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恋手机背后的秘密论文

孩子迷恋手机背后的秘密论文

孩子迷恋手机背后的秘密

□ 李志洋 赵丽娟

〔关键词〕 迷恋手机;心理需要;心灵成长

在生活中,有一样东西,你要是用它来看孩子,孩子就会变得不哭不闹,不吵不叫,变得安安静静,不烦人。大家一定都猜到了,这个东西就是——手机。

当今社会,手机俨然成为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杀手”,很多家庭因为家长不满孩子玩手机而引发种种矛盾——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一写完作业就玩手机;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没写完作业或是糊弄完作业就玩手机;还有的家长很痛心地反映,孩子沉迷于玩手机不能自拔,发展到不上学的境地。我要提醒的是,此时,我们作为家长,除了着急、埋怨、指责外,还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玩手机?孩子喜欢玩手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②优先实施杜家台分洪工程行洪道整治工程,即对行洪道河滩地的阻水围垸实施平垸行洪,拓宽行洪断面,以提高行洪道的泄洪能力,同时按照分流工况下确保2 000 m3/s、争取2 500 m3/s分流量的标准,对行洪道两岸垸堤进行适当加固,积极推进“一河两堤、夹水出江”方案的实施。

原因一:手机本身的吸引力。手机因为自身具有色彩丰富、画面生动、内容广泛等特点,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很多成人也对它爱不释手。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成年人身边也有一个时刻监督我们是不是在看手机的“监督员”,每当我们看手机超时的时候,他就会发出批评或警告的信号,或许我们每天被警告的次数不见得比孩子少。

原因二:家长有时候请手机当“保姆”。曾经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玩手机成瘾的问题去咨询,中间提到,平常总是叫孩子很多次才起床,但周末的时候孩子却起床特别早,为了自己能多睡一会儿,她就给孩子玩手机。还有当她领着孩子逛街,孩子无聊吵闹时,她也给孩子玩手机,自己就可以安心地试衣服。总之,每当她想要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不被孩子打扰时,她就给孩子玩一会儿手机。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迷恋上了手机。

当然,每一个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家长们需要耐心了解,细心观察,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对策。在此,笔者提供几个建议。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内接诊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2~55岁,平均(56±1.44)岁,体质量70~85 kg,平均(80.44±1.25)kg;观察组男15例,女26例,年龄21~55岁,平均(50.85±1.79)岁,体质量72~85 kg,平均(80.44±1.12)k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建议一:理解孩子。当今的孩子并非生活在原始丛林里,适度地使用手机不仅可以让孩子得到放松和休息,而且能开阔孩子眼界。一个被家长强制不允许使用手机的孩子,在行为上是顺从的,但内心可能一直存有渴望,一旦有机会自己支配手机,就有可能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比如有些孩子在家长的管制下考上了一所好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没有家长的监管了就开始疯狂上网。这符合心理学讲的“禁果效应”,越被禁止的事情越有吸引力。所以,如果孩子有需求,适度地玩手机是可以被允许的。

原因三:孩子对家长的模仿。一个迷恋手机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迷恋手机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定论是“身教大于言传”,当家长一边不让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又乐此不疲的时候,孩子更多的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而不是听大人的口头教育。曾经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有位专家和家长们进行了一个互动游戏,他一边说着“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小拇指”,一边自己伸出了大拇指,结果发现,在场超过半数的家长都学着专家的样子伸出了大拇指。这个游戏也让家长们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言行不一致对孩子的影响。

价值感、存在感、尊严感是每个人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的第三大需要,也是人的生存性需要。如果孩子的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能被满足,他又何必逃避到手机中去获取呢。这往往是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迷上玩手机的原因,因为在有些家长眼中,学习不好等于一切都不好,孩子难以获得家长的认可和肯定,有些就会转入游戏世界中。

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相关部门及产业、行业企业之间紧密相连、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想把整个产业链带动起来并实现高效运转,不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在观念、政策制度及相关措施等各方面的高度协调一致,而且需要整个产业链内部各厂商之间有机配合。因此,一是要求相关各方要制定实施统筹兼顾、纵向横向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政策措施,促使各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与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同步协调发展,互惠互利。二是要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比如老年消费品产业园区、老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等,形成养老产业集群,以促进广西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

原因四:孩子从手机中寻找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价值感。有一个孩子,因为偷拿家里的钱充值玩游戏而被家长“扭送”到心理老师那里,辅导过程中孩子吐露真言:“老师,我根本不喜欢玩游戏,但是在学校里,老师讲课我听不懂,同学讨论问题我插不上话。考试试卷一发下来,大家都来看我考得怎么样,看完后大家很放心地说‘太好了,我不是倒数第一名’。但是,每次一提到玩游戏,大家都会想到我,很多同学都来请教我。你知道吗老师,那种有人听你说话,而且能认认真真听15分钟的感觉你知道吗?!……”一个低自尊、低自信的孩子很难会有好的行为,相反,当一个孩子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时,他才会有好的感受,进而会有好的行为。

建议二:规范孩子。想要孩子自觉地遵守规则,就要与孩子商定规则。对于玩手机这件事,家长可以与孩子协商时间,当双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可以各退一步,而不是用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那样得到的结果只是服从,而非信服。制定规则时可以参照“火炉法则”,即熊熊燃烧的火炉具有警示性——触碰了就要受到惩罚,平等性——不论是谁触碰了都会灼伤,一致性——不管什么时候触碰都会灼伤,及时性——去触碰它会马上被灼伤。家长与孩子在使用手机方面达成的规则也可以有这样的特点:警示性——规则刚开始实行时,可形成书面内容,张贴到一家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平等性——规则的遵守者是所有家庭成员,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都要遵守的;一致性——不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好或表现好就多给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反之就剥夺时间;及时性——惩罚和奖励要及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建议三:陪伴孩子。孩子越小,对大人的陪伴需求度越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即使大人想陪,孩子也不一定愿意了。有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诠释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孩子从现实中找到比玩手机更有乐趣的事情做之后,就不愿意玩手机了。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可以把孩子从手机世界中“拉”回来。陪伴孩子,除了可以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旅游外,还可以陪孩子在家里读书,玩家长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和孩子一起听音乐、画画等。这里说的“陪伴”,指家长也参与其中,而不是单纯监视孩子做。

建议四:肯定孩子。越是学习不好的孩子,越是需要家长的肯定,因为学校以学习活动为主,但家庭却可以让孩子把更多的优点展现出来。据说有一幅任何人都能画出来的世界名画,在一张白纸上仅有一个黑点。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画,就是因为它旨在警示世人,不要只看到那个黑点,而忽略大片洁净的区域。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的一幅名画,如果家长只看到黑点,就会忽略孩子的很多优点。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可以肯定他很阳光;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可以肯定他的孝心;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家长可以肯定他的善良……总之,给孩子一道阳光,就会照亮他的整个世界,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孩子的心灵成长是缓慢的,当他走不动、跑不快的时候,其实正是他负重太多,正在找方向的时候。我们家长能做的只有:相信他们,反思自我,耐心等待,剩下的都交给时间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9-0066-02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香江希望小学,青岛,266313)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标签:;  ;  ;  ;  

孩子迷恋手机背后的秘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