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的伦理思考_股份制论文

股份制的伦理思考_股份制论文

关于股份制的伦理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份制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研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股份制的介绍、论证已经很多,这无疑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对股份制问题应当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思考,才能形成全面的认识,避免实践中的片面性。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看股份制是否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针对股份制试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对这一问题做些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股份制价值意义的道德思考

股份制的道德价值是指它建立了一种内在的利益制约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社会系统中,根据内容的不同,利益可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等。在这一利益系统中的经济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它对其它利益起决定制约作用。利益又是多层次的,既有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有团体、企业的单位利益,同时还存在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在经济生活中,按照集体主义原则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突出表现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以往我们更多的是离开生动具体的经济生活,侧重于抽象的道德教育,试图达到三者利益统一的目的,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制约机制,实现这种统一。因此,实现利益统一,首先在经济领域要建立利益制约机制。

基于上述思路,笔者认为,股份制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利益制约机制,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它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统一具有积极作用。它的道德价值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

股份制企业是产权入股、联合经营的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规范运作是股东以产权(设备资产、资金)入股,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前提下,成立股东大会,在此基础上组建董事会,由董事会决定重大事项、聘任总经理。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享有全面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股东的利益体现在股息上,股息的高低由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决定。同时股份制企业要受来自股东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督;要受来自股票市场上价格的约束。股份制企业规范运作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集三者利益于一身的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是牢固的,各方利益的实现有了硬性的约束,任何一方不得随意侵占另一方的利益。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法人股无疑起控股作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较稳妥的保证,国家利益能够较好实现;企业利益也将得到实现,持股者对企业的关切度会极大提高,这种凝结而成的企业向心力,将成为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动力;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和股东在企业利益确保的前提上,按照股份公司章程获息并参与分红,也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说,股份制是能够确立利益统一的内在机制,它的规范运作将显示出积极的道德价值。

股份制的积极道德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对于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利益统一问题而言,股份制实现了由“软性”约束到“硬性”约束的转变,有利于我们在客观上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协调统一,这也同样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完成。二是股份制的规范运作在客观上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方向趋于一致。从主观动机看,股东都有获取高额股息、企盼股票价格上涨的愿望,但为实现这一愿望,他必须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实现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这就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走向趋于一致。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种经营目标同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也是一致的。三是利益的具体化、明晰化使所有权由抽象变得实在,企业的民主化管理更具实质性。以往由于产权关系抽象,名义上劳动者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但是劳动者并没有拥有企业资产的实在感,因而对企业采取漠然的态度已成为一定程度上的普遍现象。股份制企业中,产权关系明确,股东成为真正意义的企业资产所有者,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成一体,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关心企业,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企业发展有了强大的内驱力。与此相联系,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必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二、对股份制存在问题的道德思考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有一个前提,即股份制和股份制企业都是规范和完善的。但是,股份制在我国从无到有必然是一个逐步完善、规范的过程,这一过程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使股份制日趋规范和完善。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冷静地观察和思考。

股份制在我国仍然处于试点阶段,总的来看,虽起步晚、时间尚短,但人们的热情很高,发展比较快,有了较明显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经验,相配套的法规措施没有跟上,目前股份制与股票市场不规范的问题比较严重,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股份制的认识有片面性。有的对股份制试点的目的不明确。股份制试点是既要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的地方搞股份制只顾筹集资金,不注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股票的只想筹集资金,买股票的只想赚钱,两者的结合,极易导致一哄而起、头脑发热的局面。

第二,资产评估不规范。有些企业由全民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时,不认真进行资产评估,只是按照账面价值作价入股,既没有计算土地使用费,以及厂房、设备的重估价值,也没有考虑无形资产;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进行资产评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并导致分配上新股东侵犯国家股的权益。

第三,风险共担不落实。有些试点企业,个人股只分享利润,不承担风险,甚至企业盈利减少,照样派息分红,个别企业个人股不仅保息分红还由企业代交分红税。

第四,股息进成本。本来股息是资产收益,应从税后利润中分配,有些试点企业为了保息,将股息摊入成本。

第五,企业职工持股情况复杂、混乱。搞企业内部职工股的目的是通过资产关系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增强企业的向心力。有的企业自行变通,以试点内部职工股为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有的虽未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但却自行将企业内部职工股扩大到企业外部;有的违反只向职工发股权证不发股票的规定,不但发行了内部股票,甚至搞起了内部股票交易。

第六,股票发行、交易问题较多。股票发行的主要问题是:越权审批,擅自公开发行;以发行债券为名变相发行股票;发行方法不科学,透明度不高,组织不严谨,秩序混乱。在交易方面,出现了一批专门炒股票的“黄牛”,操纵股市,牟取暴利;有的地方竟发展到认购证、付款收据、股票、集资券等无证不炒的地步。

第七,股份制试点中不正之风影响很坏。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股份制试点中公开或暗地向企业伸手索要第一手股票,有的企业还主动按关系分配股票,还有的以某种名义把个人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以法人身分去买股票,再分给个人。这些都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上述问题如果从道德方面进行分析,归根到底是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分离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与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结成利益共同体,为满足这一共同体的利益需求,不惜损害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如资产评估不规范、压低国家股的分红保个人股的股息及股息进成本的问题等便是如此。二是企业与个人利益也发生分离,利益过分向个人倾斜,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如风险共担本是股份制企业的基本特征,但现在是个人只享受股息、分红,不承担任何风险,使企业不能真正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整体利益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我们试验以至以后推行股份制的目的是要将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健康的发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针对存的这些问题,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抓紧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的同时,要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深入到股份制运作的全过程,有理有据的阐述国家整体利益的至上性,讲清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国家、企业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三者利益是内在统一的,损害国家、企业利益的行为是有害的,是不道德的。只要我们深入研究股份制中的问题,加以理性和道德的思考,就能够为股份制的顺利实行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只要我们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跟上,加强宏观管理,辅之以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这些问题是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股份制从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不规范到比较规范,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那么,较为完善、规范的股份制实行后,我们这方面的道德建设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呢?笔者认为不能这么看。因为股份制固然在客观上确立了利益的内在制约机制,有助于通过硬性约束实现利益统一,但是道德的实质更侧重于人们行为的自律性。因此,迫于“硬性”约束实现的利益统一与源于道德上的集体主义信念,通过自律行为的“软性”约束实现利益统一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同时,股份制和股票市场是直接相联系的,投身于股市之中人们共同的心态是怎样择机购进、抛出股票,以获取高额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股份制能激发人们的逐利、投机、冒险意识,应当怎样评判这些问题呢?道德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道德。现实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只要这种交易是守法的,就应当视为是道德的。承认这一点,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否认道德的发展和进步。相反,我们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具有很高很美境界的道德榜样,我们主张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弘扬他们的精神,使更多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华自我精神,提高道德境界。这是我们的道德建设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架起一座宽广的桥梁。

标签:;  ;  ;  ;  

股份制的伦理思考_股份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