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中对工程主体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就是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在工程施工中针对框架结构情况做好况及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管控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1建筑工程框架施工技术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给建筑工程结构框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高层建筑在竖向构成和构件方面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形成了逐层累加的负载和重力,从而导致现阶段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
2框架施工技术
2.1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点
若框架梁的实际高度超过50厘米,则应餐区分层浇筑的方法,严格控制每层厚度,不可超过30厘米。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混凝土材料中水灰成分较多,为了确保结构稳定性需进行二次振捣以及2~3次抹压。第一次是在浇筑完混凝土、用木杠大致摊平后,借助振捣器等设备针对板与梁部分进行振捣,然后在将其用力拍平。在表面水分消失时开始二次振捣、拍平并进行第一次的抹压处理,间隔半小时左右进行二次抹压,此次力度要高于首次抹压,然后在即将进入初凝状态时进行三次抹压,操作力度在二次抹压基础上增加,消除将其中存在的缝隙及空隙,并在结束抹压后及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湿。除此之外,节点作为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节点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参数等信息进行严格把握,确保节点强度等级。根据框架结构施工的方法,需要分别浇筑梁和柱,由于节点核心区处的混凝土工程量比较小,与梁板很难分隔,梁板与节点处混凝土同时施工这是绝大部分施工的普遍做法,在柱与梁的交接部位预留施工缝,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存在质量隐患。为了进一步确保节点部分的施工质量,防止安全隐患,需严格把握核心区混凝土技术的合理应用:首先,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材料并运送到作业点进行振捣作业。其次,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手法进行混凝土材料振捣,并且预留所需斜搓。再次,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上。避免冷缝,实现设计的要求。
2.2框架结构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2.2.1定位标高施工。在定位标高的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经纬仪与水平仪,依据施工标准,明确横纵轴线,进而精准测量标高。在实际操作程序中,应确保工作全面、系统和严密,与此同时,还应认真记录。然后,仔细复检、严格审核。安装模板时,应有效控制垂直度。在结合部位,应利用水泥砂浆实施填补操作,确保不会出现漏浆现象。最后,规范校直,应格外注意边线顺直度,确保调整合理。
2.2.2基础模板安装。按照施工要求每天测量水平基础,借助平面尺确定每一边线参数,然后在相应位置做好示数标记,为后续基础模板安装作业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确保模板安装的稳固性以及使用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模板所能够承受的负载力水平。
2.2.3支撑体系施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支撑体系的施工过程中,应格外注意浇筑重量,有效控制振捣力度,确保坚固度良好。同时,模板操作还应有利于拆卸,从另一层面来说,支撑体系应具有较大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对于整个支撑体系来说,立柱为重点受力部位,选择适宜的钢管种类,确保安装垂直度满足要求。支架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在横向连接中常常采用剪刀撑方式,凭借三角形结构,发挥稳固的功效。旨在通过垫板来增加摩擦度。另外,还应依据规定有序开展模板防泄漏操作,切实保障安装品质。
2.2.4模板的拆除。在拆除模板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拆除作业流程进行作业,通常情况下,都是先拆除后续支立部分,然后是最先支立部分。先拆除承量较小的部分,然后拆除承重量较大的部分。先拆除整体支撑部分,然后拆除方木模板部分。框架柱在浇捣后至少10小时后方可拆侧模,同时用塑料薄膜将其充分覆盖包裹,达到保湿效果。现浇板与框架梁部分的拆除施工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在气温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拆除,严格把握拆除作业进度,防止为了追求模板材料的有效周转而过早地拆模。
2.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2.3.1材料准备。首先应该在钢筋专门的加工车间对所需钢材进行前期的下料工作,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进行对钢材的批量剪切,弯折造型,然后按照用途和类别分类摆放在一起,在工程需要的时候需要施工人员与领料人员共同办理材料领用手续进行料物领用。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材料则需要施工订制单位根据需要在开工前提前进行订制。其次,在施工现场,领用的材料应该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避免在现场丢失或者误伤到人。
2.3.2焊接施工准备。在施工中每次领用焊条之后,要对焊条进行焊接试验,在焊接的时候要做到逐点进行焊接,做好焊接的质量工作,严禁出现漏焊、错焊的现象。同样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做好安全工作尽量避免事故发生。最后要对焊接结果进行自检和抽查,尤其是对有疑问的钢筋要做重点的抽查,对于抽查和监测人员的选用也要注意,应该选择经过专业培养的有专业技能的人员。
2.3.3放样与下料。在实际施工中进行放样与下料的时候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因为不同的钢筋材料在焊接过后热胀冷缩的系数是不尽相同的,另外二次加工的方式也不同,应力消除的周期和变化程度同样不同。对于这个预留余量的大小没有具体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材料受弯总长在24米之内,放样的预留余量可以在5毫米左右,如果材料长度超过24米,则放样的预留余量应该在8毫米左右。
2.3.4钢筋工程施工技术的改善。对于钢筋工程施工技术的改善,首先应该做到将准备材料准备足量,在材料被完全固定之后应该把散乱的钢筋材料放置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为了防止发生滑落发生危险,可以对钢筋的端部进行固定。其次应该做好焊接准备工作,并要对焊接过后的材料进行取样抽查。最后进行合理的放样和下料,考虑到材料的收缩情况,应该在下料的时候留有一定的空间,空间的大小应该结合实际根据框架结构中钢筋拱起和收缩变形的情况进行设置。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压缩,城市建筑工程的高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在建筑施工中对框架结构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当前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问题很多,这大大影响了框架结构应用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施工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珉.对土建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策略的分析与研究[J].江西建材,2017(21):112~113.
[2]陈超.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7):223+226.
[3]廖旭杰 , 蒋胜晖 . 分析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 [J]. 南方农机 ,2018,49(9):233.
[4] 王丙章 .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 工程技术研究 ,2018(7):88-89.
论文作者:杨文迪1,王建香 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框架结构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模板论文; 钢筋论文; 作业论文; 混凝土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