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困境_人文社科论文

如何摆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困境_人文社科论文

如何摆脱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科研论文,高校论文,人文社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05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指明了方向。一时间,各科研单位纷纷组织人马,拟订项目,申请经费,甚至走出校门,搞横向联合。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们不难发现,理科科研一旦找准与市场的结合点,找到相应的企业或投资厂商的支持就会一往直前搞下去。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因为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被人冷落。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是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这不仅能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且对调动高校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双动效应”,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大政方针都大有裨益。本文就高校文科科研目前面临的困境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重理轻文的科研价值取向,是文科科研所面临的首要困境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已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重视知识,尊重科学,珍惜人才已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与此同时,也造成另外一种偏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科学,只有自然科学家才是人才。而社会科学及其人员却倍受冷落。比如国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统一的奖励制度(即国家级三大奖),而社会科学至今没有设立国家级的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设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而这种被国家授予最高学术职位的荣幸却与社会科学家无缘。自然科学的大投入大发展,与社会科学凋敝的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文社科研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过来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总体上来说,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一系列自觉的变革,克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肯定其社会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动作用。

二、有限的经费投入,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贫积弱,缓步不前的另一大困境

据统计,“八五”期间,国家对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平均资助力度为每项1.2万元,而同期国家对自然科学的平均资助力度为每项10万元。以工科为主的清华大学1年的科研经费为2.5亿元,而以基础理论学科研究见长的北京大学只有6000万元,其中文科经费又只占这6000万的1/10弱,不到600万元。各省的社科基金投入更是有限,年度项目一般为3000元左右,规划课题也不过5000-10000元。如此微薄的资金给研究者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资料难以购全,一些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无法进行,论文发表难,专著出版难。

社科研究经费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的资金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离开经费的支持科研活动将寸步难行。高校科研活动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国家吃饭,是“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计划拨款,国家的经费投入主要是基金项目的投入和中央各部门的项目经费,这是纵向的经费来源。此外还有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横向课题,但却相当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广,这都决定了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其后果是有的课题不能保证图书资料的购买、查阅、交流等等费用的使用,常常“入不敷出”,以致研究项目往往中途搁浅,更不用谈出成果了,大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课题的申报信心也大减,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了社科研究的发展。

三、科研设备落后,基础条件差,导致难出成果,出不了好成果

信息化和现代化是当今科研工作必须实现的两大目标,把搞科研虽然描绘成“坐冷板凳”,但这个冷板凳还必须有人能坐得住。现在搞科研不是静态的、被动的,应该是在新形势的变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手段,动态地、主动地研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们的科研仍停留在从卷轶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机械地寻找突破口。对当今世界关于某问题的研究不闻不问,不借鉴国内外已出的成果和研究方法,这样的科研只能是跟在他人的背后跑。科研信息不只对自然科学至关重要,对人文社科也是如此,具有先导性,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引路人。我们应当看到,科研信息工作已由单纯的服务型逐步转变为科学研究与咨询服务结合型,成为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个体的书斋式的封闭研究和学科间的封闭状况已脱离科学发展的主战场,不能适应社会科学发展主潮流。我们应该从书本中走出来,全方位的开放,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自觉调整知识结构,加强信息交流,加快信息沟通,加大信息的交流量,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因而,改善人文社科科研的基础设施,配备联网微机、打印机、复印机,培训科研人员人人都能上机操作,查新资料,对自己的资料单独设置窗口,存储信息,搞资料汇编,调整文章或著作结构等等,这是当前科研工作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与科研脱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平行发展,是人文社科研究发展中所处的又一困境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何为第一的问题是近年来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现在大致已定论。即高校应以教学为主,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随着各种独立的研究所成立以来,许多教学骨干因成果出众而成为专职科研人员,不再从事教学工作,相对教学工作来说是一项损失,教学与科研成为两大独立的阵营,各自发展,申请科研项目成为专职科研人员的专利,很难形成联合攻关之势。因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科研人员适当兼任一些课程,吸纳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能参加到科研项目中来,对“教”与“研”都是有益的。

人文社科研究还必须加强同自然科学的联系。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研究课题早已成为跨学科的大型课题,当今的科研已从封闭型逐步转为开放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愈分愈细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各门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手段和理论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走上较高水平的综合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和发明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周期日益缩短,多学科渗透加深,各门学科以合力为重大科技改造项目、经济机构的调整、大企业的组合管理和营销等等提供有效的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策略和方案,本身也获得巨大的自我发展的动力。这种整体化的趋势一方面使得人文社科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也使科学以整体的姿态同生活实践发生关系,形成更为普遍的方法论,从而更易于为广泛的社会变革所直接利用。上述情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与认识水平的迅速提高。在我国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几乎任何一项重大的科研开发或经济建设项目,没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股力量的共同参加,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我国目前科技普及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许多地区、系统、部门的负责同志并未充分认识到综合使用科技力量的意义。因此,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主动地参加到本地区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主动地以各种形式向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部门共同研究重大的实际问题,是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的。

五、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缺乏后备军,是人文社科研究载体上的困境

目前,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文革”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已经很少在岗;二是“文革”后,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出现的学有所长的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当然有些已随着各种研究所的成立而成为专职科研人员;三是近年来毕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往往是自己培养的,大多都为近亲繁殖。应该说由这三部分人组成的“老、中、青”三结合队伍能胜任目前科研工作,但老一代已退居二线,只能在背后做些奉献,中年人还没有能力挑起老一代的重担,又有双肩挑任务,感觉力不从心,青年人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待遇比较差,搞科研被公认为“坐冷板凳”,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福利待遇。这些都影响到科研队伍断层严重,后继乏人。以这几年来的考研热为例,理工科学位点人满为患,竞争激烈,而文科类只有经济、法律类热,文史哲冷。从考生组成看,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应届毕业生中对分配没把握,希望通过考研暂缓就业的学生;另一种是应届及往届师范院校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清苦生涯。学子不为学术而来,必然影响考生素质及入学后的学习动机。先天不足,后天再不足,年青一代的学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因而,稳定科研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给科研人员以优厚待遇,稳住现有的科研人员,培养后备队伍,使老一代的科研思想、科研成果被继承下来,中青年一代能承前启后,挑大梁,担重担,为日后的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做长期打算。

六、科研成果发表、出版难,影响研究持续性发展,是人文社科研究发展进程中的困境

与经费投入不足相关的,就是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问题。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因为考虑到不能出版,于是改变原计划应该搞成专著的改写系列论文,严重影响了成果本身的价值和份量。许多高校不得不对所出成果论资排辈,导致许多作品被束之高阁,一置再置,即使资助也很有限,往往是个人掏一部分,学校出一点,对半开。这对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一种打击,觉得“受累不讨好”,使科研变为“富人的科研”,“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趋势。另外出版单位是文科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支柱,出版社对社会科学成果的感觉总是枯燥无味,“利用价值不大”,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对成果漠然视之,人为地延缓了成果的推广渠道。这种情况应受到各级科研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下达批准的各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能保证资助出版。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社科成果的商品化之路,平时多做本校科研成果调查工作,一旦有好的作品完成,就全力扶持,使成果找到市场,找到可以提供出版经费的书商或经销商,解决部分成果出版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以上不仅谈了人文社科科研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而且同是也提出了一些走出这种困境的思路。党的十五大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作用,认清现状,转变观念,对学术事业敢于下大力气,大投资,运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所处困境,对人文社科研究应该未雨绸缪,使其理所当然地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自觉地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当前的改革开放事业已导致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新的趋向,不断为人文社科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人文社科研究所处的困境。

标签:;  ;  ;  ;  

如何摆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困境_人文社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