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对中药配合四缝点刺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近两年门诊及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行中药辨证治疗配用中药辨证治疗及四缝点刺治疗2周,并在停止治疗后三个月内对患者定期回访,发现这50例患者有10例完全治愈,34例显效,12例有效,4例与治疗前无变,总有效率达93.3%。结论: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施以四缝点刺及中医辨证治疗,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缓解,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四缝点刺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013-01
在近两年诊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了中药配合四缝点刺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具体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在2012-2014年间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接受治疗。其中住院病例24例,门诊病例36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1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岁,这些患者中有40例在治疗期间还同时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片/针)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有42例患者合并有一到两种其它内科疾病并同时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主要合并的内科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疾病、糖尿病等。有14例患者有饮酒史,34例有吸烟史。
1.2诊断标准
1)长期反复出现上腹饱胀,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上述症状。
2)气钡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提示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
3)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血清HP抗体测定、碳14呼气试验或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三者任一种检测提示HP阳性。
有诊断标准1的相关症状及2或(和)3的检查结果的病例方入选为临床研究对象。
1.3治疗方法
1.3.1四缝点刺治疗:每周点刺1次,连续两次。具体操作:碘伏常规消毒后,用采血针,分别点刺双手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中央,每手4穴,共8穴,快速点刺并挤压至出血或挤出少许透明粘液,如挤出透明液,则出尽透明粘液后再挤至出血3-4滴为度,如只挤出血则以4-6滴为度,每滴血约绿豆大小。点刺完成后以消毒棉花按压至无再出血。
1.3.2中药治疗:以理气和胃,温补脾胃为主。方药如下:桂枝15白芍30炙甘草12大枣12生姜12香附10云苓10 厚朴10五灵脂10佛手10鸡内金10,兼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砂仁6(后下),兼失眠易醒者加远志10枣仁10,兼口淡便溏乏力者加白术20、黄芪20,饴糖20,兼血虚便秘者加当归10、肉苁蓉10,兼胸闷气短者加瓜蒌皮10薤白10,兼畏寒肢冷者加干姜10,熟附子10(先煎),兼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者加黄连10黄芩10,兼嗳气泛酸者加黄连5(炒焦)淡鱼古10兼黑便者去五灵脂、佛手再加姜炭6白术15熟附子10黄芩10兼胃阴不足者去香附、云苓、佛手再加太子参10麦冬10黄精15痛甚者加栀子(炒焦)6大黄(酒炒)6,每天一剂,每剂煎两次分服,服用1周为一疗程,3-5天内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连服中药2周。
1.4疗效评定
1.4.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2周后,无上腹胀痛等不适,在3月内回访期间未有发作。
显效:在治疗2周后,不再有腹胀痛等症状发作,2月内回访未有发作。
有效:在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或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月内回访未有发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效:在治疗2周后,病者症状无明显减轻,停药后又再发作加重。
1.4.2结果
对所治疗的60例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在3月内定期随访。60名慢性胃炎患者,有10例(16.7%)治愈,34例(56.7%)显效,12例(20%)有效,4例(6.7%)无效,其中1例疗程结束1周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
1.4.3病案举例:
罗某,女,81岁,退休。2014年10月初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年,长期服药降压治疗。近10多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闷胀、嗳气、恶心、隐痛等不适,经常于门诊治疗(口服奥美拉唑片、多潘立酮片等)效果欠佳。曾于外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就诊前3天进食凉瓜后,当晚出现上腹闷、胀、隐痛不适,餐前隐痛为主,餐后胀痛为主,伴恶心、嗳气、口淡、便溏,无黑便、疲倦乏力、夜卧流涎。
诊见:疲倦貌,面色淡黄而白,环唇鼻周青黑色,四肢欠温,腹软,稍胀,上腹剑突下轻压痛,痛而喜按喜温,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墨菲氏征(-),舌淡暗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紧、涩
诊断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即予四缝点刺,于双手环指、尾指点刺后,均挤出2-3滴透明粘液,8指均挤出黑血数滴。点刺后患者即觉上腹隐痛、胀闷不适缓解,四肢转温。中药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止痛为法,予中药7剂:白术20黄芪20饴糖20桂枝15白芍30炙甘草12大枣12生姜12香附10云苓10 厚朴10五灵脂10佛手10鸡内金10法夏10、砂仁6(后下),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时,患者精神好转,面色仍淡黄而白,上腹闷胀明显缓解,已无恶心,嗳气减少,夜卧流涎减少,睡眠多梦易醒,胃纳正常,大便基本正常,上腹部仍有压痛,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再予四缝点刺,8指各放出暗红色血性液4-6滴,无粘液,中药用首诊方去法夏、砂仁加远志10枣仁10,7剂后,患者上腹胀痛、嗳气等症状消失,随访3月一直无上腹不适再发作,只是偶有失眠。
1.5
体会: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已经衰退,但又常合并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或短期服药治疗,更有不少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凝药、抗生素、平喘药、化痰药等等)对胃肠都有较大的刺激,容易引起胃粘膜的损伤。西医治疗常以抗HP,保护胃粘膜、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对症支持等治疗,复发率较高,更有部分患者用西药治疗效不佳。本病属中医胃病、痞满、呕吐等范畴,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绪不遂等病引发,日久则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致病情复杂,反复发作。四缝点刺原本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等疾病,以儿科使用为主,笔者观察到小儿行四缝点刺后往往胃纳会明显好转;而四缝位于手阴掌面手指之中间指节,且为手屈肌筋腱活动及皮肤敏感之处,中医认为“四肢统属于脾胃、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之五行为土;肝主筋,五行为木,木克土;肺主皮毛,五行为金,土生金,金克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木横逆,又可犯脾侮土”《灵枢.本神》“怒伤肝横逆于中而伤脾。”故推断点刺四缝有较强效的调整肝、脾胃及肺的脏腑功能,起双向调节肝、脾胃、肺三者的经络及脏腑的功效,并由此而对疳积及百日咳起治疗作用。中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底方进行加味,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对外邪入里所致的胃病有透邪外出之功,使邪去而正自安;香附、佛手理气和胃,除胀止痛,云苓、厚朴化湿健脾,鸡内金消食健胃,专以疏导内伤情志及饮食之郁结,又胃病日久必瘀,瘀而不通,不通则痛,故以五灵脂苦咸甘温,专入血份,化瘀止痛,全方诸药合用,双管齐下,内外标本兼治,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论文作者:冯子朝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患者论文; 中药论文; 慢性胃炎论文; 佛手论文; 症状论文; 疗效论文; 桂枝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