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维度论文,之二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1)03-0009-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事关如何进一步深入、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深化到价值层面,已经从真理性认识深化到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相统一的层面。要深入研究、概括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方法论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出发,要深入研究、概括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科学揭示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要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史表明,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符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这一根本问题。它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制度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展开,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就会缺乏价值之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实践运动的指针、制度安排的灵魂、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看,迫切需要深化研究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是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伟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是无产阶级“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试验、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改变现实状况的实践运动。社会主义还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否定与超越,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确立,是社会主义现实的“事实标准”。苏联、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这种制度安排。
社会主义更是一种体现人类合目的性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它指向消灭一切剥削和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它不仅比资本主义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提供一种制度安排和文化体系,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进行,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社会主义的一切实践运动、制度安排、体制模式,都要以这种“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来设计和建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无产阶级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建立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主义,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大致描绘和粗线条的勾勒,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并未作出详尽说明。但是,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仍然涉及到共产主义未来社会的价值体系。比如,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所有,计划经济,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的共产主义觉悟普遍提高,阶级差别消灭,国家消亡,个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通过无产阶级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苏联、东欧和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都先后建立了事实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抗之中,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致力于硬实力的对比,主要致力于防止资本主义的颠覆、渗透和演变,而没有致力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和建设,没有致力于软实力的提升,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实践和信仰,有的人甚至从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上去质疑、肢解和否定社会主义。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如它们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哪些方面有别于并优越于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是什么,等等,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今尚没有最终确立和定形,形成令人信服的核心理念,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价值魅力造成了巨大制约,亟待我们加以深入探讨和概括提炼。
(二)马克思恩格斯历来不主张对未来社会作详细描绘和提供“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但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大部分著作,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而对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的设想,他们始终慎之又慎。他们一再宣称,绝不提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在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论争中,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基本图景只是作过一些大致预见,但始终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过具体论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建立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我们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作为最直接的素材,提炼、概括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对16世纪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对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直接继承。他们涉及的价值理念十分丰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正义、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等,是论述最多的内容,可以被看做是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范畴。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些主要范畴,体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是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素材。其中,对“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平等正义”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范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建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的价值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高度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才会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让人信服、认同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从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出发来论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从合乎人类根本利益的目的性角度来解释社会主义,指出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积极扬弃,既合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理论武器、行动指南;作为实践运动,是无产阶级为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制度安排,是无产阶级满足其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要求的现实存在;作为价值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幅仅仅描绘于纸上的、吸引人的理想蓝图,而是把它看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看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在这里,“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要求,“人类最全面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目的性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高度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问题,并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始终放在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上。这是社会主义最具价值魅力的依据和源泉所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以抽象的人性论为依据,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天堂。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以牺牲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是以其为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只有借助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才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和彻底性。也就是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崇高的价值体系,因为它作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也必然是关于全人类的解放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唯其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把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最高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作用,是帮助人们通过对历史条件的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认清自己的责任,从而立志承担它,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从科学理性走向实践理性。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他们的理论始终坚持在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不断地发现新世界,因而十分重视对客观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预测和把握,十分重视对现实世界的实践改造,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地创造未来。
(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体现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大力展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光辉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更要包含理想性的价值诉求。立足现实性,是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具有理想性,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意义所在。如果失去理想性,核心价值观便不能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发展便不知所趋。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区别。二者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现实与理想、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高度关注人的发展,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做是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最高价值。他们认为,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成为真正的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真正获得了自由,人类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科学解读,从而极大地吸引和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根本方向和理想图景。它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贯穿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始终不渝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然要以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如果失去了理想性,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光辉就会被遮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光芒就会被大打折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承接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
任何核心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不可能有适合于所有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普世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使同一核心价值观,都会有它不同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即使在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同一种核心价值观也会有它不同的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表明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过是人类进步的一种美好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当然,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离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大道的结果,恰恰相反,任何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观,都是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前进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的一种升华和特殊表现形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为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新内容,作出新贡献
一般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之间并不能画等号,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而言,是特殊。特殊体现一般,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但二者又具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对社会主义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即使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不同,其具体形式也可能表现出巨大差异。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之间,并不是排斥的。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是源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并以其为“基础材料”,凡真正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都可以被吸收、容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恩格斯曾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这种“源流”关系。他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不了解、吸纳和提升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缺乏根基,浮萍无根,就无从建设。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愿望和追求,成为指引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明灯,成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和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共同价值原则。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的吸收、融合和升华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吸纳了效率、公平、民主、法治、人权、平等、正义、和谐、善治等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共同价值理想,既是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贡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成果是不容破坏的!人类和平进步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广泛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的基本价值”。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回顾党的历史时,胡锦涛总书记又指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7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87年。”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幸福,都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
积极吸纳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和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保持开放心态,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幸福等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作为重要的价值资源。离开这些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建立核心价值观,将被证明是无根的、孤立的,甚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最终也将会被历史潮流所抛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对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和承接,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制度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抽象性又有具体性。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的精华元素,又要承接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中的科学内容,区分什么是它的普遍性要求,什么是它的特殊具体表现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增添新内容,作出新贡献。
(二)“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科学鉴别的基础上,合理汲取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成果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社会主义思潮曾有过漫长的空想发展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猛烈抨击、无情揭露和整体性批判,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设想和积极主张,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空想社会主义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空想社会主义从一产生开始就充满激情地展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理想,鲜明地描绘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特征,热烈地表示了对自由、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理念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思想,是与“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赢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科学社会主义正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空想社会主义抨击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语),其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设想和积极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尤其是对“平等”、“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揭示,高度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升华提供了具有人类共识性的价值资源和价值理念。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价值理想的论述,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犯了同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的错误,它从抽象的人性论——“理性和永恒正义”的抽象伦理原则出发,不仅具有明显的泛人性论、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而且没有找到改造旧世界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它虽然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的各种罪恶和弊病,却不能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虽然设计了未来社会的各种理想原则和美好生活蓝图,却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革命力量和正确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历史的继承关系,又有发展的本质区别。空想社会主义是仅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天才构想虚构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情境,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并经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勾画出来的未来社会主义图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潜在地包含着科学因素和智慧火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但在实质上是非科学的,不可能变成现实。科学社会主义虽然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和智慧火花,但从根本上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及其价值本质。
(三)“自由平等博爱”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彻底批判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科学辩证地对待其中本属于人类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
每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态相对应,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五种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或处于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将长期存在的状态,正确对待和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合法性,建立了一整套代表少数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大胆地采用了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作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抽象的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自由平等博爱”说成是代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利益的“普世价值”,承载这些价值理念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虚伪性和唯心性,因为在这些价值观念中,现实的个人利益往往被说成是普遍利益,因此“愈发下降为唯心的词句、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才可能真正实现。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的最终替代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然而,资本主义的灭亡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巨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替代者,它应该深刻地反映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然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社会现实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复杂、长期和艰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上的直接联系,又要看到二者在本质上的根本对立,必须采取辩证的科学态度。
一方面,“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首先是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用之以联合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也是无产阶级用之以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思想理论武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首先由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采用”,并不意味着就是为资产阶级所专有。事实上,它最早是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广大无产者所共同拥有的,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同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陷,也不在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理念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赋予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抽象的人性论和虚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彻底批判,并不是要彻底抛弃和拒斥“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范畴本身,把脏水连同孩子一块倒掉,而是要突破和超越资本主义把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冒充为人类普遍利益的局限性,彻底打破资本主义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专有权和垄断,剔除附于其上的资产阶级性质及其抽象的人性论含义和虚假性,赋予其以无产阶级本性和社会主义性质,恢复被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据为己有的“自由平等博爱”以人类共同的理想价值追求的本来面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些价值理念,使之具有真实性、现实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根本对立,两者具有本质区别。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客观现实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是抽象的对立,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实践运动、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从社会主义产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息过。它表现为资本主义力图以各种手段“吃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顽强斗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为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这种斗争,将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有时还会表现得相当激烈。这就决定了两大核心价值观既有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又有相互交汇和相互融合,表现为一种在斗争中有融合、在融合中有斗争的并存关系。我们既要肯定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进行辩证分析、合理继承,更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揭示其在阶级性质上的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如果离开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坚实的历史基础;如果离开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批判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应有的无产阶级本性和社会理想。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融合又对立的最终结果,虽然只能是真实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空想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科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