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成因及对策_收入差距论文

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1)04-0034-11

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果同世界各国一样也存在着差距。分析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对于正确选择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特点,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与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

(一)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全面扩大的长期趋势。无论是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还是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都上升了(参见表1); 无论是区域内部居民之间,还是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无论是行业内部职工,还是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参见表2、表4、表5、表6);无论是男女职工之间,还是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之间(注:参见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第十八章、第十四章.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收入差距都呈扩大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之势相当明显。

(二)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差距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但在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即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或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高低)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或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越高);基尼系数越小,表明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小(或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越低)。表1列出了中国居民整体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表1来看, 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直超过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而且超过的幅度相当大。表1显示,全国基尼系数超过城市基尼系数10个百分点以上,与其他国家相比,超过的幅度为中国所仅见,而超过农村基尼系数也在5个百分点左右。 这反映出中国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与许多国家不同,有些国家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全没有差别,有些国家差别很小,特别是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差别很小。在中国,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不仅大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且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是远远超过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偏大,即使是在差距最小的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也在1.8 倍以上。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居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198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0倍,此后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1985年缩小至1.86倍。这是整个80、90年代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 此后差距又开始扩大。到1994年差距达到最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其后相对差距虽有所变化,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格局没有根本的变化。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65倍,高于1978年。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这样大,在世界各国中是极为少见的。虽然7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变化过程, 但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70年代末以来却持续扩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1980年为286.3元,1985年为341.5元,1990年增至823.9元,1995年增至2705.3元,1999年达到3643.7元。

(四)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长期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在世界各国中,虽然有不少国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但差别不如中国大,有些国家两者相近,而在有些国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比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小(参见表2、表3)。

表1 中国及外国居民整体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说明:基尼系数数据来源:冒天启主笔:《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17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3;【世界银行】《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编写组:《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19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文版,222页,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文版,28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如何看待中国基尼系数?》。引自《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1-06-29;李强:《中国的贫富差距与市场转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6);任才方、 程学斌:《从城镇居民收入看分配差距》,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96年第157期;国家统计局:《“九五”城镇居民生活达到小康》,引自《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0-03-28;唐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的分析》,载《管理世界》,1995(2);吴群芳:《经济体制转型中居民收入分化及对策研究》,载《教学与研究》,2001(2); 国家统计局:《“九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报告》,载《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0-03-27;赵人伟、格里芬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8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表2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说明: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系按可比收入计算,1979~1985、1986~1994、1995~1999、1980~1999年增长率为年均增长率。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3 中国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说明:带* 者数据来源于:李强:《中国的贫富差距与市场转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6);带** 者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九五”城镇居民生活达到小康》,引自《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0-03-28;带***者数据来源于:吴群芳:《经济体制转型中居民收入分化及对策研究》,载《教学与研究》,2001(2);带***者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九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报告》,载《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0-03-27;1978~1995年数据来源于: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收入分配变动》,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16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五)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看,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要比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大,以至于在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中,省份内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起了主要作用(参见表4)。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总体收入不均中,“多达2/3仍发生在省界范围之内”,虽然省际差距呈扩大之势,对于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呈上升之势(注:[世界银行]《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编写组:《共享增长的收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文版,18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应该说,这一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各省份内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和省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至少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同时要注意到80年代以来,不同省份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张平测算的农村居民收入省际间的基尼系数1980年为0.14,1990年为0.20,1995年升至0.23(注: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29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其在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扩大中的作用呈上升之势。如果各省城市化进程加快,而省际间经济发展更趋不平衡,最终可能会出现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然会呈现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大于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

表4 农村收入省内、省际间及总体泰尔指数(Theil Index)

资料来源: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29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六)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虽然沿海地区居民之间和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都存在着差距,但中国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据赵人伟、李实的计算,1988 年, 沿海地区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213,内地为0.220,同年沿海省份江苏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8, 内地省份甘肃只有0.28;到了1995年,沿海地区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277,内地只有0.247,江苏农村居民达到0.394,甘肃为0.338。(注: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载《经济研究》,1997(9)。)奈特等人根据抽样省份城镇的资料所进行的计算表明,城镇地区沿海省份无论是工资基尼系数还是收入基尼系数的增长在80年代末、90年代上半期都要比内地省份快。他们的计算结果是,沿海省份城镇工资基尼系数1988年为0.238,内地为0.233,1995年则分别为0.329和0.281,沿海省份上升了9.1个百分点,内地省份只上升了4.8个百分点;沿海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988年为0.213,内地为0.220,1995年则分别为0.277和0.247,沿海省份上升了6.4个百分点,内地省份只上升了2.3个百分点。(注: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255~25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总的来看,中国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而且沿海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要比内地快。

(七)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越大

由于中国正处在结构转型期,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越大。70年代末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中西部地区大。在表5中,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显示东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比中西部地区大。当然,由于各地的城市化水平、面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人口规模等等的不同,收入差距的大小同各地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并不存在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大体上经济发展速度快和水平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

(八)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偏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高

中国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较大,虽然70年代末以来,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但从长期趋势来看,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扩大的趋势。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比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的倍数1978年是1.81倍,1980年缩小至1.68倍,1985年又扩大到1.81倍。此后呈缩小趋势,1987年降至1.58倍,但其后又开始扩大,到1990年达到1.76倍,1995年增至2.23倍,1999年增至2.49倍,是7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参见表6)。由于未考虑各行业的福利, 工资收入差距可能还低估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由此来看,虽然70年代末以来各行业职工相对工资的变化并不稳定,时高时低,但从长期来看,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明显的扩大的趋势。而且,从1990年以来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

表5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说明:①白志礼等(1993),转引自陈宗胜、陈晓东:《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载《环渤海经济了望》,1999(6)。 ②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载《经济研究》,1997(9)。

表6 中国不同行业职工之间工资收入的差距

说明:①表中最后一列为平均工资(货币工资)的年均增长率,其中其他行业为1994~1995年的年均增长率。表中其他各列数据除注明者外,均为所在行业当年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与全部行业同年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之比。②表中最后一行系当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的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与同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的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之比。③原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表6显示,高收入行业基本上都是垄断行业。1978 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采掘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为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1980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采掘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为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和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990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为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995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为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999年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其他行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次为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采掘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从表6,我们发现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一直位居前六大高收入行业之中。在这些行业中,除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外,都属垄断性行业,而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制造业在各时期基本上都位居低收入行业之中。这些行业基本都属于竞争性行业(或垄断程度低于其他行业),特别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职工的相对工资收入持续下降,与高收入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不仅长期高于其他行业,而且越来越高于其他行业。表6显示,一个行业的垄断性程度越高,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越高、越稳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越快。

(九)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

从所有制性质来看,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非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在表7中, 无论是在80年代末,还是在90年代中期,国有部门职工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都比非国有部门小,而非国有部门又比其中的私有部门小。如果考虑到国有部门一些人的非法收入,实际的基尼系数会比表7 所列的基尼系数大,但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不会大于非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也不会超过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从其变化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大小、非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与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表7显示,1988~1999年,国有部门的基尼系数上升了6.1个百分点,非国有部门也上升了6.1个百分点,而私有部门的基尼系数却下降了9个百分点。随着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流动性程度的提高和工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但短期内不会改变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非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局面。

表7 城市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员工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62、67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十)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

表8 反映了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相对工资收入呈长期下降之势,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呈长期下降之势,国有单位、非公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与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比呈长期上升之势,说明国有单位、非公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越来越高于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集体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国有单位、非公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的绝对差距持续扩大。1985年,集体单位职工的年均工资收入与非公有单位和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的绝对差距分别是469元、246元,1990年分别扩大到1306元、603 元,到1999年则分别扩大到4055元、2769元。这一状态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不可能根本改变。随着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其与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但由于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慢于非集体单位,集体单位职工与非公有制单位、国有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表8 集体所有制与非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

说明:①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平均工资之比、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平均工资与城镇集体单位平均工资之比、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超过城镇集体单位平均工资的绝对数系根据原始数据计算而得。②原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特点的成因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

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直接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以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制度取代过去长期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这种改革提供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性。改革首先是在农村进行的。从1979年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农村按劳取酬的条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制度使能干、肯干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从80年代开始,城市地区开始推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到90年代,改革进程加快,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逐渐被打破,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差别逐渐在所获收入上体现出来,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就业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以市场就业制度替代计划就业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劳动者有了就业选择权,劳动力具有了流动性。这加快了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的进程。自由选择就业单位和劳动力的流动性迫使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单位为了吸引和留住对本单位发展有用的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而实行差别性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使得那些劳动能力强并且劳动贡献大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发展的冲动和发展的非均衡性必然造成一些企业、一些单位首先提高收入,从而会带来劳动力流动的拉力,劳动者追求高收入的行为倾向会带来劳动力流动的推力,这往往成为各单位拉开职工间收入差距的原始推动力。

财产制度的改革和资本市场、住房市场等的发展使居民能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产收入。资产收入增长的累积性使得资产的拥有者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资产收入,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进一步扩大。

公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租金的非均衡分布、权力介入收入分配等也是造成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二)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

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总是不均衡的,在工资非管制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反映出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会获得较其他地区居民要高的收入。沿海地区和内地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地区内部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的累积性是造成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沿海地区为先行者)以及中央政府自80年代以来重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沿海地区经济获得比其他地区快得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沿海地区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农村地区的先行改革以及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使农村地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此不断缩小。其后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和乡镇企业发展减缓,农民收入增长逐渐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开始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造成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比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内部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由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时序的不同、上级政府支持政策的不同所共同造成的。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都是渐进性的。这就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在部门和地区间的非均衡性,总是有一些部门和地区先于其他部门和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一则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部门、任何地区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就不可能取得发展。先于其他部门和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部门和地区也就先于其他部门和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也就具备了首先发展起来的可能。二则因为政府为了鼓励和推进改革和开放,为了减轻改革和开放的阻力,采取了给最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的部门和地区以其他部门和地区所没有的经济优惠政策(核心是放权让利)。这样就使它们能够推行其他部门和地区所不可能实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从而激发经济活力,从国内其他部门和地区、从国外吸引经济资源,加快积累,从而能够取得比其他部门和地区要快的发展。这一点尤其反映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上。沿海地区最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经济取得了远超过内地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居民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收入的资本化又使他们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资产收入,从而使他们的收入能够获得比内地居民更快的增长。

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超过内地也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密切相关。一方面在沿海地区内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具有非均衡性,使得一些地区取得了更快的发展,从而拉大了沿海地区内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先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从而先于其他地区启动了新的工业化进程。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中前期阶段,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内地更快地扩大就不足为奇了。

(四)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

职工收入在行业之间的长期性的差异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各部门市场结构等因素有关,但它们并不是造成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的垄断程度的差异。前已述及长期居于高收入行列的供电、供水、供气、电信、邮政、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铁路运输等都是垄断程度很高的部门,其中供电、供水、供气、电信、邮政等长期处于独家垄断的状态。这些垄断部门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政府的高度保护。即使是那些非自然垄断部门,如投资银行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极其严格的许可证制度使得这些非自然垄断部门几乎能够实现如同自然垄断部门一样的垄断。垄断部门的垄断地位使其能够凭借其垄断势力实现同其他部门的非公平交易。垄断部门实施非公平交易的手段有三:(1 )高定价格;(2)提供的商品数量少于购买量(短斤少两);(3)以拒绝供应或以拒绝供应相威胁获取“投资”或“赞助”。垄断部门高定价格的行为为垄断部门带来了高收入,垄断部门职工因此可以得到较其他部门为高的收入和为好的福利。垄断部门的短斤少两的结果是消费者和其他部门的资金流向大量垄断部门。这种手段可为高定价格的垄断部门所采用,价格受到限制的垄断部门往往只能依赖于这种手段。第三种手段也常为一些垄断部门所采用。垄断部门的垄断性程度越高,商品的短缺程度越高,越会倾向于采用这种手段。采用这种手段既可以直接增加垄断部门的福利,也可以间接增加垄断部门的收入。就某一个具体的垄断部门而言,既可能采用以上所有各项非公平交易手段,也可只是采用其中一项或两项手段,但垄断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却是三种手段并用。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结构会影响到垄断部门实施上述行为的能力,垄断部门产品的替代品市场竞争性程度的提高会削弱垄断部门实施上述行为的能力,但由于政府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以及这些部门中的多个部门的自然垄断性质、商品供应的长期不足,使得这些垄断性部门能够长期维持其垄断地位,从而能够长期凭借其垄断势力实施上述各种非公平交易行为,使这些部门的职工能够长期获得较其他部门为高的收入。

(五)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企业体制、就业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劳动者获取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低素质的劳动力已经难以进入高收入部门和高收入岗位,也就没有机会通过正常工作获取高收入。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收入水平的低下,居民接受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的差别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素质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随着劳动力素质平均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低素质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的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就业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工资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农业、建筑业、餐饮业等许多行业,工资率基本上都是由市场决定。由此,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程度的高低对于该行业就业者的收入产生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程度越高,工资率会越低,就业者所能获得的收入就越少,反之,则反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同农业部门劳动力市场高度的竞争性密切相关,不同行业职工之间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劳动力市场高度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也有密切的关系。

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限制政策阻碍了劳动力在地区和部门间的流动,制造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公平竞争的障碍,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由于户籍制度尚未进行根本改革,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从收入低的地区流向收入高的地区仍然受到多种限制,高收入就业岗位仍不向外地劳动力开放。这既是造成改革以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也仍然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户籍制度和垄断部门就业岗位的全封闭或半封闭性,使劳动力向垄断部门的流动十分困难,从而使垄断部门能够长期获得高收入。

三、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对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既取决于社会的价值观,也取决于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和社会实际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会造成何种影响,则与差距的成因、大小、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有关。就上述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其对经济与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如由劳动能力和贡献的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就可以起到促进劳动供给的增长、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发展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双重性质使得社会要认真对待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应对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及成因,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既应该具有原则性,也应该具有灵活性。

(一)政府应根据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采取抑制政策

要在居民的绝对收入不断增长的条件下,抑制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最终实现居民之间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政府对居民收入(合法收入)的调节不能导致居民绝对收入的下降,因为这会给经济活动提供负的激励。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时期,如果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不再扩大,就无法兼顾公平和发展目标。就居民整体、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来看,在发展中国家中尚处在中等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没有必要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但应采取措施抑制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到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在总体上缩小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将会成为主要目标。

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在总体上缩小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还不是当前的主要目标,但并不表明对于所有类型的收入差距的调节目标都是抑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的成因、影响等设定不同的目标。对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等当以抑制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为目标,而对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当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为目标。

(二)解决居民之间收入差距问题的重点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虽然不可避免,而且也有其积极作用,但差距长期过大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对需求的增长、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对社会的稳定等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实际上已经反映出来。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也同样不可避免,但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并且呈现出固化的特点,则会对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高收入行业集中于垄断性行业,不仅造成经济低效,而且引起其他行业职工的不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抑制各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不可能抑制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重点解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其目标不只是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是要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

(三)建立开放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建立开放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地区内部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以及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或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

(四)消除或放松经济管制,促进行业间的竞争

垄断行业的高度垄断依靠的是严格的经济管制制度提供的保护。要解决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高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经济管制制度。政府应该放弃对部分行业的管制,特别是要放弃对垄断行业投资的管制制度,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同时改革管制方式,建立起公平竞争的机制,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非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劳动效率、劳动力流动性和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的前提;教育发展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前提。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抑制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地区内部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和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都需要缩小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当前既要重视基础教育,也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建立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和合理的教育付费制度,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居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政府的政策应该有利于使更多的居民接受高等教育。

(六)建立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体系,缩小或抑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首先,应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当前所实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主要只是起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基本上不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一些税费所起的作用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如农村针对农民的各种名目的收费往往按人征收,结果是扩大了收入差距。有一些政策,如利息税等所得税政策,根本起不到收入调节作用。还有一些税费政策,虽然本身具有收入调节作用,但由于税费征管效率低,实际上并未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个人所得税,其累进性质本可起到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但由于税收征稽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个人所得税大量漏逃。2000年全国征缴的个人所得税约660亿元,但主要不是由占全国人口的1%、却占有社会财富的45%的高收入阶层所缴纳的,而是由工薪阶层所缴纳的,工薪阶层缴纳了660亿元税收总额中的约280亿元,约占税收总额的43%。(注:《两个“40%以上”意味着什么?》.载《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1-05-29。)这说明必须对现行的针对居民个人的税费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使其具有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或抑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其次,应实行能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其三,应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实行这些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抑制地区内部居民之间、不同地区的居民之间以及居民整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缩小或抑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地区之间均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开放,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法治水平。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征、成因及对策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