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资源的有效环节_英语论文

新课改下教学资源的有效链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资源论文,新课改论文,链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与现状

现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知识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速度加快。广大英语教师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依托因特网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他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束缚,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材,使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发达地区,信息化、个性化、多样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特征。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相背离的现象。很多教师由传统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观念上的错位:流于形式,盲目追求。他们片面追求“技术含量”和“大容量”的特点,运用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画面背景、繁多的按钮,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满屏灌”。另有部分教师因认识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不管是否适用、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即用于课堂教学,以为这就是开发利用了教学资源。殊不知,这样不仅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学习兴趣减退,更重要的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能有效地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属于教学资源的无效链接。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建设不够完善,限制了新课改的进程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教材做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整合,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链接。

二、教学资源有效链接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确保教学资源链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教学主体。

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涵盖了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涉及其中的某些方面,应该链接哪些教材外的资源内容,当然取决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本身。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内容的时效性,清楚本模块、本单元、本部分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哪一方面的能力或培养哪一方面的情感,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包括各门学科,不仅仅是英语这一门学科)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最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修改教材中落后于科技水平的知识,补充新知。

课程实施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作为另一教学主体,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现有的语言能力、学习潜力,都必须做全面的了解。链接的资源应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激起他们的认知欲望,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也应是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可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关注所链接的资源内容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呼声,考虑学生的需要、愿望、爱好和兴趣因素,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三、教学资源有效链接的实践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教师可对课程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广罗资源,开发、筛选、利用有效资源,为我所用;以本部分的教学材料为媒介,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链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实现教材的创生。因此,在这里,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加以说明。

[例1]《牛津高中英语》模块6第3单元Word Power部分,介绍英语外来词,通过举例和图表展示英语外来词的来源。很明显,这一介绍不完整,也不够系统。它只介绍了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阿拉伯国家的外来词,其他的并未涉及。因此,教师可以用另一张表格(表1)更多地展示英语外来词(斜体部分是补充内容),尤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来自中国的词汇:功夫、太极、豆腐、叩头、孔子等,还有来自日本的词汇:榻榻米、柔道、卡拉OK等。借助这些词汇的补充,可使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英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融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已成为一个村子——地球村,村民们在交流,在对话。

表1 英语外来词的来源

[例2]《牛津高中英语》模块5第3单元,话题是克隆技术,但未涉及具体的克隆过程,此为生物学的范畴。教师授课时,不妨通过图示(表2)或Flash动画,给学生介绍克隆羊的诞生过程。高中生物也涉及到动植物的有性、无性繁殖,这样把生物技术引入到英语课堂,不仅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的资源链接自然是有效的、科学的、务实的。

表2 克隆羊的诞生过程

[例3]《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0第3单元,话题是艾滋病,其中阅读部分讲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抗争、恐惧、自卑,他人对他们的态度,艾滋病的定义、症状及政府和个人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艾滋病的预防、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并珍惜生命。通过本文,既要教给学生与艾滋病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阅读策略,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学会面对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注意自我保护,又关爱他人。教师授课时,除了介绍教材内容之外,可以链接以下内容,更好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和任务。

在阅读教学材料之前,教师进行下列链接:

艾滋病常识:

1.When is the World Aids Day?

2.What's the symbol of Aids?

3.Can the AIDS virus be transmitted via the following routes?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世界艾滋病日时间和艾滋病标志红丝带的图片,介绍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如红丝带的意义:形状像Aids的首字母A,又像一颗“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通过一组文字表述,或者用与文字表述相对应的图片资源,告诉学生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经血液传播,即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而传播;母婴传播,即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中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不健康性接触传播。其他接触,如一般接吻、拥抱、握手、咳嗽、打喷嚏、共用水杯、共用坐便器等均为安全的。其中,共用坐便器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可以留到阅读材料之后,再让学生回答。

这样,通过这些艾滋病传播途径资源的链接,学生在阅读之前已对艾滋病的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激活了学生的相关思维,在此基础上阅读材料可以帮助他们降低阅读难度,理解材料内容。

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对材料本身进行重现,实现二度开发。基于江苏省高考英语科出现的新题型——任务型阅读,教师把阅读材料进行重组,以结构图的形式出现(表3),其中留几处空白,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填上最佳答案。

表3 Aids Today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不仅要熟悉与艾滋病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而且必须对整篇材料进行提炼、概括,才能得到答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考的应对能力。

尽管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鉴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仍然很少。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图片资源:两位记者在大街上进行一项调查,他们举着一个牌子,上写:“我是艾滋病人,请给我个拥抱。谢谢!”结果行人大多不愿意,唯恐传染,一天只有少数几个人给予他们拥抱,让他们感动得落泪。运用此图片和话题可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你是一位路过的行人,你愿意拥抱他们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时,可展示下列三幅图片:国家领导人看望艾滋病患者、艾滋病宣传大使濮存昕宣传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患者——她(他)也需要享受美丽生活。其中,第三幅图设计巧妙,她(他)这个字,左边用的是艾滋病标志红丝带,右边用的是“也”,既代表着她(他),又代表艾滋病患者,以此来启发学生:自我保护,有效预防,关爱患者,他们的生活会因大家的关爱而驱除阴霾,充满阳光,增添色彩。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比起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加明显,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三、建议

(一)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一线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自己查找资源,设计、制作课件,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顾此失彼。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共享资源,彼此分工合作,并能根据各自的要求,对资源加以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二)建设网络环境,强化管理

教师可利用已有的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开展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化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有条件的教师可自行创设校园网络环境,加强英语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及时丰富、更新资源。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开设不同的版块,如高考真题链接、专项训练链接、高一高二同步链接等。另外,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如推荐一些英语学习网站和论坛,便于学生课后浏览,了解英美文化,并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

(三)使用资源,把握尺度

资源的选取、使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主题相关、难易适度、策略主导”的原则,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应适度运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特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监督和辅助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性,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四)学思结合,合理分配

教学资源的链接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因此,教师有必要协调、把握好学生的思维速度与多媒体切换速度之间的时间差,应停留适量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确保课堂教学的整体连贯、融会贯通,避免出现教师呈现、切换信息速度太快,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的现象,导致新技术状况下的“填鸭式”教学。

(五)使用效果,把握分寸

放映幻灯片时,添加的效果必须有效。太多的三维动画、复杂的画面背景、繁多的按钮、闪烁的进退效果、冗杂的音效等,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需对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修饰,达到目的即可。

(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

教师应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注意任务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挑战性。教师应不拘泥于课本,增大语言输入量和信息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对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要让一线教师作为课改研究者的身份,而不仅仅作为执行者,参与到新课改的研究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运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另外,应把学生也纳入新课改的研究之中,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链接,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效果会更佳。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主体,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潜心研究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素材与媒介,充分开发、利用、有效链接多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完成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新课改才能真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

标签:;  ;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资源的有效环节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