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PICC的有效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江洁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421002

摘要:目的:分析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模式儿科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1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小组各8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形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家属(95.00%)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家属(92.50%)护理知识掌握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76.25%),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共计发生2例感染、1例出血、2例导管落、2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8.75%;对照组共计发生5例感染、3例出血、6例导管脱落、6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采用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模式在儿科PICC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程度,对其并发症的预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PICC;儿科;护理效果;研究分析

本文对我院PICC置管患者160例进行研究分析,对其中80例患者实施了优质全面的综合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呈现: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为2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为(4.68±2.14)岁;研究组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为1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为(4.46±2.34)岁;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形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综合护理,首先对全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其护理人员对相关的(PICC置管)护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保证与家属的顺利、有效的沟通。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术前指导、术后指导以及出院指导4大方面[1];接下来根据培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病情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步骤如下,(1)置管前护理:首先在置管前应为患者以及家属详细的介绍置管的定义、流程、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对患者、家属的疑虑进行全面以及详细的解答,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知情权以及(治疗)配合度[2]。其次穿刺前需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是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指标,待其各项指标达标后再进行穿刺。最后需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安慰与辅导,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以及排斥情绪。(2)置管中护理:首先应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特别是置管部位的保暖工作需特别注意[3]。在穿刺时与患者进行交谈,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于部分穿刺比较困难的患者,先将导管送回,进行相应的调整后再次送管。当然送管不可强行,如遇阻力可使患者的上肢与躯干呈垂直状态。如若穿刺还未成功则可选择静脉置入;(3)置管后护理:穿刺结束后,立即在患者穿刺部位放置小大合适的纱布,并贴上透明贴膜,以便及时的止血以及对其穿刺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4]。一般情况下贴膜应24小时更换1次,如出现污染等现象时需立即更换。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健康宣导工作,对其穿刺点的后续情况进行全面、密切的观察,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解决,定期测量以及记录导管刻度,嘱咐患者以及家属不可见脱落的导管置入血管中,避免感染[5]。

1.3观察项目

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主要包括家属的满意程度、护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8.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²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家属的满意程度

护理后,研究组家属(95.00%)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共计发生2例感染、1例出血、2例导管落、2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8.75%;对照组共计发生5例感染、3例出血、6例导管脱落、6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ICC导管是一种新型的导管,一般可在体内留置半年左右,可以利用这一导管技术向患者体内输送药物和营养,避免传统的穿刺以及药物对血管造成的损伤[6]。本次实验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了优质全面的综合护理,在置管前、置管中以及置管后均为患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护理,从根本上减少患者的痛苦,将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降到了最低,对其治疗效果、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及药物的吸收有着积极的意义[7]。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模式在儿科PICC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程度,对其并发症的预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促上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彭碧秀,梁艳娉,罗冰梅等.三级监控模式对减少儿科PICC并发症及提高置管患儿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85-87.

[2]李志芳,李红荣,徐莉等.儿科改良PICC置管术的维护及加小夹板固定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89-1991.

[3]伊美娜,何淼,岳俊秋等.安全管理路径对PICC置管患儿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1):39-41.

[4]张云兰,王慧敏,张莉莉等.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4):653,660.

[5]张向兰,由丽华,赵冠华等.儿科PICC置管的潜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5):430-432.

[6]李志芳,杨晓灵,彭文娟等.PICC 置管术在白血病患儿中应用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J].肿瘤药学,2012,02(2):157-159.

[7]马琳玉,邓作勇,张崇敏等.儿科PICC导管堵塞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04-1805.

论文作者:江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儿科PICC的有效护理措施研究论文_江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