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_赵瑞芳,欧文娟,惠彩义,杨曼丽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 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目的:探析肩峰下疼痛综合征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本院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100例,均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疗效及前后疼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痊愈61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疗效为96%;治疗后疼痛及生活质量均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临床护理用于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疗效显著,可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值得采纳。

【关键词】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生活质量;体外冲击波;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186-02

据资料显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与肩袖肌群相关,主要指的是冈上(冈下)肌腱[1]、二头肌建和有关的肩峰下粘液囊等部位出现的疼痛,当上述部位出现退行性病变或炎症且占据肩峰下腔隙时,便会诱发此病。疼痛会使肩部功能与肌肉自主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并破坏肱骨与肩胛骨间的协调运作,最终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属于非侵入性操作,无需麻醉,具有起效迅速[2]、风险低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疼痛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提高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治疗的效果,现探讨本院2016年1月到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及临床护理的效果,将全部内容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常规资料

100例样本入组起始时间为2016年1月,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其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年龄18~60岁,均值(40.18±7.95)岁。31例左侧,69例右侧,病程4个月~4年,均值(1.18±0.53)年。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经体格检查与X线检查均确诊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如下:肩部功能障碍且明显疼痛,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及内收等功能受限;(2)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指征;(3)保留知情权,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未达到体外冲击波治疗指征者;(2)治疗依从性差、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和应用抗免疫药剂者;(3)血栓病、感染、局部骨质疏松与皮肤溃疡者。

1.2 方法

治疗方法:100例患者均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应用电磁式入射聚焦冲击波,通过体表痛点精准定位法,使重要神经束与血管避开,冲击点为最疼痛处或疼痛明显部位,将耦合剂涂抹于压痛点,将压痛点作为中心,于压痛点垂直方向开展冲击波治疗,设定输出强度时以患者可耐受适宜,电压设定为9kv,发生器频率设定为每分钟60次,能流密度保持在0.12mj/mm3到0.16mj/mm3,每一压痛点冲击治疗800到2000次,每周治疗一次,合计治疗三至五次。治疗后对患者展开为期四周的随访,了解其治疗效果。

护理措施:(1)治疗前护理:采取体外冲击波治疗前需了解患者的病史,保证其无治疗禁忌症,另外,还需对患者疼痛部位、程度与耐受力进行合理评估,将治疗的原理告知患者,重点告知安全性、疗效与注意事项,使患者减轻压力,消除恐惧。嘱咐患者治疗时切忌随意更换体位,以免导致不良后果。(2)治疗中护理:提前告知患者治疗时机器会发出声响,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感;冲击波经皮肤时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轻度不适与疼痛,告知患者此为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紧张;治疗时协助患者保持最理想体位,使局部压痛点为中心,给予适量的耦合剂涂抹,提高接触的效果;对焦点进行合理调节,了解患者的真实感觉,对能量柱冲击深度与强度进行调整;若患者自觉冲击作用点处于最痛部位且出现冲击胀痛感,则提示获得最佳冲击疗效;若不处于痛点,则需对焦点重新调整。整个治疗过程需安排专人陪护,密切关注患者的表现,一旦出现异常,则即刻停止治疗。(3)治疗后护理:结束治疗后撤离仪器,将治疗部位的耦合剂擦净,并对皮肤情况仔细观察,了解是否出现出血点、红肿等情况,若上述情况出现嘱患者可予局部冷敷治疗,方法如下:用冰袋、冰块、冰毛巾、冰水等介质,每次局部外敷或浸泡5~10分钟,休息5~10分钟,再次重复进行2~3次。当天尽量避免局部浸泡热水,以免加重局部治疗后反应)。完成治疗后指导患者选取舒适体位,休息观察30min,无异常即可安排离开。

1.3 疗效标准

(1)参照《常见疾病诊疗判定标准》[3]评价治疗效果: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疼痛消失为痊愈;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疼痛接近消失为显效;关节活动度改善明显,疼痛明显减轻为有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或病情加重为无效。(2)参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最痛为10分;评分愈高提示疼痛愈严重。(3)参照《WHOQOL中文版》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61例(61%)痊愈,23例(23%)显效,12例(12%)有效,4例(4%)无效,总疗效为96%(96/100)。

2.2 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减少,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x-±s,分)

3.讨论

李晓梅[4]研究指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常见于年龄大于40岁的群体中,患者病发初期肩部会出现弥散性疼痛,病情进展后疼痛可局限于肩峰与肩锁关节前外侧。因无力与疼痛,患者肩部主被动活动范围将会降低,患侧肩肱节律遭受破坏后,会造成盂肱关节囊后侧挛缩,因此需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属于一种物理疗法,能借助电液压效应、机械应力效应、压电效应以及电磁效应等诸多物理学效应,聚焦于人体特定部位,再利用冲击波对机体内部细胞组织形成生物学效应,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能使组织粘连松懈,促进毛细血管微循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得到调控;还可增强血细胞吸氧能力,使局部血循环得到改善,进而对有机组织进行修复。体外冲击波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系统优质的护理同样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不仅能增强整体疗效,还可使患者理解治疗机制与效果,进而主动配合,早日痊愈。本次研究对100例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实施了体外冲击波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总疗效高达96%,治疗后生活质量与疼痛改善显著,P<0.05,说明此种治疗方案可行性高,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减轻生理痛楚,尽快回归社会。

总之,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患者施以体外冲击波治疗结合临床护理行之有效,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生存质量,建议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金冉,刘西花,方诚冰,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0):1167-1171.

[2]金冉.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6.

[3]李晓梅.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J].中外医学研究,2018(11).

[4]李国珍,顾异香,徐伟荣,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围术期护理和术后康复指导[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6):774-775.

论文作者:赵瑞芳,欧文娟,惠彩义,杨曼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峰下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论文_赵瑞芳,欧文娟,惠彩义,杨曼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