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概念论文,新阶段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多年来,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理论界的专家们先后撰写了许多关于信息经济的论文与专著,因而人们对于信息经济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近期,国内关于“知识经济”的文章、专著令人目不暇接,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众说纷纭,对此笔者试陈管见。
1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新阶段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经济活动:一类主要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关;另一类主要与知识、信息形态的转换有关。前者构成物质经济,后者构成信息、知识经济。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每一个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信息的积累和知识的增进,但是由于在以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占比例有限,更新速度缓慢,对社会经济结构不足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致使传统的物质经济在人类几千年的生产活动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也只是物质经济的运动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社会信息总量与知识总量的激增和传递手段的不断更新,知识、信息的经济价值逐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应用,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创新的突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日益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知识、信息作为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当今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兴经济结构正在形成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讲究材料、能源的节约,更应讲究信息、知识的节约,要求以最小的劳动占用和资源消耗建立最优的经济信息系统。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信息、知识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重视信息、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于是,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进行全面研究的新兴学科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知识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
美国是推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知识时代大变革的主要发源地。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的论文,提出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应该说信息经济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丁·斯蒂格勒(C.Stigler)1961 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中提出来的,他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当时宫泽等日本学者侧重研究了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效益和费用等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从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两方面展开,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入70年代以来,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出版,如美国马歇尔·约维兹(M.Yovits)、日本增田米二、英国威尔金森(J.Wilkeson)分别发表的《信息经济学》和美国保罗·霍肯(P.Hawken)的《下一代经济》等相继问世,其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Arrow)1972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着重从微观和理论方面探讨了信息的经济含义、信息的价值和成本、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不完全信息与风险转移等重要问题,被学术界誉为信息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著作。马克·波拉特(M.Porat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卢普的研究成果,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经济》的报告,对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作了详尽的测算分析,为信息经济学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引起了美国商务部的重视,世界上有10多个国家(地区)和经济组织应用波拉特理论,或在对波拉特理论做适当改进的基础上,对本国(地区)和经济组织成员国信息经济规模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9个成员国(1981 年)、欧共体(1986年)、日本(1982年)、澳大利亚(1982、1987年)等国家和经济组织分别完成对本国(组织)信息经济的考察,从而为信息经济测度比较奠定了基础。波拉特的定义方法和指标体系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客观存在。尽管信息经济学诞生的历史不长,研究领域也多限于某些侧面或局部问题,尚未形成体系,但它一开始就显露出对经济科学发展的特殊意义,并很快被认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就列出了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国际性期刊《信息经济学和政策》创刊,为信息经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性论坛。1989年8月8日中国信息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的任务已提到了理论界的议事日程上。
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虽然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兴起的“知识产业”概念。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当属马克卢普(F.Machlup)和贝尔(D.Boll)。1962 年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问题,对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该书问世后,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但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从知识经济内涵与外延作出研究贡献的是美国学者奈斯比特(J.Naisbitt),1992年出版了《大趋势》一书,认为社会已步入知识生产的历史阶段,并围绕着“知识社会”这个主体,提出了很多颇有见解的观点。此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甚至决策层人士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的发表,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1997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知识大会”以及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当年的一份报告都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提法,为这一概念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界人士纷纷就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表谈话,OECD各国也加紧筹划宏观对策和微观调整。
在现实社会中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都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基础的,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利用为源泉,其目的是通过知识和信息的开发利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科学技术知识成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相互关联的内在依据。因此可以说,两者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孪生姐妹。有趣的是,研究知识经济的学派将信息定义为知识的子集,研究信息经济的学派则反过来将知识视为信息的子集[5],这也充分证明了二者的相互关联。
当今的竞争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其重大作用已不单体现在某些产业上,而体现在整个经济上、社会中。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在信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产生的新阶段。
2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衍生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新概念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都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即物质经济而言的。具体地说物质经济是以物质的投入为主要基础,而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则是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为其显著特征。在这里,信息和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信息、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乃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
信息经济,按照马克·波拉特的说法,是指以生产、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为主的经济[1]。 信息经济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狭义信息经济,指的是信息产业部门本身的经济,而不涉及同时存在的农业、非信息的制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部门,需从部门经济的微观层次上去理解;一种是广义的信息经济,指的是信息社会的经济,代表着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较为强调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需从社会经济的宏观层次上去理解[2]。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信息经济”,其突出标志是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增长也较快;信息产业劳动者数目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较大,信息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信息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其核心则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快速更新。
按照OCE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基础上的经济[3]。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创新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从微观角度看,谁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谁就拥有新的资源,就拥有投资权。从宏观角度看,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今天的知识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创造的价值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占最大的比重。
从以上不同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广义信息经济是狭义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知识经济则是由广义信息经济衍生出来的一种代表着更高层次的新概念: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的产生和高度发展导致了信息经济学的诞生和社会经济结构朝着信息经济的方向变革;而信息经济的良好远景和人们对信息时代的美好预测则导致了“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从运行机制上说,信息是数据、消息和知识的总汇,知识则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现象认识的总和。一方面,知识作为信息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传播和继承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而信息则只有通过加工提炼才能成为更加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知识的结晶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而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又使得知识得以更迅速地传播和更新,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良性互动的交替演进同时也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如果说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也各有其不同的涵义的话,除所述概念、层次的区别外,主要的就是各自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当今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立意的基础,强调的是高科技信息产业群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对社会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着意于高科技知识在现代信息传输条件下,对经济领域,包括信息产业经济领域中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的是知识——不限于信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占最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