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李小梅

放射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李小梅

甘肃省人民医院西院区 放射科 730050

【摘 要】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检查表现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胸部患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60例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确切诊断,其中急性放射性肺炎18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边界不清;中间期20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同时可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实变状及纤维条索灶;纤维化期22例,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纤维条索状,边界清析。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部放疗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能清析、直观地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表象特征,为早期诊断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体层射影术;x线电子计算机

放射性肺损伤(irrad iation lung in jury,IIL)是胸部恶疾比如乳腺癌、食管癌等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肺是辐射中度敏感性器官,放射治疗其他疾病时,病灶附近的肺组织因连带被辐射,且辐射剂量超过了肺的承受范围,以至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被称之为放射性肺损伤。但症状一般较轻,不容易被医生发现,常常被误诊,导致药不对症,久治难愈。而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辩率,是早期发现和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1],也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60例放射性肺损伤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5.4±2.3岁。其中原发性肺癌21例,乳腺癌16例,食管癌14例,淋巴癌9例。所有病例患者均接受过放射性治疗,同时进行胸部CT检查确珍。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胸闷、低烧,后期有呼吸困难、持续性干咳,痰带血丝等。

1.2放疗方法 首先了解病人肿瘤的位置、大小,病灶和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病期分期,以及病人的病理类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一般状况比如呼吸、肺功能情况、肝肾功能情况等都要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给病人做一个定位,通过CT模拟定位机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定位,根据定位确定拔区,哪些部位需要照射,哪些部位不需要照射,需要严格地划出拔区来。同时把需要保护的正常器官尽可能准确地标注出来,避免照射。再由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医生根据病人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身体条件确定照射的单次剂量和总剂量、照射时间、照射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在机器上进行复合,检验所做的计划能否实现、是否科学。最后根据复合结果确定最终的治疗计划和照射方案,给病人进行治疗。

1.3扫描设备 本组病例放射治疗使用6MV-X线、电子线、60Co体外照射,照射面积为100-250Cm?。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胸部均经过CT检查,设备为GE lightspeedVCT(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为120kV、160mA,层厚5-8mm,重建间隔2.5-5mm。增强扫描用先灵优维显300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70-100ml,扫描延时50-75s。

1.4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胸部放疗史、照射野及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由3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科主任医师共同阅片,作出相同判断者作为最终的确诊结果。

2 结果

60例放射性肺损伤中,18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7周内,25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8-16周。表现毛玻璃征15例,症状为照射野内分散存在淡薄、较均匀的较高密度影;斑片状高密度影17例,症状为放射野内斑片实变区密度更高;20例兼有毛玻璃征和斑片状高密度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7例实变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23例病变与正常肺组织有清析的平直边界,显示出特征性的放射性肺炎表征,12例表现为多发、边界不清的斑片状影,8例有胸腔积液现象。

17例放疗结束16周后照射野内出现肺纤维化病变。其中,含气不全型9例,表现为病灶跨越肺叶肺段的不全肺不张,镜界清析;浓密纤维化型8例,病变密度更高,其内可见扭曲扩张支气管,纤细、狭窄,导致密影边缘呈“刀切状”,照射侧胸膜增厚粘连,纵隔受牵拉移位,心包增厚等。

3讨论

3.1肺损伤发生的原因

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晚期癌症的首选治疗手段,但适合手术切除病灶的患者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多数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放射治疗就是他们的不二之选。然而,放射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就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照射剂量、照射面积及个体体质差异有关。同时还与肿瘤大小、射线型号、照射范围、是否使用化疗药物及二次放疗有关[2]。

3.2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

与普通CT相比,多层螺旋CT能有效显示更加细微的病征表现,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临床信息,因为它具有较小的容积效应和高密度分辨力[3],在胸部病变的诊断上优势明显,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于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价值更是被同行们日益重视,也是目前医学临床上诊断该病的主要设备之一。

3.3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依据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其诊断也需要动态观察和跟踪随访。然而,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可看到发病的整个过程,比如本组所选病例中,21.7%(13/60)的患者是以急性放射性肺炎就诊的,而以纤维化病灶首诊的患者占46.7%(28/60),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期患者占31.6%(19/60)。这些状况只能看到某些病变过程,而不是完整的动态变化进程,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表现也会多种多样,各具特征,那么诊断放射性肺损伤就不能单纯依据CT表现,必须得结合放疗病史、照射野、照射剂量、时间长短、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唯有如此,方可确保诊断结果的科学与准确。

3.4三个阶段的CT表现

总结分析本组病例的CT表现,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急性放射性肺炎期,患侧肺照射野内呈斑片状、淡薄均匀的絮状模糊毛玻璃样改变,边界不清,密度较小,病理基础主要是渗出性病变或间质性肺水肿导致。还有一种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片状实变灶,密度较高,一般跨肺段分布,具支气管通气征,其病理改变以肺泡内纤维素渗出、透明膜为主[4]。同时伴有同侧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②中间期:表现介于急性肺炎期和纤维化期,同时可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片状实变灶、纤维化轻或没有,也可能有同侧胸腔积液。③纤维化期:表现有跨肺叶、肺段分布的纤维条絮状,呈条状或带状,边界清晰,胸膜或有增厚、粘连,肺体缩小,形成了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的病理基础。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检查能以多种手段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放射性肺损伤不同阶段的特征表现,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式,与X线扫描配合使用更经济、科学。上肢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放射治疗的同时,要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再结合治疗病史和相关临床资料,可以早期准确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患者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邵东,徐凯,程光军等.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3,23(3):235-237.

[2]李贻卓,吴沛宏,崔念基.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力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6(3):228-229.

[3]黄军荣,陈星强,张玉兰等.乳腺癌术后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CT诊断[J].河北医学,2008,14(5):539-540.

[4]张万强.放射性肺炎CT的诊断[J].甘肃科技,2015,31(4):146.

论文作者:李小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放射性肺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论文_李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