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与信贷配给的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_金融论文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与信贷配给区域分化——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地方政府论文,信贷论文,面板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等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在追求地方利益和个人晋升的驱动下,产生了强烈的干预金融资源的欲望。由于在转轨时期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经济,且金融机构的独立性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直接进行干预的空间变得有限,因此,这种干预行为以特殊的隐性形式表现出来[1]。隐性金融干预行为不仅助推了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的过分集中,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国外文献认为在给定条件下,个人得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少于其客观需要的数量时,这种物品就是配给的,这暗示了信贷配给可能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4]。纵观国内文献,林毅夫、刘明兴、章奇认为预算软约束则主要表现对国有企业资金过度供给和对中小企业资金的信贷配给[5]。林毅夫、孙希芳认为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且不能提供充足的担保和抵押,使得其常成为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对象[6]。上述都是把风险等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分析,有失偏颇。而胡红星、张亚维把相关变量内生化,认为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劣势,其往往成为被配给的对象[7]。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我国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但他们或者没有指出信贷配给的对象,或者认为信贷配给仅仅表现为银行信贷大量偏向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实施配给。基于上述不足,本文在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命题假设,并通过实证后认为信贷配给在我国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模型

本文在Lazear和Rosen[8]的锦标赛模型基础上,在GDP函数中加入政府隐性金融干预对其收益的影响项r(b[,i]),以此来说明在晋升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金融(尤其是商业银行)干预力度的影响因素。

1.相关假设

(1)存在两个地方政府,分别设为M和N。

即政府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的能力越强,则隐性干预的力度会越小。

三、变量与时间的选取及命题的提出

1.政府隐性金融干预指标的选取——自变量

以政治晋迁为目的的地方政府可能存在过度干预金融的行为,但是干预力度是不便于直接度量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干预的相关因素来测量干预力度,对影响政府隐性金融干预的因素与信贷配给的关系进行实证,从而得出其对信贷的影响。

基于以上思路,分析式(6)中所包含的因素对信贷配给的影响。由于A、B和F′(0)是常数,金融干预所带来的名誉损失c不易度量,所以主要分析和V。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土地批租价格及市场化程度;引进外资的能力。由于假设各地方政府官员无差别,对于晋升的效用V表现出一致性,在计量模型中去除该变量,以很好的解决V无法度量的问题。下面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短时期内GDP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加大政府购买,而财政收入水平低的地方政府较财政收入水平高的地方政府对金融干预的积极性要高[15],所以,不妨假设地方政府财力与政府隐性干预的程度负相关。考虑到政府的收入来源中既包括预算内收入,又包括预算外收入,且在有些省份预算外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因此,设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预算外收入两个变量作为地方政府财力的替代指标。

(2)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另一条融资渠道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的能力越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的动力就越小,而外资引进的能力明显受到地域的影响。所以,假设引进外资能力与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负相关。本文以各地年度实际引进外资数额替代引进外资的能力。

(3)地方政府收入的另一条渠道来自于地方政府对国有土地的批租权③[11]。在土地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土地的价格相对较高;在交通闭塞、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较差地区,土地批租价格低廉。所以,土地批租价格越高,隐性干预就越少。由于土地批租价格很难得到,本文以年度房地产投资额作为替代指标。

2.信贷配给指标的选取——因变量

(1)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私营企业相对比较发达,尤其是东部地区,它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融资难问题却严重地困扰着它们的发展。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政府会通过隐性金融干预为地方私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所以,可用东部和中部各省份金融机构对私营及个体企业贷款的数量间接衡量信贷配给。如果地方政府加大对金融业的干预,则私营及个体企业得到的贷款就增加。

(2)在西部地区,由于私营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规模普遍偏小,其可提供就业的岗位远远没有国有企业多。所以,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府会通过隐性金融干预来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使信贷更加集中。因此,可用西部各省份对国有部门贷款,即对私营及个体企业贷款的余额来度量信贷配给⑥。政府干预加大,则给国有部门贷款增加。

3.命题的提出

命题一:在东、中部地区,政府隐性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私营和个体单位的贷款支持,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配给。

命题二:在西部地区,政府隐性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贷款支持,对私营和个体经济单位的配给。

4.数据说明与来源

我国实行的是5年一换的地方官员晋升制度,而有些贷款期限往往长达10余年,获得收益的前届政府往往不用承担隐性金融干预的成本,这就导致了前届政府过度隐性干预的可能。在上述背景下,从换届的第一年开始,地方政府就开始通过隐性的手段来干预金融业,增加对企业的贷款,金融机构信贷增长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政治周期”现象。

遵循上述思路,并结合1998年我国才开始出现信贷配给的事实⑤[12],选取全国23个省份⑥2000~2005年的数据,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进行实证。数据来自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23个省份2001~2006年统计年鉴、部分省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2001~2006年《中国财政年鉴》、2006年《中国房地产年鉴》以及2006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为了分析政府隐性金融干预对信贷配给的影响,选取如下面板模型:

其中,因变量CR表示信贷配给,自变量FA表示各省人均财政收入,INC表示政府预算外收入,FI表示引进外资额,ES表示房地产年度投资额。通过计算,选择变参数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面板数据的计量结果如表1~3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和中部各省来说,政府人均财政收入与金融机构私营个体贷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海南省除外⑦);在引进外资方面,除海南、山东、上海以及中部各省外,其余省份的该项与金融机构私营个体贷款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与引进外资的方式⑧紧密相关。在东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方式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这意味着引进的外资不能被地方政府随意支配,且由于私营和个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外商一般也不愿对其投资或进行合资,所以,引进外资对政府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较小;在政府预算外收入方面,除浙江、山东、天津外⑨,东、中部地区各省的该项指标都与私营和个体企业贷款呈负相关关系;从房地产投资额来看,东、中部各省都与金融业私营个体贷款额正相关。上述结论与命题一相符,命题一得证。

从表3可以看出,除引进外资额外,西部各省份其余3个自变量都与因变量同向变化,即人均财政收入、政府预算外收入和房地产投资额越大,私营个体贷款额越大,这与命题二的结论相符。即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由于私营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规模普遍偏小,其可提供就业的岗位远远没有国有企业多。所以,政府会通过隐性金融干预来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至于引进外资额与私营个体贷款额反向变化的原因,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方式有关,截至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只占全国比例的仅4%左右⑨,大部分外资是靠对外借款引进的,这意味着政府可以比较自由的支配这笔资金,加大对国有部门的投资,从而减少了对私营和个体企业的信贷支持。

五、结论

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会产生信贷配给,但其对信贷配给的影响方式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且三个区域信贷配给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就东部和中部来说,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的信贷配给表现为对私营个体单位的贷款支持,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配给;而对西部来说,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信贷配给表现为对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贷款支持,对私营个体经济单位的配给。

政府隐性金融干预对于东、中、西部各省份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总体上支持了以上命题假设。对于东部和中部各省,就政府隐性金融干预的各项来看,除引进外资外,其余各项对信贷配给的影响力度东部(海南省除外)比中部大,这暗示着政府干预和信贷配给可能同方向变动。引进外资和政府预算外收入对一些省份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可能与这些省份引进外资的方式、政府预算外收入的多少以及经济结构有关。而对于西部来讲,由于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主要靠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企业来拉动,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下的信贷配给表现为金融机构对私营和个体经济单位贷款的减少。

注释:

①由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知,收益和利润函数一般都是因变量的二次函数。

②过度的政府隐性金融干预行为,破坏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会直接影响金融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经营,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珠三角地区城市商业银行高的不良贷款率与东莞商业银行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终反而会影响地方的经济稳定。

③最近几年来,随着房改制度不断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房价和地价大幅攀升,其成为了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各省盖房原料的价格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地价成为影响各地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④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除私营个体企业外,由于金融机构对其他经济单位贷款数量较少,所以在此忽略,即金融机构贷款对象只有公有制经济和私营个体单位。

⑤有些学者把信贷配额和信贷配给不加区分,认为信贷配给从改革开放以后就出现了。笔者认为信贷配额完全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而信贷配给则是从1998年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才出现的。

⑥由于无法得到福建、河北、北京、广东、江西、吉林、重庆和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机构私营及个体经济的贷款数据,所以把它们从31个省份中除去。

⑦海南三大产业很不合理,三产和一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在海南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严重偏低。所以,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第二产业规模较小,金融机构大部分的贷款对象是私营个体企业。因此,政府人均财政收入增加对其影响不大,或呈现出同向走势。

⑧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1998后外商直接投资占到80%以上,且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

⑨近年来,财政部三令五申,要求降低预算外收入的比重,而且今年加大了力度。所以,由于浙江、山东和天津三个省份的政府预算外收入数额比较小,其影响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⑩http://youth.sdut.edu.cn/news/152/19290.html。

标签:;  ;  ;  ;  ;  ;  ;  ;  ;  ;  

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与信贷配给的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模型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