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医疗与信息化养老论文_王昊

互联网智慧医疗与信息化养老论文_王昊

1.“互联网 +”时代,给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冲击和改变长期以来,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都是为医疗机构所拥有。患者、医生都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同时,医疗机构相互之间缺少互联互通。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患者更换医疗机构就医时,接诊医生对其病史一无所知,主要依靠患者口述,而口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7] 再者,由于缺少患者之前的检查结果,医生往往会要求患者重新做一遍检查,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有些有创检查更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和不适。而当患者意识到这些不便之后,自然倾向于在同一家医疗机构就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的流动。从公立医院角度来说,患者的流动性也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在如今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趋势下,患者流动性的降低,势必会影响医生的流动性,从而阻碍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的进程。这种医疗信息的相对闭塞,使得很多原本可以汇集起来用于科研的临床数据被分散,不利于医学研究的发展,也使得医保控费非常困难。

1.1 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 首先支持第三方机构搭建包含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以及电子病历等医疗内容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其次按照服务区域、专业等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1.2 基于互联网的便捷医疗服务 . 引导医疗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或 app 应用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在线的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病例查询和药品配送等医疗服务。

1.3 远程医疗服务 . 引导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开展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边远地区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1.4 公共卫生服务 . 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设医疗网络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在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的防控能力。

1.5 探索新的健康服务业务及模式 .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和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的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同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在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方面探索新的健康服务模式。

2.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开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医疗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涉及到了预防、医疗等多样化的领域与环节。过互联网能很好地实现在线会诊、复诊、家庭病床的康复管理。利用可穿戴设备,用户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许多在专业医疗场所才能够获得的数据都变成了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端实现的动态数据。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老龄化的发展,则让养老成为了一个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在种种问题下,“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所有家庭的现实情况,这也决定了社会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参与成为了必然。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着心理脆弱和需要关爱的特征,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陪伴、照顾老人,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机器人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实现远程医疗疾病监测和咨询交流、促进医生 - 患者之间个性化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随时可用随处可见的远程交流以及保护患者医疗信息和个人隐私。

家用机器人日常护理,能根据老人的表情变化与老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把智能可穿戴设备给病人戴上,可穿戴设备对佩戴者的周围环境数据或人体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把患者的生理体征数据(心率、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等)通过内置Wi-Fi 传到家庭路由器上,再利用微信平台把数据实时动态传给主治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患者信息,方便观察病情,制定更个性的医疗方案。医生们还可以设置,在一定的条件下让系统自动给他们发警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患者生理体征数据超过或低于一个预设的阈值时,医生会及时收到提醒,根据数据医生可以实时给出治疗措施,通过互联网传给家用机器人,由机器人去帮助病人解决部分问题,如机器人可以督促病人按时吃药,帮忙取药、端水;如有需要,机器人还可以将病人从床上抬起来,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行走站立,为他们身体移动提供支撑;如果病人摔倒或出现其它突发病情,机器人会立刻发信息(照片或视频)到微信平台,及时通知到医生、家人、小区安全部门,同时将会立即寻呼医疗机构及时抢救。

3.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整合了相关产品和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与创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打通养老服务与医护、医疗资源之间线上线下的连接通道,切实提高居民养老的综合服务水平。

以往在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方面,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普及率较低,基础数据汇集数量不足且严重滞后,健康管理的模式更多停留在通过小区门诊或医院体检获得资料。在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中心,老人一旦患病常常得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非常容易延误病情。目前,基于“互联网 +”技术,已研发出用于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的智慧手环,并配套医疗远程监测系统和管理平台。这种手环内部装有一个芯片,记录着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其健康数据。亲属或护理人员用与手环相配套的智慧便携式终端检测仪可以定时对老人进行检测,检测到的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等各项健康指标,都会自动上传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老人专属个人信息库中,再通过后台系统的健康分析技术,自动绘制出线性统计图表显示在对应医生值班室的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实现了对老人的 24 小时数字化、无缝隙的健康监控。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就能掌握所看护老人在养老院中的实时生活场景和健康数据,家属也能随时了解老人的日常健康情况、在线视频就诊与护理情况等。老人身体不适或需要就诊,可以第一时间按键紧急呼叫,系统根据老人的基础信息和反馈的异常数据,根据病情轻重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预约就诊并开辟绿色通道,遇到疑难杂症可以进行异地远程诊疗,并且能提供网上挂号、专家咨询、安排救护车、陪同就诊、康复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大大缩短了就诊的时间和流程,实现“小病不住院、大病及时治”。先进的“互联网 +”技术和医疗诊断技术相结合,可合理推

进存量医疗资源、社会公共资源向养老、养护、养生领域转型。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适时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服务站转型,整合为线上线下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和安全便捷的养老服务网络。这不仅能提升基层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弥补了基层医疗力量的不足,还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机构中老人多而看护不周、就诊不及时的难题,实现村镇卫生室、小区医院、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多方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供跨部门新型关联的特色一站式医疗服务,完善医养一体化管理体系。

结语:信息化养老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大众养老需求,构建起完善的互动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信息化养老发展中可以用到的社会服务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做出充分的收集与有效的整合,并对老年人所具有的关爱亲情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生活医疗需求等做出科学调查,从而为信息化养老的发展以及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王家乐 . 互联网智慧医疗与信息化养老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11):27.

[2] 陈恬恬 . 基于“互联网 +”视角下智慧养老模式的构建研究 [D]. 南昌大学 ,2017.

[3] 许利群 . 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互联网 + 下的健康医疗产业革命 [J]. 电信技术 ,2017(02):2.

[4]肖岱,王刚.助推“智慧医疗”建设 确保“互联网+民生”落地 [J]. 通信企业管理 ,2016(12):56-57.

论文作者:王昊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智慧医疗与信息化养老论文_王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