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与特区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特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特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自1980年以来,先后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1990年开辟了上海浦东新区,实际上是非特区的特区。国务院对这些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即批准这些特区率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具体表现在:①发展“特区”的资金,主要靠利用外资;②构成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为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体系;③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市场调节的特区经济运行机制;④特区经济以外向型为主要发展目标;⑤国家给予特区较多的自主权,较多的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等。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特区人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使得特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1996年,五个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69.03亿元,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为2959.64亿元,利用外资达61.87亿美元。预计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工业总产值增长18%。五个经济特区中最著名的深圳经济特区,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1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25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0亿美元,创下了可与“亚洲四小龙”相媲美的经济奇迹。
今天的特区,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开设“三资”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引进科技和先进管理经验最集中的地区。这种优势,加上特区历史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它又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交叉点,发挥着对内、对外两个扇面辐射的枢纽作用。正如邓小平1984年视察深圳时指出的:“特区是窗口,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二、邓小平理论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特区人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借鉴别国现代化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特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全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路。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特区人民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创业,使经济特区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先进的工业、农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构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特区与内地广泛的经贸合作,也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中概括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这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为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在特区成立之初,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央要求特区“跳出现行体制之外”,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可以说特区之特,正在于它的特殊体制,即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构造。十几年来,特区相继在物价、金融、计划、劳动、人事、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充当了我国改革的“试验场”。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时,充分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正是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特区经济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事实说明,市场作用发挥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强,发展态势也好。特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我国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突破,就是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五个经济特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特区经济的特还说明,它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中,是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排头兵”。
特区人民不负重望,坚持以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已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格局,充分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将为特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一)、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推进经济特区的二次创业
特区应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在新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大改革力度,率先塑造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市场体系、外贸体制、金融制度、企业制度等方面,按国际惯例要求深化改革,使经济特区在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创新。率先完善所有制结构,通过资产重组,促进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国有经济,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使经济特区在探索所有制合理结构上创新。率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结构合理的、高效运转的政府机构,使经济特区在机构改革中创新。率先寻求一条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使经济特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新。
在特区的二次创业中,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邓小平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特区今后还应在更多的领域及更多的层次,以更多的形式进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必要的互接互补。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1997年香港回归后,澳门回归也为期不远,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和珠海两个特区,今后应在外贸体制,口岸制度、产业结构与布局、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与港澳互相合作,互相衔接,优势互补,以保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并促进特区经济的发展。厦门经济特区,作为台湾与祖国大陆联系的桥梁,应在促进“三通”方面发挥积极的特殊的作用。经济特区在与港澳台合作中也要有所创新。
(二)、根据邓小平发展的理论,实施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区由于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向大自然的索取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达到了极大的程度,与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不仅会严重阻碍特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将威胁着特区的生存。可见,特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这是21世纪我国特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区在制定今后总发展目标中,既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要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影响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并确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以进行监测和评价。
科技进步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在深刻概括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区应通过制定和实施可行的科技进步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从而有效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特区具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资源,又具有发育较健全的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较小。资本和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任何发展模式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经济特区应利用其资本和技术资源上的优势,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应在较高的层次上发挥示范、辐射、带动功能。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经济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