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场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使师生协同产生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的高级互动,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个有序有效的“生活空间”,从而产生一种师生在生命主体层面互动的“场”。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的构建,旨在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心理氛围,创造一种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各方面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如何构建有效教学互动场呢?
一、唤醒需求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的构建,特别要重视唤醒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教师要从课程能力建设的高度,产生主动构建有效教学互动场的课程意识,同时不断唤醒学生同构有效教学互动场心理的内在需求,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互动场。
案例1:薛法根老师执教《爱之链》
师:这篇小说有一个特点,十分有趣,叫做“作品中的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板书: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
师:我们是小说的读者。读过这篇小说之后,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事件清清楚楚;而文中的人物,他们之间相互不知道。你能说说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生:乔依、老妇人、女店主。
师:哪些是乔依不知道,读者知道的?哪些是老妇人不知道,读者也知道的?哪些是女店主不知道,读者又知道的?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
短短两三分钟时间,薛老师紧紧抓住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唤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产生阅读的需求。学生快速地将整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等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提取有效信息,加以重新组合,脑中建构起这篇小说的脉络图。学生的思绪飞扬起来了,轻松愉悦地跟随着老师,踏上了阅读文本的探寻之旅。薛老师成功运用了唤醒需求策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也便“蠢蠢欲动”起来。
二、聚合归纳
目前,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的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之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聚合归纳策略的合理运用,对于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十分有效。
案例2: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用几个词语概括。
学生回答谦虚、武功高强、忍辱负重、富有正义感、懂礼貌、胸怀宽广、善良、武德高尚等。
师:你们的答案都正确,但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应该看得更深更远。默读全文,边读边想林冲的为人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于老师读着读着,读出了一个字,我把这个字写在手心里。
师:读完了全文,林冲的为人你浓缩为哪个字?
生1:忍。
生2:让。
生3:礼。
生4:谦。
生5:宽。
师:你们浓缩的这个字,都有你们的道理。于老师把你们说的这个“让”字写到黑板正中,它能把你们交流的其他字都概括进去。
师: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我们将他的人品归之为一个“让”字。读读孔子的《论语》,“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五大美德。林冲的为人是这个“让”字,而不是“忍”字,“忍”字不能概括这么深厚的文化,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我知道了。
于老师概括林冲人品的这个“让”字,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孔子《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为林冲人品的“让”字找到了源头。学生站在更高的文化平台上,在赏析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时,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努力寻找人物心灵深处归属的家园,找寻民族的“根”,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构建师生有效互动场的生命价值。聚合归纳策略的灵活运用,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对阅读主题有了更为明确的提炼。
三、激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学生习得言语的同时,教师要精心引领,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互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升华,师生之间构筑起有效互动场。
案例3: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
出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王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了16遍,通过朗读、感悟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
王老师的朗读指导,具体体现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理解词语朗读。指名学生读句子,让学生理解“震耳欲聋”一词的含义;再通过个性化朗读,体会“震耳欲聋”的感受。
第二个层次:联系前后文朗读。这种噪声只是响一会儿吗?请你找出理由后朗读。
第三个层次:展开想象朗读。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朗读。明天母亲还将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朗读。母亲春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学生齐读。到了秋天,到了冬天,母亲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学生再次朗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进一步朗读。
第四个层次:角色体验朗读。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是什么感受?指名朗读。
王老师通过不同的朗读设计,建构有效情感互动场,激发起学生对母亲在极其烦躁、极其吵闹的恶劣工作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更增添了对母亲在这样工作情况下支持儿子买书的崇敬。
四、对照比较
学生学习语文,一方面是言语的习得,另一方面是思维的培养。教师教学时要善于抓住互动时机,找寻不同文本的独特之处,在文本高潮处、文本动情处、文本矛盾处、文本空白处……进行对照比较,产生互动,起到良好效果。
案例4:薛法根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
师:他发现自己变了,怎么变的呢?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读。
师: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
生: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生:老人安详地靠着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圈一圈词。
采用对照比较策略,利于师生双方一同走进文本深处,进行有效思维互动,探寻语言文字内涵,享受精神盛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照比较策略的灵活运用,能延长有效思维的长度,拓展有效思维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五、前后勾连
教师备课、钻研文本时,要将文本读得“形神兼备、通体透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遵循“三不教原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教师把不教的内容都撇开,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时注意勾连,前后勾连、上下勾连、课内外勾连……教师要进行通盘考虑,将文本读深、读透、读厚,教学时要浅出,将最深奥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内容,提高互动效率。
案例5:笔者执教《诺贝尔》
师:请同学们找出诺贝尔实验室第一次爆炸的句子。出示:“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声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这段话中哪个字、词或句子深深震撼了你?
生:“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毫不气馁是一点也不放弃的意思。
师:诺贝尔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气馁?
生:他在失去亲人、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仍然毫不气馁。
师:你由此读出诺贝尔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舍生忘死、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等。(略)
师:同学们,学习课文“瞻前顾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诺贝尔为什么毫不气馁?我们联系前文来看毫不气馁的原因。
学生找到第四自然段。
师:他毫不气馁的结果呢?
生:“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穿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第七自然段)
师:我们能不能联系诺贝尔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说呢?
生:当时很多国家都反对诺贝尔在他们国家里搞实验、开工厂,但是诺贝尔毫不气馁,最后还是用事实说服了他们。
师:好!支撑诺贝尔毫不气馁的信念是什么呢?听听诺贝尔是怎么说的。
出示:“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诺贝尔。
这样,抓住“毫不气馁”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前后勾连、课内外勾连,不仅让这个词语的内涵丰厚起来,而且能使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诺贝尔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矗立起来。前后勾连策略的运用,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学起课文来如鱼得水。
六、双向提问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
教师在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时,不能仅仅是教师单向提问,还可以让学生提问,采取师生双向提问策略。教师要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更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6:笔者执教《诺贝尔》
师: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去点燃导火线?这是多么危险啊!弟弟已被炸死,父亲也已残废,派个助手点燃导火线,不是一样的吗?
生1:“亲自”一词,说明诺贝尔是一个认真执着的人。
生2:我从“亲自”中,看出诺贝尔具有不畏危险、热爱科学的精神。
师:你们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生4:炸药的爆炸威力巨大,当时情况十分危险。
师: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5:我发现这段中很多地方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6:我发现很多地方用了反复的写法,像“双眼盯着”写了两次,“近了!近了!”“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成功了!成功了!”这些地方的语言,都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方法。为什么?
师:你们能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讨论解决上面问题。(略)
师:老师受了你们的启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他,就是诺贝尔。”课文中,这儿为什么用了一个逗号?
生7:这里是故意停顿,表示强调,突出诺贝尔的高大形象。
生8:逗号的停顿,凸现了诺贝尔的与众不同之处,敢于在死神面前反复实验的人,就是独一无二的诺贝尔!
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创设。提问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提问的重点可以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上,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上。师生双向提问策略的运用,使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小学语文有效互动场中师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融,令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双向提问策略的运用,会吹皱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让师生互动走向有效,走向和谐。
七、内化迁移
内化迁移策略的运用,也有利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的构建。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主题单元、各篇课文的体裁特点,设计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文本独立对话,在细读文本之后,重点关注言语的表达方式,内化迁移,进行随文练笔,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言语素养。
案例7:笔者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开篇先声夺人,通过对天游峰险恶环境的描述,侧面烘托了天游峰扫路人工作的艰辛。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课文运用细节描写,抓住老人笑声的回荡,巧妙地点出了文本的主旨意趣所在。
教学时,我根据文本言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迁移写话,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能否模仿笑声的写法,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扫地声。要求:不写对话、不写相见,但要透过扫地声,感受老人的性格特点。提供提示语:‘30年后的一天,我再一次来到天游峰,耳畔传来了熟悉的扫地声……’”
这个练笔有一定的难度,它不落内容上的俗套,突出了写法的运用,让学生内化“笑声”,迁移写法,言之有物,思想有深度,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随文练笔不仅模仿了课文写作的形,更创造出了人物内在的神。
八、适时示弱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教师采取适时示弱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要的“装傻充愣”、必要的“隐退”,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利于将学生推向思维的风口浪尖。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曾这样写道:“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案例8:笔者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扫路人的笑声”一环节时,教师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再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提出来?
生1:为什么一对宿鸟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一对宿鸟扑棱棱地飞起来,是被老人的笑声所惊吓。它们又悄悄地落回原处,是因为它们发现是认识的熟人后,又放心地飞回来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老人的笑声,怎么能够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生3:这不是指老人生活中真正的笑声陪我回到驻地,而是老人的精神,一直铭记在我的脑海中。
生4:其实这不是笑声,而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一直留在我心中,激励我奋勇向前。
生5:这不仅是老人的笑声,还是老人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使我永生不忘。
多么好的回答啊!教师采用适时示弱策略,对于营造小学语文有效互动场非常重要。教师在重点之处的“退”,是为了让学生在重点地方的“进”;教师在疑难之处的“装傻充愣”,是为了让学生在困惑地方的“耳聪目明”;教师在空白之处的“留白”,是为了让学生在空白地方精彩的“补白”……总之,教师适时示弱,是为了让学生强大起来。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互动场的构建,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思维碰撞、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真正创设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