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伟大探索--论中共三代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50年的伟大探索--论中共三代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伟大探索五十年——论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人对论文,三代论文,五十年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和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的理论问题。5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复杂的条件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创新,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50年来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是建国50年来党的最为宝贵的理论财富。

三代领导人理论创新的使命与贡献

在中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里成功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150年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设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全面实现,人类将最终进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指明了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但是,从理想到现实,必须是一个充满许多未知数的漫漫历程。所以,马克思形象地把这个理论称之为“幽灵”。1917年,列宁创造性地将这个“幽灵”变成了一个新生的婴儿。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在生产力并不十分发达的单个国度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他们所面对的却是距此100 年前马克思未曾想到的另外一种情况。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及邻国印度57美元的一半。在这样一个占当时世界总人口近1/4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极端落后的国度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和全新的挑战。联系150 年来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发展的艰辛历程,联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近代以来饱受外强凌辱的惨痛历史,联系20世纪中华民族为追求救国真理,争取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斗争,方能深切感受到这个课题的分量,这种挑战的意义。它不仅关系中国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同时也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

显然,攻克这样的难题,是前无古人的艰辛、复杂的伟大探索,需要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开拓、继承、发展、创新。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人。他的第一个理论创造,便是从中国的现实条件出发,突破了只能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传统观念,创立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分析了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和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况,认定中国可以通过建立一种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主要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逐步进行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转变。根据这个理论,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是建国初期党在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毛泽东又及时向全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这个任务的起因和目的,是为了突破苏联模式的影响,走自己的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建设道路。为此,毛泽东花费了巨大心血,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倡导并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奠定了正确的基础与思路。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老祖宗不能丢”,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0年代初,毛泽东萌发了撰写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创立新的理论思想。他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充分反映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毛泽东的探索艰难而曲折。从50年代后期起,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这是无需回避的沉痛教训。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而抹煞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功绩。因为,没有毛泽东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失去了源头;没有毛泽东开创性的理论贡献和经验教训,中国的社会主义还会摸索很长的时间。

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敏锐把握7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发展的脉搏与契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系统总结新的社会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成功地担负起创立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使命。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我们党通过14年的艰辛探索,完成了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新理论的伟大任务,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新中国50年来党在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和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同样是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竞争愈益激烈、国内改革走向攻坚更为复杂的局势,深入总结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创造性地把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系统化、具体化,制定了可操作的总体规划。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跨世纪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这次全会审议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作出具体规划。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作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了新的科学阐述。这表明,党的理论思维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50年前,社会主义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理想。今天,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50年的探索证明着一个真理:具有伟大理论创造力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三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精辟认识

在中国,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50年来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先后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精辟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来对待的。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的按需分配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至于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特征,他们认为这需要根据今后的实践来决定。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出了系统概括,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对各国共产党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情况与苏联不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盲从苏联的理论。毛泽东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从中国的实际探索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使得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比前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他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他认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不可能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很快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他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都是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正确论述,创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在实践的发展中出现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论述。这就是: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新的革命;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这突出地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上。十五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等进行了全面论述,第一次对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了科学阐述,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到基本纲领,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又一个重大成果。

2.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对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过去一直沿用苏联教科书的概念,即公有制、按劳分配和“同志式的相互合作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完全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对于这样的理论概括,毛泽东在1959年到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明确提出异议,认为苏联的理论是“先下定义,不讲道理”,“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中提出过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等。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规律。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揭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论断。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样的理论概括,表明我们党已经自如地掌握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3.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初期,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性地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学说上的伟大创举。1954年,我们又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很多,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邓小平在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政治动乱错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正确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以倡导发扬民主作为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创立了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的精辟概括。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

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政治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治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是我们党集50年领导经验对社会主义政治的新概括。

4.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经典作家很少论述。毛泽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理论创见。他倡导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提倡“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主张继承和吸取中外文化的精华,做到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些精辟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系统地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这个理论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

十四大以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94年,江泽民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方针。十五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新的认识成果。

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意义何在呢?50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当前,世界范围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事实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之所以不可战胜,首先在于它是一个科学真理。只要我们信奉这个真理,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不断地去丰富、发展、完善这个真理,我们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新中国50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标签:;  ;  ;  ;  ;  ;  ;  ;  ;  ;  ;  

50年的伟大探索--论中共三代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