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民族经济文化与宁夏华夏民族的关系_固原论文

论宁夏地区古族国的经济文化与华夏族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夏论文,宁夏论文,文化与论文,关系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宁夏地区古属雍州,中部为宁夏平原区,黄河贯穿全区。南部为黄土丘陵区①。在这块地处西北的古老土地上,古今地理有很大的差异,古人类和氏族早就在此活动,同样也有古国出现。以往人们一提宁夏,笼统说为戎狄少数民族区,经济文化落后。我们认为历史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因此,我不忖知识肤浅,试图予以探讨。

一、宁夏的先民及其文化与中原关系密切

从考古资料可知,宁夏地区的先民劳动、生息在今北部沙漠区以南。自1923年首次发现,迄今经4次发掘的灵武水洞沟遗址(以往将其与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合在一起称为河套文化,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灵武水洞沟和中卫长流水等地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大型与细小石器共存)、海原菜园村的马樱子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相当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及林子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等②,均在银川市以南地区。这是因为宁夏中部为平原,西有贺兰山屏障,可阴挡西北袭来的寒流与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水利资源有黄河,土地肥沃,动物、植物资源较多,适于先民生存。南部黄土丘陵区的六盘山,绵亘于固原与渭河河谷之间,形成植被茂盛、森林与水草资源丰富的状况。宁夏地区的先民,只能笼统地称之为戎族和狄族。《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荤粥就和山戎、猃狁居于“北蛮”。《汉书·匈奴传》将“北蛮”写作“北边”。宁夏的西戎、北狄族自炎黄起,就与今甘肃、陕西的古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宁夏地区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陕甘仰韶、龙山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北方(含宁夏)文化“首先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格,但同时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因素也特别浓厚,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同中原内地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了两者之间的一致性”。“黄帝是传说中华夏族的祖先。这个时期在北方地区先后出现的有荤粥、土方、吾方、鬼方等族。黄帝合诸侯符契圭瑞于釜山,其中有荤粥参加,这就说明早在黄帝时期,北方的荤粥就与中原华夏族发生了联系。”③尧、舜、禹时期,华夏裔族或支族已有徙入宁夏南部并与戎狄杂处。《墨子·节葬》所说的“尧北教乎八狄,舜七教乎七戎,禹东教乎九夷”,是春秋战国的追述之辞,“八狄”、“七戎”实即山戎或荤粥、西戎(含羌氐族)。这说明尧舜禹时华夏与北狄、西戎已声教相通,联系更为广泛。从宁夏海原菜园村林子梁遗址及切刀把、瓦罐嘴、寨子梁等新石器晚期遗存看,普遍使用了窑洞式与半地穴式房屋,流行竖式侧龛墓,多单人侧身屈肢葬的原始文化遗存。这是一支农牧并重、比较简朴的土著文化,与相邻地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崇尚华美的马家窑文化有明显区别。这里的原始居民生息的时间大致在“半山”类型之后,而与“马厂”类型相同。菜园村遗存所代表的生产形态和葬俗与齐家文化有许多联系④。在固原南部丘陵山区,海原菜园村的文化类型遗存相当广泛,而尤以宁南、陇东清水河、葫芦河和泾河上游一带最为集中⑤。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了宁夏在原始时代,决非是单一而文化落后的戎狄族,而是炎黄后裔族与戎狄游牧部族杂居的地方,且戎狄受华夏文化影响,从游牧转向了半耕半牧的定居生活。他们的居屋,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墓葬形制及陶器组合等,与陕甘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文化水平大体一致。

夏代的疆域只达到关中东部、陕北东部及陕南。商代地域达关中西部及甘肃东北部,至晚期,周的势力才达到宁夏南部。《国语·周语》、《史记·周本纪》均载:约在夏帝太康失国时,稷官不窑(周祖先弃之后裔)失去职务,避后羿篡政之乱,“奔戎狄间”(今甘肃庆阳)。周族在今庆阳地区不断发展,至夏末已达宁夏固原一带。夏末商初,公刘虽带领族人迁于邠(今陕西彬县与旬邑之间),但仍有周人留于宁夏固原一带,和戎狄交错居住、生活在一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公刘发迹于西戎。”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周族与戎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开发了宁夏固原、甘肃庆阳及关中西部地区。宁夏的荤粥族与北方同族一样,至迟在夏末已与华夏发生了融合。《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司马贞《索隐》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晋书·刘元海载记》云:“淳维,伯禹之苗裔,岂异类哉。”清代何秋涛《逸周书·王会篇·释》云:“或古有匈奴部落,淳维奔其国,因为君长,若箕子之于朝鲜,未可知也。”说荤粥(匈奴)为夏桀之后,显然不确。说夏亡,其后裔逃入北狄族,与之融合,或成为其首领,则是对的。此外,商代中期后,宁夏南部还有北狄的裔支鬼方及大戎。钟侃云:商周之际,宁夏固原地区是周人和犬戎、鬼方等少数民族接触极为频繁的地区⑥。西周时,宁夏已成为其版图。1981年,在固原中河发现并清理了1座西周时期的墓葬及1座车马坑。出土陶、铜、骨、玉器及蚌、贝等随葬品近千件。出土的鼎、簋、形制和纹饰与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M178、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墓所出相似;墓葬及车马坑出土的车马器如轴、銮铃等,与北京房山玻璃河西周早期车马坑所出几乎完全相同。墓中所出直耳、圆柱足、上腹饰带状饕餮纹的礼器铜鼎,以及敞口、短颈、鼓腹、连裆附三锥足、通体施绳纹的陶鬲,充分证明此墓属西周早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至10世纪中叶。”⑦从而说明了夏商周三代的宁夏,在周文化传播、影响下,大戎、猃狁、鬼方与西戎族,在经济、文化及礼俗方面并不落后。

二、春秋战国时期宁夏的古国及其文化

夏商周时期,今宁夏地区,未形成少数民族或华夏族古国⑧。至春秋战国,随着天下的纷争、民族迁徙、融合的加剧,宁夏地区逐渐出现了古国。现简述如下:

乌氏戎。《史记·匈奴列传》《正义》云:氏声氐。《括地志》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汉书·地理志》云:安定郡有乌氏,县不称道。又注:“乌水在西,北入河。都卢河在西”。乌水即今清水河,源于宁夏六盘山,因此,乌氏戎当在宁夏固原清水河以北至黄河之间,包括今甘肃一部分。春秋初期稍晚,乌氏戎已建立小国,秦穆公征服之。秦惠文王灭其国而设县。《辞海·历史分册·历史地理》云:乌氏,又作阏氏、焉氏,其邑地乌氏县(今甘肃平凉西北),秦惠王置。

居延戎国。《路史·后纪四·炎帝纪下》云:炎帝之孙曰逢伯陵,同吴权之妻阿缘妇胤三年,生三子,曰殳,曰鼓,曰延。”延氏族兴起于陕北延水(又叫吐延水)一带。隋朝在此设延川县,唐改为延水县。西魏时设延州,并于绥德县东南设延陵县,隋改名延福县。唐设延安郡及延昌县(今安塞县北)、延长县。《殷墟卜辞》第733片有“诞王”;《甲骨续存》下编第43片有“延王入”。说明商代延族势力强盛,已称王国。延族的别支称绵诸。西周“初年”,又从绵诸族中分出朐衍族,“从陕北延水流域向西北迁至灵武,成为朐衍之戎。”⑨所谓朐衍戎者,是因延族长期居于戎地之故也。朐衍又写作居延、呼衍、纡衍。《史记·匈奴列传》云:“岐、梁山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集解》引徐广曰:“在北地。朐音诩。”《索隐》案:《地理志》朐衍,县名,在北地。徐广音诩,郑氏音吁。”《正义》引《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之地,秦北地郡也。”顾颉刚先生云:朐衍在今宁夏灵武县东南⑩。春秋时秦穆公西击戎,开国十二,即有朐延戎国。因它久居戎地,生活习俗同化,故习惯上称朐衍戎为西戎族国。秦统一中国后,朐衍国灭,部分融合为秦人,部分北迁入匈奴,成为匈奴贵族。

义渠戎国。《帝王世纪》云:舜妃女英(帝尧之女)生商均。《路史·后纪十一》云:“女(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是为商均。”何光岳先生释:“旬与匀古既同音义,则今陕西的洵水和旬阳县乃商代荀人分布之地,正与商均西迁至商县地相邻”。又云:“商代时义人有一支西迁至陕西,叫义渠,建立了国家。”(11)《竹书纪年》云:商王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逸周书·史记解》记载:“昔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义均族长期居戎地,虽为首领,但其族民多为戎族,故又称西戎国。商王武乙命周王所伐之义渠戎国“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阁楼乡上的汾川。古公和其子季历所灭的义渠,应在北魏所置的义川县,西魏置义川郡,宋避讳改为宜川县,在今宜川县东北。义川县因义川得名。春秋后,义渠迁至今甘肃庆阳,复立义渠戎王国,筑有王城。战国时,义渠戎王国强盛,地域扩至宁夏南部。义渠戎所辖之宁夏南区,有渭河、黄河、泾水,适于农耕,经济自然发展。战国中叶后,义渠戎王国以其辽阔的地域,强盛的经济、军事力量,与秦发生了争夺战。《史记·秦本纪》载:秦躁公十三年(公元前430年),义渠伐秦,至于渭南。”到秦昭襄王时才彻底击败义渠,灭其国。义渠大部分成为秦民,部分逃入匈奴。

朐衍、义渠二戎国,虽然与华夏族有着渊源关系,但因其成员基本是西戎族,亦融合进了部分犬戎、鬼方族,加之与北狄族交错,生产、生活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这也就是从银南至固原广大地区内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遗存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宁、固原两地的春秋至战国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12),还有凸字形或凹字形土洞墓。(13)盛行以马、牛、羊头骨随葬的风俗。随葬品以马具和兵器为主,马具有衔、环、当卢等,兵器除独特的青铜短剑外,有管銎斧、镦、镞等。还有铜镜、圆牌饰、珠饰等生活用品。当卢及铜镜上的纹饰除几何图案外,以马、虎、鹰等草原牲畜和凶禽猛兽最有特色。这些墓葬具有浓厚的畜牧经济特征,出土器物许多与内蒙古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墓遗物相似,其时代大体一致。(14)战国后,匈奴南侵,宁夏亦是必经之地,故多有遗物。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固原还有炎帝之孙灵恝的后裔巫人,生活于固原县北的黑水一带,成为义渠戎王国的族民。炎帝后裔申、吕余族亦有迁入宁夏银北地区的。散居宁夏中部及南部的黄帝后裔有姓族、姬姓族、乔氏族等。秦汉统一中国后,宁夏地区归于王朝版图,部分地区为匈奴属地。南匈奴降伏汉后,宁夏地区民族均成为汉王朝大家庭的一员,如汉武帝时安置匈奴的五属国之安定郡治所地“高平”,即在今宁夏固原。三水属国都尉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一带。同心县倒墩子汉代匈奴墓群当为五属国中安定、三水属国族民的墓葬。这77座墓葬数多为土坑墓,少量为偏洞室墓和石棺墓。出土的1500余件葬品中,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金器、五铢钱、珠及贝壳等。其中以长方形透(浮)雕铜牌饰及肩部饰一周波浪纹或弦纹的陶罐最具有特色。这些遗物与蒙古、苏联外贝加尔地区汉代匈奴墓所出器物基本一致,具有匈奴文化的明显特征。宁夏吴忠关马湖、固原县郊、盐池张家场、宛家沟、海原胡湾、灵武横城、西吉保林等地汉墓的发掘,汉昫衍县故城(今盐池张家场古城址),廉县故城(今贺兰暖泉古城址)的发现(15),则反映了两汉政府加强对宁夏地区统治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古属雍州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自古就连成一片,华夏、北狄、西戎族交错杂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夏商周三代,猃狁、鬼方、土方、方、犬戎、西戎、夏人、周人交错、融合,共同开发了宁夏地区,尤其是中部和南部的地区之经济。周人向戎狄交换犬马、皮货、珠玉、牛羊、重宝;戎狄也向周供战马、奇兽等物。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居住在宁夏地区的华夏族人通婚,学习华夏族的农耕技术、生活习俗等。秦统一宁夏后,实行郡、县制,匈奴被逐往长城以北。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期间,匈奴乘机发展,汉匈曾一度和亲,至汉武帝彻底击败匈奴,宁夏地区成为安置降伏匈奴的重地。从古至东汉末,宁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陕、甘华夏(后为秦人、汉人)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一样悠久,并非传统旧说的“不毛”之地。其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中国省(区)地理》,商务印书馆,1977年。

②④⑤⑦(14)《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③《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⑥钟侃:《宁夏古代历史纪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⑧拙文:《夏商周陕甘宁地区民族迁徒与融合》,《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⑨何光岳:《延人的来源和迁徒》,《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⑩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稿·秦与西戎》。

(11)何光岳:《东夷源流史·义渠的来源和迁徒》,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12)《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9期。

(13)《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文物出版社。

(15)《宁夏吴忠县关马湖汉墓》,《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文物出版社,《宁夏盐池张家场汉墓》,《文物》,1988年第9期;《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年,1989年),文物出版社。

标签:;  ;  ;  ;  ;  ;  

试论古代民族经济文化与宁夏华夏民族的关系_固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