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足球期待“四次革命”_足球论文

现代足球期待“四次革命”_足球论文

现代足球期待“第四次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四次论文,期待论文,足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巴西队四捧金杯,美利坚的绿茵战火早已烟消云散。第15届足球赛在给24支参赛队和各国球迷留下亦悲亦喜的大结局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足以令人深思的话题--有足球大革命的追求及“第四次革命”的序曲。

追求“平衡效应”--只会防守

而不能进攻进球的球队不能赢得世界杯,这是“第四次革命”的座右铭

这是一届防守的世界杯。虽然全部52场比赛总共攻入了141个球(不含点球决胜负入球),平均每场进球2.71个,比上届世界杯2.21的数字有所提高,但最后能踏上冠亚军决战之路的两支球队都是更加偏重防守的球队。冠军巴西和亚军意大利队在本届杯赛上的总失球数分别为3个和5个,是前16强中丢球最少的两支球队。现在的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比试谁的防守更严密。被公认为世界上防守最好的意大利队,在决赛中苦熬120分钟,终于没有打得过防守更加出色的巴西队。

这还是一届进攻的世界杯。意大利队饮恨世界杯决赛,症结不在防守,而在进攻。意大利队在与巴西人互相比试世界上最简单的一种进攻能力--罚点球时,令人痛心地败北,其原因就在于巴西队以邓加为核心的中后场防守体系丝毫不逊色于意大利的“混凝土”和“锁链”,同时它以罗马里奥和贝贝托为核心的攻击阵容又远远强于意大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攻守相对平衡的巴西队最终捧杯的结局对于本届世界杯而言,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

只会防守而不能进攻进球的球队不能赢得世界杯,这句话应该成为今后的世界杯足球赛的座右铭。

追求“巨星效应”--也许“第四次革命”不需要巨星,抑或领导新革命的球星正在成长中

首先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本届世界杯的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涌现出像贝利、马拉多纳那样技术全面又可称为帅才的“天皇巨星”。然而一些有特点有专长的球星在本届杯赛上的突出表现,也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巴西的罗马里奥最终荣获最佳球员和“金球奖”,堪称众望所归。巴西队在本届杯赛上7战6胜1平未负一场,是与罗马里奥这台“射门机器”的高效运转密不可分的。与攻进了6个球的萨连科、斯托伊奇科夫和同样以攻击见长的罗伯托·巴乔、克林斯曼、达赫林们相比,罗马里奥的出众之处在于他在门前创造的机会要远远多于那些前锋,因而他可以广种薄收。

在冠亚军点球大决战中不幸成为“丧门星”的罗伯托·巴乔,无疑曾一度充当了“蓝衫军团”的球世主,谁也不能否认他的5粒进球个个价值千金,但曲高和寡的巴乔未能得到重守轻攻的意大利队友的更多援助,否则,这位“世界足球先生”也是有机会在美利坚“疯”一把的。

本届世界杯最佳中场这把“帅椅”,应该交给罗马尼亚队的哈吉。夸张点说,脾气暴躁的哈吉在前卫线上穿针引钱的功夫丝毫不亚于迭戈·马拉多纳,只不过他的个人技术“细活儿”稍逊一筹罢了。其实哈吉在对阿根廷的八分之一决赛中为杜米特雷斯库的那脚妙传,就很容易让人们想起4年前马拉多纳为卡尼吉亚作嫁衣的情景。

保加利亚的锋线灵魂斯托伊奇科夫,是这届比赛中最“火”的火枪手,他的进球常常产生石破天惊之威力。特别是攻入墨西哥队的那记“重磅炸弹”和旋进德国队大门的那脚任意球,都足令他在本届杯赛的球星榜中占有重要一席。

说到后卫良才,我们就不能不提令人肃然起敬的意大利“常青树”巴雷西。这位34岁的老将虽然在七分之四的比赛中因伤痛困扰没有上场,但他在18日凌晨那场决战中浴血奋战的场面,足以令任何一名铁石心肠的锋线杀手为之动情。纵观24强,在中后卫这个位置上能够做得比巴雷西更出色的球员尚未诞生。

至于守门员,比利时队的普雷德奥姆最后荣膺“最佳守门员”固然名实相符,但瑞典队的拉维利至少也应与他平分一半秋色才算公平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阿根廷和德国队被过早地淘汰而忽视了卡尼吉亚、巴蒂斯图塔和克林斯曼的价值。同样,我们也应该为贝贝托、耶基尼、萨连科、奥威兰、博格坎普和布罗林等在本届比赛上发出的“星光”而喝彩。

世界杯是造就球星的舞台,没有球星的世界杯是不可想象的。但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现代足球发展到今天,球星的作用虽各有千秋,但明显不如以往。当今的球星大多是“各领风骚没几天”,而像贝利和马拉多纳那样可以傲视一代人并令人终生感到激动和回味的“真正的球星”,恐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追求“创新效应”--这是“三大热门翻船”忽视后痛悔的原因,也可能就是“第四次革命”的标准

本届世界杯赛的三大夺标热门队阿根廷、德国和荷兰,被出人意料地淘汰出八强和四强,令球迷惋惜不止。究其原因,在于这三支球队从战术打法到技术特点,一不完美,二无创新。

德国队输在队伍老化上。它从小组赛一开始就已显露疲态,几乎每场比赛的下半场都要被对手攻破球门,毫无世界冠军之风范。如果说德国队在八分之一决赛中以老将沃勒尔担纲巧胜比利时,是胜在了一个“变”字上(当然还有裁判的帮忙);那么在四分之一决赛对保加利亚队时仍然故伎重演,则输在了一个僵化的“不变”上,沃勒尔被保队的3号伊万诺夫死死盯住,为什么不把他换下来呢?此外在运用马特乌斯的问题上,福格茨也有失明智。同样是在德、保之战中,马特乌斯在后场自由人的位置上已明显大失水准,但福格茨依然不肯放弃这匹疲惫的“老马”,难道只是为了让他打破那项个人参加世界杯场次的“世界纪录”吗?

荷兰队虽有不少球星,像博格坎普、罗伊、科曼、里杰卡尔德等,却没有能形成一个作战整体。在与巴西队争夺进入前四名时,荷兰队踢得其实尚算漂亮,但最终失利的原因,除科曼大失水准外,主要输在中场缺人。古力特不在,里杰卡尔德孤掌难鸣,使荷兰的中场很难给对手造成直接的威胁和压力,而只能靠球星各自为战,败北理所当然。

阿根廷队则输在一个“球星战术”上。马拉多纳服禁药事件给离不开“球星战术”的阿根廷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阿根廷队的失利既是一种偶然(马拉多纳服药禁赛事件的偶然性),也是一种必然(过分依赖“球星战术”输球的必然性),足以令人深思。

追求“杯赛效应”--也许这是“第四次革命”的趋势之一,但必须改革与完善赛制、规格

北京时间6月30日凌晨,沙特阿拉伯队爆出了本届杯赛的一大冷门,在小组末战中以1比0战胜了老牌欧洲劲旅比利时队,并以小组第二的身份跻身复赛圈。消息传出,世人震惊,但当大多数人在为沙特队的杰出表现而赞叹不已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对此役提出质疑--赛前已稳获复赛权的比利时队是否在“放水”?

应该说,这种质疑虽无真实凭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使打假球的怀疑成为一种可能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国际足联在本届大赛上新推行的“胜一场得三分”规则。通过比赛,我们确实看到了“三分制”为美国世界杯收回了积极的效果,比如进球数的大量增加,美国观众的热情回升和比赛观赏性的提高等等,但是毋庸置疑,“三分制”的实行也确实为打假球创造了土壤。当然,打假球的可能性也只会出现在小组赛里,比如,在小组赛里两战全胜积6分的球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形势和利益而人为地选择最后一场比赛是想赢还是不想赢,是卖命还是不卖命。

有人说,这种打假球在世界杯上不能算是丑闻,只能算为一种谋略。但另一些人,那些没日没夜守候在电视机前或有现场观战的球迷们,却把这种“谋略”视为对世界足球神圣殿堂的极大玷污。因此,国际足联应在尽快的时间内考虑一下如何完善旨在鼓励进攻的三分制规则,杜绝三分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追求“裁判效应”--大概也是“第四次革命”的特征之一,但要科学地消除“冤假错案”。

国际足联为鼓励进攻可谓煞费苦心,除三分制外,还指令裁判对场上侵人犯规给予更为严厉的判罚。不难发现,本届世界杯的大量进球数,是与场上裁判屡获丰收的黄牌、红牌数成正比的。面对国际足联“如果不对那些在场上从背后故意踢人的人掏牌,我们就向裁判掏牌”的威胁,那些穿着花花绿绿的法官们在场上出手“狠”得要命,这固然使各队的进攻得以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但与此同时裁判的误判,错判也因此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玻利维亚队的10号埃切维里就成了本届杯赛中被下手太黑的裁判毁掉的第一个球员,他在前场的一个不疼不痒的小动作竟招来了一张红牌,使他在本届杯赛中充其量只踢了四分钟比赛。更糟糕的是,在进入淘汰赛之后,裁判的错判、漏判往往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前程,而是一支球队的命运。在这一点上,比利时队无疑是葬送在那位瑞士主裁判罗斯利斯伯格“黑哨”下的最无辜牺牲品。除去众所周知的17号韦伯在禁区被德国队的赫尔默从背后铲倒而未获应得的点球之外,德国队沃勒尔在接角球时先用手推倒比利时的防守队员后用头顶入的一球,也被裁判颠倒了黑白。

本届世界杯赛进攻性加强,进球数增多,其中当然要记上裁判们的一份功劳;但另一方面,在本届杯赛不胜枚举的“冤假错案”备忘录上,也不应漏掉他们的尊姓大名。

追求“艺术效应--看来这是“第四次革命”的技战特点之一,因为艺术一定要实用才能算艺术

近几届的世界杯赛,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风格流派足球队的比武场。但引人注目的是,在本届杯赛上,除了爱尔兰、挪威还在死抱英式长传冲吊的打法之外,除了哥伦比亚还在一味卖弄小家子气的个人技巧之外,以往的那种狭义上的欧洲力量型和南美技术型的分界线,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本届世界杯赛上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应该是巴西队,尽管巴西队在美利坚所展现的踢法是一种变革而并非对传统的反叛,但佩雷拉几乎彻底屏弃了桑塔纳时代的唯美主义足球,而奉献给全世界球迷的是一种既充满桑巴的艺术气质又不失豪放的既艺术又实用的真正的现代足球。还有阿根廷队,虽然马拉多纳被禁赛导致了它在美利坚未成大器,但只要有巴蒂斯图塔、卡尼吉亚和雷东多支撑该队,它的力量和冲击力就绝不会亚于任何一支欧洲队。

相比之下,欧洲球队在美国的表现不如人们预期的出色,7支欧洲盟军在八强中联手围剿唯一的南美球队巴西队,居然纷纷败下擂台,个中缘由令人深思。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队多少有些战车老化,而比利时队死死抱住它的“马其顿防线”御敌于千里之外,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瑞典似乎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太深刻的所谓“欧洲印象”。究其原因,恐怕是目前的欧洲足球在形式上咄咄逼人的同时,少了一些内在的艺术细胞。同巴西队相比,欧洲的每支球队都要略显生硬一些。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今后的世界足坛也很难再有艺术和实用之分,因为艺术一定要实用才能算艺术,而实用的本该就是艺术。

追求“革命效应”--第十五届世界杯赛不是里程碑,但是它有大革命的序曲和追求

正像一些有识之士在赛前预告的那样,缺少新球星和新打法的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没有发生足球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而也未能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它呈现出足球大革命的序曲,蕴含着大革命的追求。

现代足球期待新的革命。那么,“第四次革命”的标志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表达确切;“第四次革命”将何时来临?恐怕今天也难以推测。但全世界的球迷都在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标签:;  ;  ;  ;  ;  

现代足球期待“四次革命”_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