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冀伟[1](2020)在《一种米尔贝肟咀嚼片处方和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米尔贝肟是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体内外寄生虫药物,是米尔贝霉素A3和A4的肟衍生物,主要用于犬心丝虫病的预防,蛔虫、钩虫引发的犬猫疾病的控制以及犬的鞭虫病治疗,但目前上市的产品为普通片,适口性差。本研究首先对米尔贝肟咀嚼片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研究和确认。采用与原研产品体外溶出度相似的方法,通过原辅料相容性试验、辅料用量试验和处方优化试验,评价得出初始处方,其体外溶出相似因子(f2)=66。采用湿法制粒工艺技术,对烘干温度及压片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烘干温度为45±5℃,压片硬度9.00~13.00kg为最好;采用HPLC的方法,测定米尔贝肟咀嚼片溶出,计算自研产品与原研产品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四种介质是pH=1.2、pH=4.5、pH=6.8、水)中的溶出相似因子,其相似因子(f2)结果分别为78、74、76、85,相似因子(f2)均大于50,以此确认最终处方和工艺。其次对产品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建立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限度,如杂质D≤1.0%,其他最大单杂≤1.0%,总杂质≤4.0%,含量限度90%~110%,30分钟溶出度不得低于标示量85%。最后对米尔贝肟咀嚼片产品的稳定性和适口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品两年内各关键质量指标均符合限度,自动采食率达到96%,达到了优秀的适口性。最终试验结果表明,米尔贝肟咀嚼片处方和制备工艺简单,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适口性好。
刘金宏,徐静[2](2016)在《阿奇霉素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阿奇霉素片、阿奇霉素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三种剂型的溶出度曲线的制定,加强对药物溶出度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绘制不同剂型溶出度曲线。结果:能够很直观得出测定药物溶出度时间范围和溶出度值,不同剂型,不同的溶出关系。结论:普通片剂的溶出是渐进的,分散片的溶出是突变式的,而胶囊剂的溶出是阶段性的。不同剂型其溶出度曲线是不同的,其生物利用度及治病机制也不同。
刘志刚[3](2014)在《毛冬青分散片制剂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药分散片(Dispersible Table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药提取物、有效部位或单体为原料,加上适宜辅料制成的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中药分散片处方中含有大量高效崩解剂,无需加入酸碱泡腾剂和水溶性辅料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崩解。其特点为应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可口服或加水分散后吞服,亦可咀嚼或含吮服用。适用于老、幼和吞服困难的患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分散片在品种、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分散片剂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分散片,其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尚未收载中药分散片品种,在制剂通则中也无分散片的定义及检查标准。根据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分散片的生产批号共706个,其中以中药为原料药的分散片批号为127个,共56个品种,所占分散片生产批号的百分比约为18%。由此可见,我国中药分散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中药分散片的研制中,以下几个方面限制了中药分散片的发展:①中药药物选择范围小;②药物溶出度低;③崩解时限长;④矫味、掩味难。如何解决中药分散片研制中的这些共性问题已成为中药分散片发展的关键。毛冬青为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m.的干燥根。毛冬青含有黄酮类成分、酚性成分、香豆素类、二萜类成分、甾醇、鞣质、糖类及氨基酸多种化学成分,其功效为活血通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喘咳、咽痛、牙龈肿痛、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烧烫伤、痈疽、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疾病。现在临床上应用的毛冬青制剂有毛冬青胶囊(WS3-B-1290-93)、毛冬青注射液(WS3-B-3786-98)、毛冬青片[WS-11521(ZD-1521)-2002]三种。毛冬青胶囊、毛冬青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均为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毛冬青中有效成分。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毛冬青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定性鉴别并不准确,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总黄酮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得总黄酮含量只是一个相对含量,结果并不准确,并且紫外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低、专属性较差。毛冬青片质量标准中,定性采用薄层色谱(TLC)鉴别原儿茶醛,定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原儿茶醛含量,其质量标准有所提升,但薄层色谱法中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品鉴别毛冬青片,无法鉴别其他有效成分,应加入毛冬青对照药材溶液进行鉴别,原儿茶醛在毛冬青药材中的含量较低,亦不适合作为含量测定指标成分。在毛冬青原药材的质量控制中,一般选择含量较高的皂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如:毛冬青皂苷甲,毛冬青苷元A、毛冬青皂苷B1和毛冬青皂苷B2等,而毛冬青制剂质量标准中尚未采用以上有效成分。由此可见,毛冬青制剂质量标准的提高,是毛冬青制剂研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本课题结合合作单位九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有品种毛冬青胶囊为模型药物,对毛冬青提取物的吸湿性以及辅料相容性进行深入的处方前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备工艺及处方的研究,以崩解时限、口感为指标筛选毛冬青分散片的最优处方,并建立毛冬青分散片的质量标准,考察药物溶出情况。希望通过考察辅料对药物吸湿性的影响,建立辅料相容性的检测方法,为中药药物的处方前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系统的研究分散片制备工艺中辅料种类及用量筛选、原辅料粒径、压片压力及不良气味的矫味,为中药分散片的制备提供参考依据。重点考察分散片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为中药分散片溶出度测定中指标成分的选取、测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一、毛冬青醇提物处方前研究采用粉末吸湿法,测定毛冬青醇提物及其与辅料混合物的吸湿率,绘制吸湿-时间曲线图,对吸湿率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回归分析,以吸湿初速度、吸湿加速度、平衡吸湿时间、平衡吸湿量、临界相对湿度等吸湿参数为指标,考察毛冬青醇提物的吸湿性及辅料对其的影响。建立毛冬青醇提中原儿茶醛HPLC含量测定方法。参照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中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采用加速原辅料相互作用进程来研究其相容性,将毛冬青醇提物和辅料按照主药与稀释剂(1:1)、崩解剂(5:1)、润滑剂(20:1)的比例混合,在高温(60℃)、高湿[RH(90±5)%]、光照[(4500±500)lx]条件下放置10天,在0、5、10天分别取样考察性状、含量、有关物质等。二、毛冬青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筛选毛冬青分散片的辅料种类,以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为指标,考察不同填充剂、崩解剂、润湿剂、矫味剂、润滑剂的种类及崩解剂加入方法的选择。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RSM-CCD),以崩解时限为指标,以微晶纤维素(MCC)、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羧甲基淀粉钠(CMS-Na)用量为因素指标,考察其对毛冬青分散片崩解时限的影响,优选最佳制剂处方。测定中间体颗粒的休止角、堆密度及临界相对湿度,为生产提供参考。三、毛冬青分散质量标准研究建立毛冬青分散片TLC鉴别方法,以毛冬青总黄酮为指标成分,建立毛冬青分散片溶出度检查方法,并规定溶出限度。采用UV测定法建立毛冬青分散片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毛冬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3批中试产品的含量,设定含量限度。四、毛冬青分散片稳定性试验模拟上市包装,对所三批毛冬青分散片,经温度40℃±2℃,湿度75%±5%条件下,进行3个月加速试验。对毛冬青分散片的性状、鉴别、重量差异、分散均匀性、溶出度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测定毛冬青分散片中总黄酮和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一、毛冬青醇提物处方前研究毛冬青醇提物二项式回归吸湿方程为y=-0.0221t2+0.7328t+1.2694,吸湿加速度为-0.0442g·h-2,吸湿初速度为0.7328 g·h-1。毛冬青醇提物在16 h左右达到吸湿平衡,平衡吸湿率为7.34%,临界相对湿度为78.1%。PVPP、CMS-Na、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淀粉和糊精,显着增加了毛冬青醇提物的平衡吸湿量和吸湿加速度,其作用大小为:PVPP>CMS-Na>CCMC-Na>糊精>淀粉。磷酸氢钙、滑石粉、乳糖、硬脂酸镁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毛冬青醇提物的吸湿加速度、平衡吸湿量和平衡吸湿时间,其作用大小为:磷酸氢钙>滑石粉>乳糖>硬脂酸镁>微粉硅胶>MCC。其中磷酸氢钙、滑石粉、乳糖、硬脂酸镁能提高毛冬青分散片的临界相对湿度。采用HPLC法建立毛冬青醇提物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1%冰醋酸(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2nm;流速:1.00ml·min-1;柱温:30℃。测得毛冬青醇提物中原儿茶醛含量为0.261 mg·g-1。毛冬青醇提物在高温、光照、高湿的环境下,原儿茶醛含量稳定。毛冬青醇提物与PVPP、CMS-Na、CCMC-Na的混合物在第10天的时候原儿茶醛的含量与第0天采用SPSS13.0比较,P<0.01,表明毛冬青醇提物与PVPP、CMS-Na、CCMC-Na在高温环境下不稳定。在高湿和光照条件下,毛冬青醇提物与辅料混合物性质稳定。二、毛冬青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筛选法,筛选出毛冬青分散片填充剂为磷酸氢钙和MCC,崩解剂为PVPP和CMS-Na,崩解联用比例为PVPP:CMS-Na为2:1,润湿剂为3%聚维酮(PVP)溶液,润滑剂为硬脂酸镁,用量为0.8%,矫味剂为三氯蔗糖,用量为0.2%。再采用RSM-CCD优化MCC、PVPP、CMS-Na的用量,优选结果为MCC用量18%,PVPP用量9%,CMS-Na用量5%。毛冬青分散片中间体颗粒的休止角为28.35°,堆密度为0.50·gm-1,临界相对湿度为72.5%。三、毛冬青分散片质量标准研究三批中试样品结果显示:毛冬青分散片TLC鉴别中,以毛冬青对照药材为对照鉴别,在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阴性无干扰。毛冬青分散片分散均匀性合格,溶出度测定,以总黄酮计,毛冬青分散片体外溶出度30min达80%以上。UV测定毛冬青分散片中总黄酮含量限度为不得少于44mg/片。HPLC测定毛冬青分散片中原儿茶醛含量限度为不得少于34μg/片。四、毛冬青分散片稳定性试验毛冬青分散片在温度40℃±2℃,湿度75%±5%条件下3个月的稳定性试验结果:性状、鉴别、重量差异、分散均匀性均符合要求,三批中试产品在第三月时的溶出度平均值为88.0%,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52.67mg/片,原儿茶醛含量平均值为40.37μg/片,均符合毛冬青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结论一、毛冬青醇提物在16 h左右达到吸湿平衡,平衡吸湿率为7.34%,临界相对湿度为78.1%,表明毛冬青醇提物本身吸湿性不强。再与常见的药用辅料混合后,高效崩解剂如:PVPP、CMS-Na、CCMC-Na能显着增强毛冬青的吸湿性,其他一些多糖类的辅料如:淀粉、糊精也能增强毛冬青的吸湿性,但效果较弱。磷酸氢钙、MCC、滑石粉、乳糖、硬脂酸镁能显着降低毛冬青醇提物的平衡吸湿量及吸湿加速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其临界相对湿度,在热力学与动力学方面都起到了改善作用,且用量越大效果也越好。原辅料吸湿性直接影响中药分散片的质量稳定性,原辅料吸湿性越强,对制备过程的环境要求越高,对分散片包装及保存条件要求也越高,增加了其生产成本。对原料药的吸湿性及辅料对其吸湿性的影响进行研究,优选能降低原料药吸湿性的辅料,可为中药分散片的制备过程中的防潮提供依据。二、采用HPLC对毛冬青醇提物及分散片中原儿茶醛进行含量测定,该方法流动相简单易配制,供试品制备简单,专属性、稳定性、重现性好。毛冬青醇提物本身在高温、光照、高湿的环境下性质稳定,高温条件下毛冬青醇提物与PVPP、CMS-Na、CCMC-Na混合后不稳定,其余条件下毛冬青醇提物与其他辅料相容性好,性质稳定。在中药分散片的制剂处方中,辅料所占比例较大,辅料与原料药之间发生各种反应大的概率也会增大,从而影响中药分散片的稳定性。对原辅料进行处方前研究,可以对辅料种类进行筛选,降低原料药与辅料发生的概率。三、筛选出毛冬青分散片处方为:药物(40%)、磷酸氢钙(27%)、MCC(18%)、PVPP(9%)、CMS-Na(5%)、硬脂酸镁(0.8%)、三氯蔗糖(0.2%)、3%PVP溶液适量,该处方分散均匀性好,崩解时限短。毛冬青分散片中间体颗粒的休止角为28.35°,堆密度为0.50 g·ml-1,临界相对湿度为72.5%,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中药分散片中联用不同崩解剂效果较好,且崩解时限随着崩解剂的用量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中药分散片硬度也是影响崩解的因素之一。四、毛冬青分散片中TLC鉴别专属性好,溶出度检查方法简单准确。UV、HPLC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综合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两个指标,利于毛冬青分散片的质量控制。中药分散片的质量多以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为标准,对中药分散片溶出度的研究较少,而提高药物的溶出度是分散片的最大特点。因此,溶出度应作为中药分散片质量控制的标准之一。五、毛冬青分散片在采用铝塑薄膜的包装条件下,在温度40℃±2℃,湿度75%±5%条件下储存3个月,其性状、鉴别、重量差异、分散均匀性均、溶出度及含量测定均符合要求,表明毛冬青分散片稳定性好。中药分散片由于处方中加入大量的崩解剂,若与外界环境隔离效果不好,则会严重影响分散片的稳定性。中药分散片的包装应采用铝塑薄膜包装,并注意控制贮藏环境的湿度。
宗永斌,万元松,金春,秦勇[4](2012)在《阿奇霉素分散片崩解剂优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提高阿奇霉素分散片的质量,研究崩解剂对其分散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他适宜辅料,制备处方。结果选择羧甲基淀粉钠作崩解剂及恰当的制剂工艺可以明显提高阿奇霉素分散片的质量。结论该处方合理稳定,溶出度和分散均匀性好。
赵钢涛,郑绯,马红珊,徐娟,许景峰[5](2009)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非拉尼特分散片的溶出度》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非拉尼特分散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6.0)为溶媒,溶媒体积900 ml,转速75 r/min,15 min取样,在276 nm波长处测定其溶出度。结果非拉尼特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0~8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53%(RSD=0.93%),3批样品15 min溶出度均在90%以上。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结果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戚继红[6](2008)在《阿奇霉素片(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阿奇霉素片(分散片)溶出度检查方法进行改进和研究,使溶出度检查的方法更为简便,结果更为合理。方法分别以0.1 mol.L-1盐酸溶液与pH 6.0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作为显色剂,对同批样品的溶出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两种溶液为溶出介质的溶出度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同浓度的硫酸对测定结果有显着影响。结论实验表明以0.1 mol.L-1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显色硫酸的浓度确定为(90→100),能够符合片剂在胃中的溶出情况,不同批号阿奇霉素片剂溶出度测定结果重现性良好。
张丽娥,诸葛中淅[7](2008)在《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与溶出度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方法以阿奇霉素为主药,羟丙基纤维素和交联羧甲纤维素钠为辅料,制成阿奇霉素分散片,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溶出度。结果通过对阿奇霉素分散片含量测定、线性关系、稳定性、回收率、重现性、溶出限度、溶出度均一性实验的研究,建立了可控制其质量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结论所研发的阿奇霉素分散片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分散性能良好,检测方法快速便捷。
高春林,蒋明海[8](2007)在《阿奇霉素制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除注射剂以外,阿奇霉素其他剂型的研究发展较快,本文对近几年来阿奇霉素非注射剂型的工艺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比较了各种剂型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检查方法,详细地对新制剂技术应用于阿奇霉素制剂进行了综述。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9](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研究说明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高秀珊,杨洪贤,卜笑非[10](2005)在《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改进测定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的方法。方法 采用浆法,以0. 1mol/L盐酸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 0rpm/min ,9- 羟基占吨显色,5 4 0nm波长测定比色液的吸收度。结果 2 0分钟内溶出量不少于标示量的75 % ,比色液在5~3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本法可用于阿奇霉素分散片的溶出度的测定
二、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米尔贝肟咀嚼片处方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抗寄生虫药物研究概况 |
1.2 抗寄生虫药米尔贝肟 |
1.2.1 米尔贝肟的开发历程 |
1.2.2 米尔贝肟的理化性质 |
1.2.3 米尔贝肟的抗虫机理及活性 |
1.2.4 米尔贝肟的药动学 |
1.2.5 米尔贝肟的交叉耐药性 |
1.2.6 米尔贝肟的毒理学 |
1.2.7 米尔贝肟的临床应用 |
1.3 咀嚼片的研究进展 |
1.3.1 咀嚼片概况 |
1.3.2 咀嚼片的处方组成 |
1.3.3 咀嚼片制备工艺 |
1.3.4 咀嚼片在药品中的应用情况 |
1.3.5 咀嚼片在兽药中应用概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米尔贝肟咀嚼片处方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及结果 |
2.3.1 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
2.3.2 辅料用量筛选 |
2.3.3 辅料用量筛选结果 |
2.3.4 处方优化 |
2.3.5 处方优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米尔贝肟咀嚼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仪器和设备 |
3.3 试验方法及结果 |
3.3.1 工艺选择 |
3.3.2 预混工艺参数研究 |
3.3.3 加浆时间研究 |
3.3.4 干燥温度研究 |
3.3.5 压片参数研究 |
3.3.6 处方工艺确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质量指标建立及检测方法验证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仪器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S1701/S1702/S1703处方和工艺 |
4.3.2 关键质量指标建立 |
4.3.3 有关物质 |
4.3.4 含量均匀度 |
4.3.5 溶出度 |
4.3.6 含量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有关物质 |
4.4.2 含量均匀度 |
4.4.3 溶出度 |
4.4.4 含量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米尔贝肟咀嚼片稳定性和适口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 |
5.2.1 药品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影响因素试验 |
5.3.2 加速试验 |
5.3.3 长期试验 |
5.3.4 适口性研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5.4.2 加速试验结果 |
5.4.3 长期试验结果 |
5.4.4 适口性研究结果 |
5.4.5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阿奇霉素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剂 |
2 溶出度的方法确定 |
2.1 阿奇霉素片的溶出度方法 |
2.2 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方法 |
2.3 阿奇霉素胶囊的溶出度方法 |
3 溶出度曲线的制定 |
3.1 阿奇霉素片的溶出度试验 |
3.2 阿奇霉素分散片的溶出度试验 |
3.3 阿奇霉素胶囊的溶出度试验 |
4 结论 |
5 讨论 |
(3)毛冬青分散片制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中药分散片研究进展 |
1.1 中药分散片发展历史 |
1.2 中药分散片含义及特点 |
1.3 中药分散片处方构成 |
1.4 中药分散片制备工艺 |
1.5 分散片的质量评价标准 |
1.6 新工艺与新技术的研究 |
1.7 中药分散片制备中的问题 |
1.8 中药分散片研究前景 |
2. 毛冬青研究进展 |
2.1 毛冬青化学成分 |
2.2 毛冬青的药理作用 |
2.3 毛冬青临床应用 |
2.4 毛冬青制剂及其质量标准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毛冬青醇提物处方前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毛冬青醇提物吸湿性考察 |
2.2 辅料对毛冬青醇提物吸湿性的影响 |
2.3 吸湿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2.4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 毛冬青醇提物与辅料相容性的研究 |
2.6 结果 |
3. 讨论 |
3.1 毛冬青醇提物吸湿性研究小结与讨论 |
3.2 毛冬青醇提物辅料相容性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毛冬青分散片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成型工艺的选择 |
2.2 原辅料的处理 |
2.3 评价指标 |
2.4 辅料的筛选 |
2.5 星点设计优化毛冬青分散片的制剂处方 |
2.6 硬脂酸镁用量的筛选 |
2.7 矫味剂的筛选 |
2.8 毛冬青分散片处方及制备工艺确定 |
2.9 毛冬青分散片颗粒流动性及吸湿性研究 |
3. 讨论 |
第四章 毛冬青分散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2.5 溶出度检查 |
2.6 毛冬青分散片质量标准 |
3. 讨论 |
第五章 毛冬青分散片稳定性试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和结果 |
2.1 考察项目和方法 |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阿奇霉素分散片崩解剂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处方筛选与结果 |
2.1 处方筛选 |
2.1.1 处方 |
2.1.2 工艺 |
2.1.3 处方筛选 |
2.2 结果 |
2.2.1 脆碎度 |
2.2.2 硬度 |
2.2.3 分散均匀性 |
2.2.4 溶出度 |
3 讨论 |
(6)阿奇霉素片(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试剂与试样 |
1.1.1 仪器 |
1.1.2 试样 |
1.1.3 试剂 |
1.2 溶出度测定及结果 |
1.2.1 硫酸浓度对阿奇霉素溶液吸光度的影响[2] |
1.2.2 测定方法 |
2 讨论 |
(7)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与溶出度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药 |
2 处方与制备 |
2.1 处方 |
2.2 制备 |
3 溶出度测定 |
3.1 专属性 |
3.2 检测方法 |
3.3 线性范围考察 |
3.4 溶液的稳定性 |
3.5 回收率实验 |
3.6 重复性实验 |
3.7 溶出度均一性实验 |
3.8 溶出度测定[8] |
4 讨论 |
(8)阿奇霉素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奇霉素口服固体制剂的研究 |
1.1 片剂的辅料选择及制备工艺的研究 |
1.1.1 缓释片 |
1.1.2 分散片 |
1.2 片剂的质量检查 |
1.2.1 溶出度测定 |
1.2.2 含量测定 |
1.3 干混悬剂的研究及质量检查 |
2 阿奇霉素新剂型的研究 |
2.1 阿奇霉素栓剂、凝胶的研究 |
2.2 阿奇霉素包合物研究 |
2.3 阿奇霉素脂质体的研究 |
2.4 阿奇霉素微粉化技术 |
3 结束语 |
四、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米尔贝肟咀嚼片处方和工艺研究[D]. 冀伟. 浙江大学, 2020(05)
- [2]阿奇霉素不同剂型的溶出度方法学研究[J]. 刘金宏,徐静. 黑龙江医药, 2016(05)
- [3]毛冬青分散片制剂学研究[D]. 刘志刚.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4)
- [4]阿奇霉素分散片崩解剂优选研究[J]. 宗永斌,万元松,金春,秦勇. 医药导报, 2012(01)
- [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非拉尼特分散片的溶出度[J]. 赵钢涛,郑绯,马红珊,徐娟,许景峰. 武警医学, 2009(07)
- [6]阿奇霉素片(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J]. 戚继红. 安徽医药, 2008(11)
- [7]阿奇霉素分散片的制备与溶出度测定[J]. 张丽娥,诸葛中淅. 医药导报, 2008(04)
- [8]阿奇霉素制剂研究进展[J]. 高春林,蒋明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05)
- [9]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10]阿奇霉素分散片溶出度方法的改进[J]. 高秀珊,杨洪贤,卜笑非.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