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论文_王瑞强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论文_王瑞强

王瑞强 陕西省安康中学 陕西 安康 725000

摘 要:针对新课程改革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知识传授而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结合具体实际案例分析与反思,明确打造高效课堂的着力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效化学课堂 挖掘教材 培养兴趣 开展探究互动

一、深入备课,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

化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应该是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化学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的教学。新课程各个模块之间的设计,将核心知识、过程方法、STS取向内容有机结合,是符合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规律的。我们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必须全面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如果只是通过网罗教材的核心知识来实现所谓的“高效”,实属“蛮干”。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构建自己的思路,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重点设问。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生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化学实验课堂,周围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现象。例如:为什么切葱头时会流眼泪?钢铁为什么生会锈?为什么在煮鱼时常常添加料酒和食醋?为什么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会变黑?……高中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有趣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视实验,开展高效探究活动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在观察时只重表面现象而不重内在本质,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以及在观察过程中思考什么。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迁移同类物质的性质,结合组成与结构,提出合理的假设。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根据它属于酸性氧化物,预测它能溶于水生成酸;根据硫有+6、+4、-2多种价态,预测它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还可能具有漂白性。首先,让学生设计验证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的实验。以下两个验证方案可供选择:①将装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观察液面是否上升,再用石蕊试纸或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②将气球捆在装有亚硫酸饱和溶液的试管口上,把试管浸入沸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经过分析归纳,得出“二氧化硫能溶于水,生成具有酸性的亚硫酸,亚硫酸受热时容易分解”的结论。在检验其水溶液的酸性时,发现变红的石蕊试纸很快褪色,从而形成了生成性问题:二氧化硫是否具有漂白性?指导学生向二氧化硫的饱和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又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生成物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二氧化硫和氯气漂白的特点和原理。善于质疑的学生可能提出新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将二者混合使用,漂白功能是增强还是减弱?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将用品红溶液润湿的布条投入到盛有等体积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容器中,由于氯水中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HClO转化为盐酸,而不具有漂白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及二氧化硫中硫为+4价,提出它具有还原性的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选择氧化剂与其反应,例如,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溴水褪色。鉴于硫由+4价变为+6价表现出还原性,学生会提出硫能否由+4价变为0价、-2价表现它的氧化性,再通过与硫化氢的反应证明其具有氧化性。在连续性问题的驱动下,经过实验、分析、判断、梳理,归纳出了二氧化硫的一些性质。

四、用高质量的点评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

在某节习题评讲课上,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了两位学生书写的有关“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答案。甲同学写成2C6H5O-+CO2+H2O→2C6H5OH+CO32-;乙同学写成C6H5O-+CO2+H2O→C6H5OH+HCO3-。教师问:“两种写法谁对?”学生齐声回答“乙对”。教师强调:“请同学们注意,不管是不是CO2过量,都生成HCO3-!”教师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反应不生成CO32-?”学生回答:“可能是H2CO3酸性不强。”教师强调:“是因为酸性关系H2CO3>C6H5OH>HCO3-。”

这位教师是典型的“消除问题”式授课,他认为纠正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消除和纠正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越多,习题评讲课的效率就越高。诚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纠正,不过纠正的方式值得探讨。许多问题不需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学生看了老师批改后的作业即可自行讨论解决。我们应该将重心由“消除问题”移到“激发问题”上,以此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比如,就前面的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后产物的确定而言,课本上就有答案,不必多说,在学生自己认定正误后,可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请你设计方案证实反应的产物不是CO32-而是HCO3-。”面对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估计所有学生都会有事可做。当学生思考片刻后,可能有多种方案:用CaCl2溶液去检验通入CO2后的水溶液,再检测反应后水溶液PH的大小;比较通入CO2后的水溶液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快慢;……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案后,教师再作为普通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时教师可以故意使自己的思维落后于学生,目的是顾及全体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现和解决),以期从这些方案中再发现新的问题,直至师生达成共识。

论文作者:王瑞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打造高效课堂论文_王瑞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