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院皮肤科 830049
摘要:目的 探析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手、足癣之间关系,为临床有效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103例,对其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致病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发现,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主要因素是习惯搔抓、洗手次数少、手足癣病史等引发;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通过对症治疗,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9.03%,取得显著临床诊疗效果。结论 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多因搔抓习惯导致不同部位的致病菌传播,且手、足癣均是致病菌在手部与足部之间的相互传染引起的。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手足癣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且改变患者搔抓习惯,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提高整体临床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关键词:手足癣;并发感染;特点;诊疗;效果
手足癣是手足部出现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1]足癣居多,其次手足癣并发感染,单纯患有手癣的患者较少。手足癣容易引起瘙痒、皮肤皲裂、脱屑等临床症状,且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易传染等特点,给广大患者带不同程度的身心损害。[2]因此,手足癣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有效治疗,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笔者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103例,其中男56例,女47例,年龄在24~80岁,平均年龄为(35.6±2.3)岁。足癣患者病程8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5.2±1.8)年;手癣患者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5±0.7)年。103例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中,水疱型28例,浸渍糜烂型49例,鳞屑角化型26例;两足一手型62例,两足两手型41例。
1.2 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首先,医生对所有患者用手习惯、搔抓习惯、搔抓手与发病手的温和情况、洗手次数、皮肤病史等进行询问,并做好相关记录;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1.2.2实验室检查
首先,对患者可疑感染部位提取皮屑样本检查。采用10%KOH直接镜检,针对阳性者,需要再次提取样材进行真菌培养。在培养基的选择过程中,应选择含氯霉素0.125mg/ml、0.5mg/ml放线菌酮的SDA培养基,并在26℃恒温中培养。每周2次观察培养的标本,阳性标本检定其菌种特点、结构等情况;阴性标本需要保存到4周后进行无真菌生长丢弃;混合感染的标本需要对其皮肤癣菌进行读取。
1.2.3治疗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手足癣并发感染类型分别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4周。①水疱型患者,可以使用药液湿敷与药膏交替治疗,可以使用稀释10倍后的聚维酮碘溶液、12000醋酸铅溶液、藿香浸液等湿敷患者,持续15~30秒后,在患者的患处涂上硝酸咪康唑霜乳膏、兰美抒、孚琪、荷洛松、环利药物,1~2次/日;待水疱干涸后,使用癣药水与抗真菌软膏交替治疗。②浸渍糜烂型患者,主要以湿敷为主,即使用0.1%利凡诺溶液、稀释10倍后的聚维酮碘溶液、12000醋酸铅溶液、3%硼酸溶液等在患处浸泡半小时,2次/日,待浸渍糜烂干燥后使用抗真菌外用软膏涂抹在患者患处,1~2次/日;针对并发感染,可以使用0.1%庆大霉毒、0.1%多粘菌素液湿敷。③鳞屑角化型患者,采用怀氏软膏、10%水杨酸软膏厚涂患处,可以加用塑料薄膜封包,每晚1次;待角质软化脱离后,可使用新一代非咪唑类光谱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中所有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有效治疗,治愈68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6.02%,总有效率达99.03%;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61例,占59.22%;须癣毛癣菌23例,占22.33%;絮状表皮癣菌13例,占12.62%;紫色毛癣菌6例,占5.83%。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主要因素是习惯搔抓、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如表1所示;
3讨论
手足癣疾病是一种会导致患者手、足出现瘙痒、起水泡等症状的皮肤疾病,成年人较多,而儿童相对少见,青春期以后发病率增加,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3]主要发生在夏季,发病除与真菌的种类(须癣毛癣更易引起此型)有关外,还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4,6]手足癣疾病就是人的体质变弱而导致感染,且很难治疗,会让患者感觉到瘙痒,影响美观,令患者非常的痛苦,甚至夜间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很严重的影响到了患者的身体,而且还会造成很多的并发症。[5]因此,加强对手足癣病研究,为利于提高此病的临床诊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我院收治的103例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主要引发因素搔抓习惯、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导致患者产生手足癣并发感染;通过对103例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致病菌分析进行分类型,如水疱型、浸渍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治愈率为66.02%,总有效率达99.03%,取得显著的临床诊疗效果。
总之,科学分析手足癣并发感染诱因,改变患者搔抓习惯,并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手足癣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治疗手足癣并发感染病症,减少并发症率和复发率,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韩莉.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诊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33):302-303.
[2]沈永年.两足一手型手足癣病例分析和致病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2(8):580-581.
[3]占萍,李智华,江情等.手足癣并发感染236例临床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 6(02):84-87.
[4]李智华.手足癣并发感染236例临床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2):84-85.
[5]徐恩佩,汪小敏,,张建平胡佳圆,邵祺.药醋治疗手足癣60例疗效观察.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6:773.
[6]黄文阁、王敏进.复方土槿皮酊治疗手足癣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3 6:778-778.
论文作者:再吐古力·吾甫尔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6
标签:患者论文; 手足癣论文; 致病菌论文; 溶液论文; 病程论文; 真菌论文; 习惯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