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的综合国力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综合国力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恰当地估量世纪之交中国的综合国力,准确地定位中国于世界,是制定中国对外战略和发展战略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40多年,两个超级大国的常规军备竞赛和核军备竞争越演越烈,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似乎成了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志。美苏军备竞赛的结果是使两个超级大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造成一死一伤的局面。苏联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军备竞赛拖垮的。冷战结束后,各国吸取了美苏冷战的教训,把注意力集中到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经济为重心、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上来。“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含社会因素;既包含物质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既包含实力,又包含潜力和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和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注:苗苏菲:《为什么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载《求是》杂志1998年第1期。)可以预言,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的综合性强国,这种估计几乎成为各国战略家的共识。有人认为世界强国有四个标准:即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军事战略处于领先地位;文化宣传能影响全球;政治影响力世界最大。目前符合这些标准的只有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在综合国力的竞赛中依然保持着“全能冠军”的荣耀,但20年后中国就能接近这些标准,因为中国在这四个方面得到了均衡的发展。评估中国的综合国力,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往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东西南北各不同”,本文试图按照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对世纪之交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影响作出粗浅的评估,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成为世界大国的物质基础
国土、人口、资源是构成国家实力的自然物质基础,是世界大国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地域广大,山川纵横,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拥有巨大的回旋余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辽阔广大的地理优势,为沿海、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战略提供了便利。
中国不仅国土广大,而且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约15亿亩,草原面积为4.3亿亩,森林面积为18.3亿亩。中国水能蕴藏量有近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建国以来,星罗棋布的水电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尤其是举世注目的三峡工程一旦建成,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跻身世界六大资源国之列。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168种,矿产地近20万处, 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2种,其中有2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国土、资源是世界大国的必备条件之一。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把世界各国比作一个大森林,形象地说:“现在有大树,有小树,还有藤蔓。大树是俄国、中国、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他国家中,有些是小树,可能会变成大树;但绝大多数是藤蔓,它们由于缺乏资源或领导,将永远成不了大树。”(注:(美)尼克松:《领袖们》,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442页。)李光耀所列举的“大树”中,除日本外, 都是国土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大国,但由于日本是地处东北亚一隅的岛国,狭小的国土和贫乏的资源,使日本成为世界大国显得底气不足。
人口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是难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的。现代国力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人口数量是国家权力所依赖的因素之一。他宣称,在其他因素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与其竞争者相比,一国人力的急剧减少标志着国家权力的下降,而人力的急剧增加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增长。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莱因在其著名的“国力方程”中,也将人口列为基本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人口是决定国力的第一位因素,甚至提出以2 亿人口作为满分(100分)的临界标准,称5000 万以上的国家是不可轻视的国家。在现实世界中,美国、俄国、中国、日本国力的强大确与人口数量有关,而澳大利亚、加拿大一直未占有像前者那样的地位也并非偶然,因为缺少必需的人口似乎阻碍了它们向大国地位的迈进。 如今, 拥有77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澳大利亚仅有人口1500万,拥有998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加拿大仅有人口2450万,而美国国土面积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之间,人口有2.34亿,比澳大利亚多15倍,比加拿大多近10倍。如果美国只有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人口数,也许美国永远不能成为超级大国。
当然,人口的多寡必须有一个限度,当该国的人口超过生产力所能承担的界线时,国家将会因负荷沉重而使国力变弱。另外,支持一国实力的人口因素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人口质量。国民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寿命长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基本技能状况、社会年龄结构等都对国家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作为现代国家衡量标尺之一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引人注目。从长远的角度分析,教育水平与国家实力指数成正比例关系。教育水平既与该国国民的基本技能相联系,又影响着国民对政府政策的理解水平和认同程度。
从人口因素的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既强又弱。中国人力资源的富有举世皆知。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内部凝聚力很强的多民族大家庭。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巨大潜能。
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基数大、增长快,尽管自然资源总量在许多项目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非常有限。中国人均耕地不到2亩, 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75亩的水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仅排第80位。人口众多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是中国自然实力中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形成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多的人口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并影响人口的质量。中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解放前相比有天壤之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的相对低下,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制约因素。鉴于人口过多,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来推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行计划生育不但有利于我国保持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减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负担,对整个世界也是一项巨大的贡献。新的千年来临之际,科教兴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的国民素质可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中国经济繁荣、增长迅速,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9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人民币, 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接近“七五”计划五年总和的一半。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 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从1991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199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79553亿人民币,约合9700亿美元。 以上统计和排名是按美元汇率计算的,并不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如果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购买力平价法估算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远远高于美元汇率估算的经济实力。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920美元,是按美元汇率计算的4.7倍。(注:The World Bank,1997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P.6.)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8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当年的56%。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的名次不断上升。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首位。 原煤产量达13.8亿吨,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小时, 世界排名第二。原油产量达1.5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化肥产量居世界第三位,水泥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粮食产量1998年达4.9亿吨, 较1949年增长3倍。中国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 被称之为“世界的奇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科技发展战略也相应得到调整,新型的科技研究体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基本形成。到1995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833亿元, 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万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79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3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07项。中国目前已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实力的差距还相当大。时不我待,中国应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速的扩大和增长, 1979 —199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其中出口增长16.1%,进口增长16.2%。199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2367亿美元的水平,比上年增长20.9%,居世界第十一位,中国已是一个新兴的贸易大国。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达1450亿美元, 外贸顺差4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9亿美元。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的巨大潜力,还在于她具有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维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就将位于世界前列,这是世界权威机构经过多年测算获得的共同看法。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总量可观、潜力很大,但毕竟人均占有量很小。另外,全国尚有5000万人温饱问题还未解决。
总之,从综合国力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既有总量可观的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呈上升趋势,又毕竟是一个尚未根本改变贫穷面貌的低收入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既大又小,既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又是名副其实的小国。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中国拥有核威慑能力和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构成国家实力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军事手段是各国推行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传统手段。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及各国战略的调整,军事竞赛的水平开始下降,国际竞争的重点开始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但是,军事力量仍然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军事手段作为解决这种矛盾与斗争的一种手段,也必然会长期存在,而且它作为国际竞争的“杀手锏”,可以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后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已经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中,它将对和平时期军事威慑的有效性和战争时期的胜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湾战争是一场以电子战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常规战。在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高科技实行“空地海天一体作战”,取得了惊人的战果。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条件下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它表明,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在国际斗争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再一次警示我们切不可低估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顽固性和疯狂性,祖国的统一与安全要有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作后盾。
中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军队的军事大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主席“五句话”(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不断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现在我军已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诸兵种合成军队,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并建立起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中国不仅能独立研制各种型号的坦克、大炮、飞机、舰艇以及科学试验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等各类人造卫星,还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并具有中远程运载能力。迈向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不仅能反击外来侵略、保卫我国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且具有稳定国际局势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军事力量从总体上看位居世界前列, 但中国军费很有限。1997年中国军费开支为805亿人民币,按美元汇率计算,不到100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中国的军费预算虽有所增加,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军费仍然是很低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也不会与其他大国攀比军费的高低。中国军队现代化的道路在于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
四、中国历史悠久,上下同心,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绝对的自信,即使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近代, 也始终相信中国迟早会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9年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结束了近代中国长期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的愿望。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完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即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身体力行的伟大实践者,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推动力量。特别是80年代以后,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真正不结盟的政治大国。中国大而不霸、主持正义的良好国际形象,是确立政治大国地位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还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制度。这既使中国成功地挣脱了僵化陈旧的苏联模式,又避免了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做西方大国附庸的悲剧。这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将作为多极世界中独立一极的政治分量所在。
中国作为政治大国,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成熟。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建国以来,我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我党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完全把它理解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彻底摈弃了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摆脱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羁绊,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先进的理论一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将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
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与基础。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肯定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在国际战略平衡中居于特殊地位,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理解与支持;中国近年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全方位大国外交,使其成为大国关系的中心角色之一。由中国倡导与主要大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起着率先示范和积极促进作用;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东亚金融危机,我国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向受打击最大的国家提供了援助,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防止了东亚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对世界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负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赞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发展模式本身就是对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否定。21世纪的中国,必将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繁荣的中国,必将是一个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标签:综合国力论文; 军事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