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独好 感悟数学之美论文_齐晓芳

这边风景独好 感悟数学之美论文_齐晓芳

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252000

华罗庚曾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美——数字的美、公式的美、统计图的美……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在自己的世界打造艺术的巅峰。

在许多人心目中,数学课堂最浓的味道就是枯燥、晦涩。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改变这一特殊的“味道”,需要教师有挖掘、审视数学之美的能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加强审美教育,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寻找数学中的美,不断地发现数学之美,从而惊叹数学之美,一起和学生感受有数学的地方就有美的体验。当我们走进生活时我们会发现:古典优雅的建筑,翩翩起舞的蝴蝶……在它们身上无不折射出另一种文化美。这边风景独好,让我们走进美的风景区,和数学有个约会。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点滴,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走进简约的数学,欣赏简洁美

当你打开我们的数学课本,你就会惊奇地发现10个数字符号能表示出无限的数,而且数字相当于数学通用语言,世界上不同语种的人们可以写出相同的算式。比如绘画时利用3种原色颜料可以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像音乐仅凭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曲目,10个阿拉伯数字符号是多么神奇又实用的工具!

今年我教四年级,在教学运算定律时,就让学生深入欣赏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思维美。25×15×4=?25×4.9+49×7.5=?125×48×8=?999.9+99.9+9.9+0.9……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如果按部就班地计算就很麻烦,是不是可以进行简便计算?比如:25×4×15=100×15。再如:25×4.9+49×7.5=?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将题转化成25×4.9+49×7.5=2.5×49+49×7.5;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即(2.5+7.5)×49。999.9+99.9+9.9+0.9可以把它们都看成整数然后再计算。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计算过程中,我通过思考,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使计算由复杂变为简单,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形式美和简洁美,也体现了数学解题的思维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在思维创造中,积极地探索数学美、感受数学美。

刚刚上三年级的女儿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帮助真大。我们在一年级时学习了加法,当很多相同的数相加时用加法太麻烦,于是我们就用乘法,当几个相同的数相乘时爸爸又告诉我可以用几次方,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了。”虽然孩子对几次方不明白怎么回事,但是孩子已经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内心已经接受了这个好朋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孩子计算1×99、2×99、3×99……孩子高兴地说:“妈妈,我比计算器还厉害!”那种发现规律后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此刻我想孩子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受到了数学美丽的风景。

二、走进生活的数学,欣赏图形美

数学除了简洁美之外对称美、图形美也不容忽视。我国的建筑大多讲究对称美,如:天坛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也是世界建筑史中的奇迹,你可知道在天坛的建造中运用了多少数学知识?大到整个建筑的造型,小到里面的一根柱子、一块砖一片瓦的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等体现出的对称与和谐之美举不胜举。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和挖掘,并利用好课堂这一平台,揭示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数学之美。让数学在生活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风景区,欣赏、感受、热爱这独特的风景。

三、走进操作的数学,感受神奇美

数学是一座无穷的宝库,在你不断的“挖掘”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你人生中成功的体验,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永远是那么神秘而诱人。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假设、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索、发现再去创造,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在得到准确结论后,接着提出“如何确定任意圆的圆心,如何给车轮装车轴”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学生完全投入到研究学习中了。这种感觉不容打扰,这种思维不可停顿,学生完全陶醉在数学的美中了。记得当时,有的学生用剪纸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折纸的方法,还有的学生用作图的方法,直到最后得出结论:

1.圆中任意两条线(弦,小学生不知这一概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2.将一个圆形纸片连续对折两次,打开后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符号运算,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只是数学内容的教育,更是通过数学进行人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使学生的行为变得高尚而富有情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创新思维,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收获。学生只有多多参与活动,才能在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数学的魅力,发现数学之美,才能提升他们观察、思考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引导他们亲历观察、猜想、思考、应用,让他们理解公式的由来、理解数学的作用。

例如《角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量角器以及量角的方法,而是对量角器的形成进行了浓墨重彩,把学生推到第一线,让孩子自己作为一个发明家,在一次次的量角过程中产生一次次思维冲突,在问题解决中“量角器”应“运”而生。学生在不断提出、解决、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中,在有波澜的、鲜活的过程中受到了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方法、思想和策略作为一种内隐的知识,常潜伏于许多看似普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敏锐地将它们捕捉、放大、外化,使学生感受到它的神奇之美。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着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神奇之旅”的感受:“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算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针对老师的进一步提问,学生在已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纷纷展开了第二次动手,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不止限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而是抓住其中的规律,更近一步地挖掘,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中深藏的奥秘与规律,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数学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数学文化又蕴藏着珍贵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决不是只做传授教材中知识的“捕鱼人”,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捕鱼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资源,用数学故事吸引学生,欣赏古代的名题,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欣赏古人的智慧、感受数学带给每个人的快乐。

这边风景独好,打开封闭的窗,开启幸福的门,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带领孩子去享受美的文化精髓,相约数学,让我们天天和数学有约会。

论文作者:齐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这边风景独好 感悟数学之美论文_齐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