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经营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2)04-014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正处在重大转折时期。“八五”期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已同步或略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经济增长已由原来的投资趋动逐渐转向消费趋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对商品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流通同样决定生产,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丁俊发,1998)。
流通产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其现代化发展水平既受其他产业的制约,也对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总体的现代化发展产生能动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流通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保持相应的发展步伐,也需要发挥流通产业的能动性作用,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流通产业的特点来看,它属于服务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其他产业低,加之零散性特点,中小型企业占很大比重,更加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的应用。因此,从总体来看,流通产业的现代化程度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一般处于滞后状态,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现代化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流通产业是一个中介性部门,其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流通体系的效率,进而又制约与其紧密相联的其他产业的效率,如果能够保持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程度相同步,可以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各种功能,保证整个社会经济运转处于良好状态,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反之,如果流通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流通过程迟缓,就难以带动其他产业或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甚至也可能由于流通产业内在功能的缺陷,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失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脱节以及市场供求的失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经济发展要求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要求流通产业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日本为例,日本自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就一直致力于流通产业的发展,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故而,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实现流通产业的两个转变,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对推动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质也就意味着中国流通业革命的到来。
在当前我国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组织体系不合理,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技术装备较差,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流通产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流通生产力并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连锁经营: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组织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在这里我们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深层次展开分析,提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1.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分析企业内部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行业或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保证企业行为的优化、实现较高的市场绩效。其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这是后期的结构主义或新产业组织理论所构造的框架)。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包括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等要素;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外部经济信号作出的经常性和规范性的反应,包括企业的生产、订价、合并、广告等行为;市场绩效,又称市场效果、市场效益,是由特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形成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状态(马建堂,199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双向关系,即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企业行为也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以及运作的绩效通过厂商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
2.对我国流通产业的研究
从市场集中度(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额份额)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企业的集中度的基本特点是:分散和集中同时存在,但分散化占主要地位,而集中是一般趋势。零售商业一般集中度总的呈上升趋势,这体现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资金不断集中的特点;而集中与分散的并存,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混乱无序所致——大企业在数量和销售额上不断增加,而小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由此形成的商业企业规模结构只能是大企业廖廖无几,中小企业过度竞争的局面。这种整体呈现出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商业规模结构,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表现为投资浪费,没有规模经济效益,高耗低效。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在1990年,最大的10家百货店占百货业零售的78.4%;1987年,欧洲国家中,十大零售企业占生活资料销售比重,瑞典为94%,前联邦德国、美国和法国分别为86%、64%和59%(陈志昂,1998)。因此,当前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规模水平,以及整体组织化程度,实现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从市场绩效看,总的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产业发展迅速,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流通产业的增长低于投入增长。1994年同1985年相比,商业增加值(即商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0.7%,而在同一时期,劳动力增长幅度为73.1%,固定资产的投入,作为其主要部分的国有和城镇集体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实际增长1.24倍;二是流通企业亏损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数额巨大;三是流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在下降,以国有商业为例,1995年同1985年相比,国有商业流动资金周转从2.4次下降为1.9次,流通费用率从8.4%上升到12.5%,由于亏损企业增多,国有商业盈亏相抵后流动资金利润率从8.4%降为0.1%。以上所述都反映出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绩效不佳。我们研究市场绩效的目的在于考察一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能否带来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是企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志。用产业组织理论来描述,就是由于流通企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间过度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发展,即有效竞争不足,同时,流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规模经济效益,自然最终结果就是经济效益差、市场绩效表现不佳。如何提高流通产业市场绩效,核心就在于实现流通企业结构的合理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企业行为的改变对市场结构产生影响。
3.连锁经营的引入
连锁经营做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对我国流通企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的合理化有着特殊的作用。在这里合理化应具有两层含义,即内部合理化和外部合理化,内部合理化是指个别经济单位的内部,但只是有内部的合理化并不能使个别经济单位之间的结合达到效率化,因此也就必须考虑到外部的合理化(荒川祐吉,1976)。连锁经营实质就是实现内部合理化和外部合理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流通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规模水平,组织化程度,通常表现为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从而使企业间有效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向有序化发展,实现企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由于连锁经营本身也是一种经营方式,包含着现代的经营思想、经营技术、管理方法,如果说一个企业从“硬件”上实现了规模的扩大,从“软件”上实现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那么,势必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个体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流通产业市场绩效的提高。
以上我们着重探讨了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化,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流通产业组织体系现代化的一项核心内容。在实现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中,连锁经营有其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做为一条重要和有效的途径。另外,连锁经营在实现流通企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也能够使采购、储存、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有效的衔接,排列出以流通为纽带的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产品流通渠道系列,使流通产业内部纵向结构趋于合理。以上两方面内容基本构成了流通产业组织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连锁经营是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连锁经营:实现我国流通企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流通企业作为流通产业的主体,流通生产力的重要依托,流通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流通企业现代化的实现,事关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实现。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谈。从硬件上看,流通企业在“硬件”上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衡量一个国家流通产业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时,不仅要考虑为数不多的大型流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要考虑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程度。其中包括:一是机械化水平,主要体现在流通物流方面,如运输、储存、保管、加工、分类、包装等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二是电子化水平,体现在办公自动化、结算自动化、购销货及配送自动化、电子信息系统(POS、EOS、Extranet等系统)等方面。
在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的作用不甚明显,自然也就影响到流通企业的发展,几十年来,流通企业机械化与电子化水平几近停滞,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流通企业的要求,流通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已经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
连锁经营本身对流通企业的机械化与电子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流通企业的物流简单、无序、低效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流通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而连锁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物流的有序与高效,也就内在要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再者,我国流通企业内部几乎不存在一个信息平台,如果说有,也只能概括为,会议沟通、报表传递等一些低效、初级的方式,这些方式极易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全面及信息传递的时滞,而连锁经营对电子化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的顺利实现必然要求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做保证。
连锁经营做为实现流通企业技术装备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在“硬件”方面大大提升了流通企业的生产力,但现代化还有“软件”方面的要求,那就是“经营力”的体现,即在“软件”上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对于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理解,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更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经营方式引入,这不是根本的目的,而更应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持续经营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质也就是要求企业具备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下面我们将从当前我国流通企业所处环境,连锁经营的引入以及流通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微利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业若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就只能在竞争中苦度时日,抑或被挤出市场。目前我国许多流通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据统计,1998年全国174 家大中型商场实现利润总额26.6亿元,比上年下降8.9%,与上年降幅相比,有所扩大。 在174家大中型商场中,仅有不到1/3的商场效益有所增长,2/3 强的企业均为负增长。其中17.2%的企业为净亏损(严先溥,1999)。分析其原因,经济整体不景气,以及同一层次的实际流通能力大于社会对该流通能力的需求固然是一方面,但若透过这些外生因素,从企业自身内部来看,竞争力下降使效益下滑成为必然。企业如果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效益,有学者已指出“连锁超市正让大型商场感受痛苦”(严先溥,1998)。在国内许多流通企业包括那些有较大市场份额,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长期以来没有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即一种建立和维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它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我们说企业核心能力不足才是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更重要、更本质的原因。我们决不能认为美国的商业竞争就不如中国激烈,也应当承认美国也常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但美国何以拥有像沃尔玛特、西尔斯这样年销售额以千亿美元计的企业,相当于目前中国最大流通企业年销售额的300多倍!关键在于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核心能力,能够建立、维持和发展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故而,流通企业只有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是单个企业拥有的比竞争对手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作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Berney,1991):(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3)不可仿制性。 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的印上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复制。(4)难于替代性。 和其他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连锁经营是培养流通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连锁经营引入流通发挥它的流程再造效应、规模效应、市场辐射效应、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更优秀。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连锁经营以其特有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准、服务特色综合的,统一的展现在顾客面前,形成了一种企业的象征、一个品牌,它具有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象征。其更为核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顾客通过对服务的接受影响到他未来的消费意向选择上,故而能够建立起顾客忠诚,培育自己稳定的顾客群体,获取和维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连锁经营的引入能够实现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经常的职业培训,绩效考核,员工沟通,学习方案设计,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并能实现员工单个学习向集体学习、共同学习的转变,使组织具有学习的特色,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机制。这样将会充分挖掘每一个员工的潜力,使组织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持续、递延下去的,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实际上,学习的气氛,学习型组织的特色以及组织学习机制的形成,就是企业内生的、长期积累的、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强大促动力。
标签:连锁经营论文; 核心能力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