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华传统国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国学经典中的精髓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将国学经典内容充分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性知识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质朴的道德操守,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一、科学运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并将其有效运用,为学生营造出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中学时代》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兴趣引导法”。在课前,教师可将“为人之学”相关论语内容进行收集,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在课上,教师可先将该国学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猜想该经典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但对学生的实际讨论内容和具体探究方式不进行过分干涉。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最终结论,并将其中的偏差部分进行整理,规划成班级统一性问题结合课本核心内容二次剖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剖析论语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学习和探索”与自身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该堂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挖掘国学经典中的其他优秀文化,并将其以书面记录的形式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以此共同探究其中的重要部分和精华部分[1]。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切实形成情感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以国学经典内容为载体,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有探索国学经典内容的兴趣,最终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意识。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就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性,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道德与法制课堂的有效性提升[2]。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学习新天地》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将论语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发布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进行挖掘,同时让学生找出符合该含义的论语词句,并将其具体意义与相关故事进行整理。在课上,教师可就此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分享竞赛”,教师可邀请某一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新鲜资讯或相关知识,在该同学展示过程中,其余同学可就此提出疑问,展示同学根据问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在一旁做好裁判和辅助解释工作,必要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讲解。在该同学展示完成后,教师再随机引导第2名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展示相关内容。接着,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在两名同学分别展示完成后,根据展示内容的准确度和表达效果为其投票,票数最多的同学则接受第3名同学的挑战,并以此类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要将班级中学生收集的国学经典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并根据其中的核心含义,结合该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展开该堂课程内容的最后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形成学习共同体,并能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革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经典国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使课堂的德育实效性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迅速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化课堂的目的。
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正确观念形成
道德与法治的最终效果无法通过书面成绩进行评定,因此教师要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外化,使学生将书本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力求国学经典中所提到的“修身养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主学习发展、服务社会,从而引领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发展本质、参与社会实际生活[3]。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发现自己》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实践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见贤思齐”的具体精神,并让学生根据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随机分配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探究方式挖掘“发现更好自我”的具体措施。如:“开展主题调研”、“参加公益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等等。在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评判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成员将最终的实验报告进行整理和分享,并阐述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成长。最后,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实践方式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建议,并提出真诚的帮助,让学生完善实践活动,从而让各个小组成员真正地发现自我、展示出更好的自我,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最终的实践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生成报告,并将其留置于班级中,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时时受其影响,从而真正了解“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的具体措施,真正“见贤思齐”。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能够体会到国学经典内容中“吾日三省吾身”的真正含义,进而将文字性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加强道德与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良好德行的种子,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人文素养,传递正能量。同时,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国学经典的充分融合,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受到良好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灵魂之中。这不但能够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开端,又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处事哲学,真正使道德与法治理课堂中散发出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云设.道德渗透法治精神——关于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几点看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11).
[2]程劲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的作用探析 ——以"师长情谊"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8(02).
[3]邱乙林.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8(18).
论文成果归属: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60486)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李克武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国学论文; 道德论文; 法治论文; 经典论文; 内容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