而下的专业研培引领者以及自下而上交流反馈和片际联动教研的组织者,是片区协作教研的核心;片区学科中心组不是专职业务机构,而是片区校际联合教研组织,是片区内学科教师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校际互动的组织者,是片区协作教研的依托;学科教研组是片区协作教研的素材提供者,是片区联动教研的细胞和根本。我市根据学校的分布,成立了6个思想品德学科片区中心组,并建立了“教学问题片区研讨,片区资源教师共享”的教研制度。片区联动、协作教研的管理模式,使思想品德课程校本教研在立足以校为本的基础上,跳出了学校这个圈子,让教师在“学校——片区——市”这个立体的研讨网络中参与学习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结束了各校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状。各片区之间经常开展联动教研互动,使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得到了较好体现。
2.以“同课异构”课例研究为载体,创建协作教研新模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课例研究,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教学风格的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课题、同一教学内容,“异”是指不同的学习对象以及教师的不同构想、不同教法、不同风格等。通过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一方面,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让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和研究思路,以换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学会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同课异构”课例教研其实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也可以说是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一种同伴互助的行为。在操作理念上其遵循的原则是:“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其基本流程是: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评议反思→修正方案→再次行动→再次评议反思→撰写反思案例。这一教研方式既有个体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坚持周四“同课异构”教研日制度。按“三定三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执教者;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的要求,学校学科教研组每双周的星期四下午、片区中心组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下午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改变了过去线性听课、评课的方式,引进交流探讨机制,实施参与式评议。其流程是:第一、第二节为集中听课,由两位教师在不同的班分别上同一节课,然后是集体评议。评议程序是——上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说课,重点说教学特色、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及教后困惑;全体听课教师共同议课、评课,评课重在关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及教法的创新性,关注师生、生生互动情境及效果,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需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寻找课堂教学的闪光点,解答或探讨教师的疑惑,直面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缺憾进行分析,商榷改进方法。评议的目的,不在于甄别这堂课,而是将它视为探究优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话题情境,一次基于教学情境的研讨。因此,教研员要鼓励、要求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中积极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式、研究思路以及对上课老师的评价,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谦让、彼此接纳,学会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议过程中教师行为跟进、及时反思必不可少,对听课者的要求除了积极参与评议,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建议外,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从“如果我来上这节课该怎么上”“这两节课给了自己哪些启示”的角度去反思;对上课教师的要求是要认真比较和研究自己与其他上课教师的教学差异,取长补短,认真听取和对待评议意见建议,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将教学闪光、感悟与缺憾记录下来形成研究轨迹,如教学故事、教学片段与反思、案例分析等。高质量的反思记录可以更好地洞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揭示自己在实践中所应采用的而非应该尊崇的教学假定和教育理念。
(2)开展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多种多样,有1人同课异构,也有多人“同课异构”;有校内的“同课异构”,也有校际的“同课异构”;有片(区)内的“同课异构”,也有片(区)际和城乡的“同课异构”。片区教研中心组负责人(片长)负责组织本片每月的片内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各片指定一名教师为档案管理员,负责收集、管理本片开展教研活动的各种资料。市教科所政治教研员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片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名校、名师、骨干教师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强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弱校的问题转变成了片区校本教研的资源,建立了各校、各片区之间合作攻关、紧密联系、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的新型教研机制,从而有力推动了全市教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3)构建“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为拓展广大教师参与“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层面,及时交流教学、研究信息资源和指导教研活动,我们搭建了“同课异构”教研网络的工作平台。一是借助教科所网站,开辟了思想品德教研网页,“同课异构”的教研工作计划、活动通知、信息交流、研究动态等均通过网页发布;二是设立“同课异构”公共邮箱,“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案、素材、图片、课件等都要求放进公共邮箱,以方便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教师利用自己的QQ或博客,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同课异构”教研网络平台已成为我市政治教师教研、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
(4)“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专题化。即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的或最困惑的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各片区每月围绕确定的专题集中“同课异构”教研互动。专题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来源于一线教师。每学期,各片区中心组针对教师提出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把存在的共性问题提炼成专题,然后组织大家在集体教研时研究讨论。例如,如何有效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挖掘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专题的另一个来源是片区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校际、片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因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双向交流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甚至在对比中形成对教师的压力;在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实效,搞形式主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组织教师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校际、片际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征程。
(5)以课题研究引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没有课题引领,校本教研难有质的飞跃。在广泛调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我们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采用集体或教师自由组合的形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和支撑,开展对问题的研究,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研充满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围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展的科研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同课异构”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构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协作教研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已被批准为桂林市和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围绕这两项课题开展有《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同伴互助,片区联动”教研制度的建设与研究》等8个子课题的研究。这种来源于教研或合作行动的课题,投入小,周期短,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
(6)组建“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要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是“同课异构”教研深入开展的保障。为此,我们组建了“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聘请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政治教研员及部分中学政治学科特级教师为“同课异构”课题技术指导专家。专家引领的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问题会诊等。专家组成员既是教师的同伴,又是教师群体的专业引领人,也是教师教学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在教师群体中成为教师模仿的榜样。
(7)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在工作例会上,先由各片区负责人汇报本片区前阶段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情况,交流经验,提出存在问题,然后由课题专家组成员对各片区在开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8)建立“同课异构”教研激励机制。各片区每月进行一次评价反馈,看看该老师是否踊跃上“同课异构”课;能否在研讨中积极发言和善于反思;能否在研讨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每学年评比市一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每学年举办“同课异构”教学观摩、优秀课例和论文评比。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关注每一位教师在“同课异构”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把“不求每节课都出彩,但求每次参与都有提高;不求人人成为名师,但求人人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作为我们对教师教学评价和成长评价的终极目标。
三、协作教研带来的变化
实践中,我们感到以“同课异构”为载体的片区联动、协作教研,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更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引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正如全国优秀教师李丽华老师所说的:“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评议、从反思到磨课,我们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孤军作战、‘孤组’作战,而是‘集团作战’,因为我们后面有一群人,有一个专业团队。”
第一,教师们自觉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了。通过开展片区联动的协作教研活动,教师们从内心感到有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再不好好学习真的太可惜了,从而自觉地把学习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习惯和生命的要求。教师们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热情很高,主动寻找在片区同课擂台的伙伴,勤做笔记写心得,乐于在“同课异构”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学习,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学习信息库,与他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第二,教师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教师们撰写的反思,形式灵活多样,风格各异,内容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有的把自己教学中特别有意义的“细节”及“情节”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成为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有的探讨自己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研写成了小论文;有的把自己教学中的各种偏差或“失误”重新做了修改,并进一步实践探索……教师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让教学工作的一点一滴都触及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每时每刻都能以全新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每一个故事、每一篇反思文章、每一次反思后的行动都是教师们教学研究成果的一个积累,这一份份厚实的积淀,就是教师们的成长记录,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阶梯。
第三,学校的教研变得更有实效了。片区协作教研行动促进了学校教研的变化: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由于重视对教师在片区协作教研中的表现的激励评价,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片区教研的积极性。如今“同课异构”片区、校际联动研讨活动已成为我市教研花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师们在分享彼此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共享更多资源的团队互动平台上,倾诉自己的感悟,释放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有了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感悟,在感悟中有了启迪,在启迪中有了出路,教师自身也感觉在片区的表现是一种更高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正如片长潘林老师在他的反思中所说:“以‘同课异构’为载体的片区协作教研是一种‘创造’,它给教师提供了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实践,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素养的平台;它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它是一种成就,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