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辨的思维性质及其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辨论文,思维论文,性质论文,作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与科学的抽象化程度的增长相适应,思辨这种既古老又陌生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创造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指出:“近来,改造整个理论物理学体系,已经导致承认科学的思辨性质,这已经成为公共财富。”〔1〕美国著名科学史家G·霍尔顿亦强调思辨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意义:“对思辨设置障碍,就是对未来的背叛。”〔2 〕我国哲学界80年代曾举行过关于哲学功能的热烈讨论,结果是广泛承认哲学的思辨功能〔3〕。这改变了以往将思辨说得一无是处的状况, 应当说是个进步。
然而,思辨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思维方式?它有哪些异乎寻常的特征?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是缺乏深入研究,甚至连我们的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竟也没有“思辨”条目,其次,迄今未获得一致性见解。
当然,“思辨”一词在历史上并无确定不变的内涵。有一部词典给出了思辨的三种定义:
定义Ⅰ 思辨是理智对精神的东西的沉思。
希腊语 θεωρια意指对超验的东西的直观(Schauen), 它是非推论的,与论证相对应的。
定义Ⅱ 思辨是一种在可验证的观察和思考之外进行的,具有自由地、大胆地假设(按其流行用法)的特征的建立理论的形式。
定义Ⅲ 思辨是旨在理解范畴总体(在其对立面中和通过其对立面)的思想运动的结束和完成。这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种权威的、专门性的意义〔4〕。
通过分析可知,定义Ⅰ描述了思辨的直观性、非经验性(“超验的”)和超逻辑性(“非推论的”),它特别适用于古代自然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抽象思维,它与这一时期缺乏实验手段,不能深入事物内部而求把握其内在本质,结果只能限于混沌整体的表象和主观猜测的认识水平和状况相适应。定义Ⅱ强调思辨的非经验性,突出思辨用于理论研究的构造性、探索性功能,它与近代早期、中期以至现代科学研究中所崇尚的科学创造的思维特征相适应。爱因斯坦不厌其烦地倡导的思辨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思辨。定义Ⅲ指的是黑格尔所赞扬的一种思辨方式。它的特点是突出思辨的概念性:“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5〕;辩证性:“思辨的东西在于……辨证的东西, 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6〕;反思性:反思“就是思辨的思维, 亦即真正的哲学思维”〔7 〕。同时,黑格尔还强调哲学思辨起源于后天的事实,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认为“哲学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学”〔8〕。黑格尔所提倡的思辨看来既辨证又“唯物”, 似乎是真正的“科学思维”。这也是我国学术界所倡导的〔9〕。 且不说黑格尔所提倡的思辨与他所实际应用的思辨方法不是一回事,就是这种理解同思辨的传统含义也相去甚远。在哲学和科学史上,与传统意义相佐的思辨只有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和黑格尔。培根等人将思辨理解为“在思维整体中把一切经验内容关联起来的精神活动”〔10〕,此即一般理性思维,与黑格尔相同,只是后者强调了它的“科学性”、“正确性”。鉴于这类理解只是历史的个别现象(定义Ⅲ亦说这是一种“专门性的意义”),我们不妨将它改称“思辨”。
在我们的辞典中还有一种与“思辨哲学”相联系的“思辨”解释:
定义Ⅳ 思辨指一种脱离实践,否认经验知识,企图用纯思考构造出一般法则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11〕。
对思辨的这一理解来自于前苏联的一些哲学辞典对“思辨哲学”的定义。例如说,思辨哲学是“不依据经验而从一般的先天原则和纯粹思维的观点来探究现实的唯心主义哲学。思辨哲学认为思辨、‘纯智力’是认识的主要源泉。思辨哲学家认为,他在头脑中任意想出一些原则之后,就能把这些原则硬套到客观现实上去,使客观现实的发展服从这些思辨原则。”〔12〕而这些辞典对思辨的解释又直接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对思辨和思辨哲学的严厉批判。下面我们将会说明马恩所批判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思辨。
定义Ⅳ所描述的正是黑格尔自己所实际应用的思辨方法。在哲学同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既要利用科学的材料,又要依据自己的需要“改造科学”。他说:“自然哲学在物理学使它达到的立脚点上,接受物理学给它准备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重新加以改造。”〔13〕在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看法上,黑格尔认为科学是一种纯思辨的知识形式,科学从概念出发,不需要什么经验标准,因为只是通过概念认识的东西,本身就是清楚的可靠的〔14〕。最后,黑格尔的思辨观所强调的辨证性也是要打折扣的。这都说明,黑格尔所实际应用的思辨与他所标榜的思辨并不是一回事。
黑格尔实际应用的思辨方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严厉批判过的思辨。恩格斯在批判杜林袭用黑格尔的思辨方法构筑哲学体系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15〕。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转变的标志便是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清算。他赞扬费尔巴哈“看出思辨是神学的最后支柱”〔16〕,指出:“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17〕马克思曾以“果实”和各种具体水果的关系为例,揭示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一是把理论知识绝对化,使之成为脱离具体的过程歪曲为一般创造具体的过程〔18〕。那么如何看待爱因斯坦对思辨的极力赞扬呢?
看来,实际上存在两类有着质的差异的思辨,区分它们的标志在于它们同经验的关系。一类是定义Ⅳ所描述的思辨,它的特点是从较普遍的理论原理原则出发,抽象地建构较特殊的理论原理,而不考察特殊原理的经验基础,同时又拒斥经验验证。这样的思辨在起源和确立两头与经验失去了联系,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犯了错误,即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表现出非经常性。经院哲学的思辨、黑格尔式的哲学思辨和科学思辨属于此类。另一种思辨的特点是,它既不排斥经验事实的引导,又力求经验事实的验证。这种思辨仅仅充当理论建构的方法和手段,它不在认识论立场上与经验相对立,而是与经验相一致。近代早期哥白尼、开普勒等人的科学思辨,现代科学时期普遍奉行的思辨方法,一切建立在唯物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哲学思辨属于此类。这类思辨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但它仍然表现出方法论意义上的“非经验性”。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思辨,这为我们正确理解马恩对思辨的批判态度和爱因斯坦对思辨的褒扬提供了正确的原则,也为我们正确分析思辨的思维性质及其科学创造功能打下了基础。
二
关于思辨的思维类型归属问题,我们易于将它划属抽象思维的范畴,但这也不是没有分歧的。由定义Ⅰ所强调的思辨的直观性,人们有时将思辨看作形象思维,认为它是某种想象的形式,例如有“大胆思辨的想象能力”〔19〕的说法。但这是不恰当的。首先,思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苏联的一本哲学辞典写道:“思辨作为思维方法出现于逻辑思维形成过程接近于完成的阶段。”〔20〕思辨虽然不等于逻辑思维,但它紧紧依靠逻辑的拐杖;思辨的思维单元不是形象,而是逻辑的元素。其次,思辨同创造想象不可混同。思辨思维的目标是建立和论证理论;创造想象的直接目的则在于把握前所未知的新形象。这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人类思维巨大的能动作用。承认思辨的抽象思维性质,这不仅能与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取得一致,而且有利于心理学对思维类型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创造心理学对科学创造性思维基本形式的研究。
下面我们着重阐发思辨的思维特征。以上两种类型的思辨均具有如下思维特征。
1 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
认清思辨的非经验性,这是我们正确理解思辨本质的关键。因为如果缺乏这一认识,我们便同黑格尔所标榜的、现今学术界一些人所赞同的思辨分不清界限,思辨也就名存实亡。这样理解思辨的人恐怕对思辨的所有特征都能承认,但就是不承认其非经验性。然而,思辨的非经验性特征却是不容否定的,本文有意于详加阐发。
关于思辨的各种定义,除了黑格尔所描述的(定义Ⅲ)之外,均肯定了思辨的非经验性。例如定义Ⅱ指出,思辨是“在可验证的观察和思考之外进行的”。这是对思辨的一种流行的理解,它强调思辨不是对经验材料的逻辑的整理,思辨的结论甚至可能是没有任何经验依据的,不具备经验的可检验性的。
考察一下思辨的历史演变,我们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关于古代自然哲学的思辨,恩格斯曾指出,它的特点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填补现实的空间。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能不这样的。”〔21〕古代自然哲学领域经验“空气稀薄”,这完全决定于它的认识水平和手段的低下。但古代自然哲学家并不排斥观察和简单的实验,他们的某些猜测,常常是受到一些经验启发而作出的。到了中世纪经验哲学,学者们完全排斥了经验对理论思考的启发和验证作用,而从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圣经》的教义出发进行推理,他们的思辨思维被称作“纯思辨”,意在指出其与经验绝缘的极端程度。
近代早期,例如开普勒的科学思辨,这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在科学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思辨。它的特点是既不排斥经验事实对理论建构的导引作用,又力求以观察材料验证理论猜想。然而,它亦有很强的非经验性。这种非经验性就在于理论假设的猜测性、构造性。爱因斯坦在评价开普勒的方法论思想时,曾指出:“在我们还未能在事物中发现形式之前,人的头脑应当先独立地把形式构造出来。”〔22〕爱因斯坦认为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明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这两者的比较中得出。”〔23〕且不说开普勒在接触到帝谷·布拉赫的火星观测资料之前所作的关于太阳系结构的“正多面体迭套”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经验性,就是在见到火星观测资料之后所作的“有偏心点的”圆轨道假设也是含有很大非经验成分的。因为开普勒虽有观察事实的启示,但对于火星轨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封闭曲线,却只能依靠试探性猜测。
现代科学时期,在科学创造,特别是基础理论创造中,思辨的作用与日俱增。它的非经验性亦随着理论研究抽象程度的增长而增长。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实践说明,一个重大的理论发现往往只需要少量经验事实的引导,理论构造工作的重心却落在依据高层观念对现有理论的概念考察之上。例如美学意识的、科学信念的以及逻辑一致性的考虑,常常成为科学理论创造的最初动因。匈牙利逻辑学家贝拉·弗格拉希指出,人类在三种情况下求助于假说,其中第三种情况就是完全没有经验事实的依据。这意味着,假说的非经验性有时可能达到某种极端的程度。
非经验性是思辨的根本特征,不理解这一点,一是会将思辨混同为一般理性思维,二是会因历史上思辨的非经验特征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思辨思维方式。近代经验论对近代早期盛行的思辨方法格格不入。近代中期以后,科学家对思辨传统已经普遍地表示不满和迷惑不解。例如拉普拉斯在评价开普勒的研究方法时曾动情地写道:“人类精神十分痛苦地看到,这一伟人在其晚期著作里是怎样陷入怪诞的思辨中去的,是怎样把这种思辨看作天文学的生命,看作天文学的灵魂的。”〔24〕
经验主义科学家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科学理论的构造性、猜测性,不懂得科学认识中不可能完全排除非经验因素或成分。因此,他们在科学创造中总是受制于经验材料的缺陷而裹足不前,总是对于科学上的大胆猜测和假设不能理解。马赫是个经验论者,直到逝世前不久(1916年),还不愿承认原子的存在(因为他看不见原子)。因此,他对相对论中的思辨猜测成分十分反感。爱因斯坦为此写道:“马赫激烈地反对狭义相对论这件事是很有趣的,在他看来,这个理论的思辨性是不能容许的,他不明白,这种思辨性,牛顿力学也具有,而且是能够思维的理论都具有。”〔25〕由此可见,思辨性,因而非经验性,不仅仅是哲学的特点,而且是科学思维的特点。
要正确理解思辨的非经验性,关键在于从科学知识的形成机制作出深入解释。由于从事实到理论和从旧理论到新理论不存在逻辑的通道,要超越这一逻辑所不可逾越的鸿沟,研究者必须援引高层观念作为科学创造的主导建构因素,而高层观念同具体的科学创造之间不存在逻辑的必然联系,即前者并非逻辑地蕴含后者。因此,由高层观念孕育起来的科学创造只是一种试探性猜测,它的基本思维形式便是思辨和创造想象。思辨的非经验性在此显见。思辨的非经验性的换一个说法就是,思辨不是从经验事实出发,通过归纳概括而建立理论。经验事实对思辨构想只是起一种有时非常微弱的引导作用,思辨构想便要一下子跳到最高理论原理上去,它能如此腾飞,全赖高层观念指引。简单性等科学审美观念之对于哥白尼,世界统一性、对称性、相对性、简单性、几何化等哲学和科学美学思想及原则之对于爱因斯坦,便是生动例证。
思辨的非经验性还表现在思辨猜测的成果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的科学猜测和假说不能绝对无误地被证实,因而猜测和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之后也不可能将其中的非经验成分彻底排除掉。就是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材料基础之上,又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牛顿力学理论,也含有不少非经验成分,例如关于三个“绝对”的假设。
承认思辨的非经验性不等于唯心主义。如前所述,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表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原则上是不可取的。但在方法论上表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却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因为这类思辨的非经验性只是在于:(1)思辨建构同经验事实之间不存在逻辑的关联,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验“空隙”,因而前者不能从后者归纳概括出来,后者对前者至多只能起到某种启发、引导作用。这样,思辨猜测总是远离经验,甚至与经验常识相背。(2 )思辨猜测在这里所作的飞跃依靠了高层观念的主导建构作用,而高层观念与思辨猜测之间不存在逻辑的蕴涵关系。这就是说,这里的理论建构亦不能从现有理论材料中逻辑地推导出来,这也是思辨的非经验性的一种表现。然而,这类思辨却总是力求充分利用现有理论和经验的素材,它在起点和终结两头都是开放的。它向理论开放,力求与现有理论原理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并得到后者的论证;它向经验开放,寻求经验的引导和支持。
2 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
前面已经指出,思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思辨的逻辑至少不是纯粹的。思辨思维与常规的逻辑思维存在原则差别,这正是由思辨的逻辑出发点——高层观念——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高层观念并非逻辑必然地蕴涵着思辨猜测的结论,那么思辨猜测便难以可靠无误。研究者对它置信,便不能单纯依靠逻辑前提真实性的力量和逻辑推理必然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信念支持的力量。例如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主要依靠了简单性等美学原则的支持,而简单性等原则同新的宇宙结构模式之间并不存在逻辑的必然联系。
思辨思维依靠了逻辑的手段,但决不是纯粹逻辑的。如果要对这里的逻辑形式进行界定的话,我们可以说它是“超逻辑”的。这里所谓“超逻辑”,意指科学创造依靠高层理论观念,运用思辨和创造想象的手段,利用逻辑的拐杖,超越纯粹逻辑所不可逾越的由事实到理论和由旧理论到新理论之间的鸿沟。思辨思维不同于纯粹逻辑思维。这里思维框架的设定,思维运动的定向、转换和跳跃,思维结果的评价等等,都得由一种含有创新意识的基本理论观念来指引和贯通,从而体现出非纯粹逻辑的思维特征:前提的虚拟、结论的非可靠、过程的间断、省略、跳跃等等。
3 思维程序采取从一般到个别的方式
这是由思辨的逻辑特征所决定的。科学创造的思维运动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从经验事实出发,沿着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方向推进;另一个是从抽象原则出发,沿着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的方向运动。前者属于经验—实证的思维活动,其逻辑是归纳的;后者属于原则—思辨的思维运动,其逻辑则是演绎的。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程序也是科学创造本身所要求的。由于从事实到理论和从旧理论到新理论不存在逻辑的通道,研究者从事实出发,沿着经验—归纳的途径只能行进一段有限的路程,而后必然发生逻辑链条的中断。爱因斯坦曾指出:“只要这些用来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原理尚未得出,个别经验事实对理论家便是毫无用处的;实际上,单靠一些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孤立的普遍定律,他甚至什么也做不出来。在他没有揭示出那些能作为演绎推理基础的原理之前,他在经验研究的个别结果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26〕在经验—归纳的途径发生逻辑的中断时,研究者总是被迫将视线转向一般,在高层观念领域寻求支持。一旦高层观念入主科学创造,研究者便会将经验—归纳的思维程序一下子颠倒过来,而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程序〔27〕。这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事:由于在两种思维程序之外别无选择,当一种思维程序受阻时,研究者终究会改换为另一种程序。
特别是在导致理论变革的科学创造中,研究者必须彻底地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程序,舍此不能实现理论的最终建立。在这类科学创造活动中,研究者首先必须依靠高层观念,对现有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概念考察,由此明确其缺陷的性质即科学问题的实质,而后树立起正确创造观念,最后找到建立新理论的正确途径。在建立新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亦首先在于建立起新理论的基本原理,而后以此为据,推演出理论的次级原理,直至可与经验事实对照的命题。研究者大量的工作在于做好“一般”的文章,最难的工作也在于做好“一般”的文章〔28〕。
三
要明确思辨在科学创造中的地位和作有,首先必须明确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与常规思维相对立,科学创造性思维有三大基本特征,此即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思维程序相对于常规思维(用于科学创造)的倒置性〔29〕。对比一下思辨的上述思维特征,显而易见,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为思辨所典型地具有。因此我们认为,思辨乃是科学创造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理论建构中,思辨优于创造想象,而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思辨在科学创造中的地位。
关于思辨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问题,我们从以上对思辨的思维特征的分析中便可得出正确的认识。
由思辨的非经验、超逻辑特征,我们发现,思辨能够弥补经验和逻辑的缺陷。爱因斯坦指出:“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能把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30〕科学创造如果单纯从经验事实和现有理论出发,遵循逻辑的途径,则不论经验材料如何丰富,现有理论原理如何可靠无误,要建立新的理论永远只是一句空话。而思辨既能弥补经验材料的“空隙”,又能超越逻辑的局限,自然在科学创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当然,思辨的非经验性是必须严加控制的。“健康”思辨的非经验性只是表现在它所援引的高层观念这一主导建构因素同科学的具体创造之间不存在逻辑的必然联系,而在起源和验证两头,思辨则要“臣服”于经验,要服从于事实的裁决。不过,若要全面地看问题,则还应肯定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具有非经验性的“非健康”的思辨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例如,黑格尔的思辨方法为其哲学体系提供了基本的建构方法,黑格尔关于光作为物质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见解以及他对多孔性理论——质素说的批判等等,均说明此类思辨亦有其积极意义。由思辨的最后一个特征,我们可以知道思辨何以能克服经验和逻辑的局限,从而发挥其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思辨能够援引高层观念,而高层观念能够将常规思维(用于科学创造)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程序颠倒过来,而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程序,这就有利于从观念上把握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超越常规思维所不可逾越的从事实到理论和从旧理论到新理论之间的鸿沟。
在以往一些论著中,创造性思维被归结为形象思维,归结为想象,这是不恰当的。创造想象和思辨一样,都是科学创造基本的思维形式,但二者比较起来,思辨具有不少优越之处。特别是在科学理论创造的思维活动中,思辨优于想象,而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思维形式。这是因为:
第一,思辨优于想象,能有效地援引科学理论创造所需要的高层观念和方法论准则。思辨是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它的本性决定了它以抽象原则为出发点,因此,思辨的第一个优点显而易见并为创造想象所不可比拟。
第二,思辨能最有效地运用逻辑的手段。新的理论建构,特别是导致理论变革的理论创造,其关键程序是对现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察;通过理论考察而发现旧理论内在的根本缺陷,继而认清形成这种缺陷的症结和克服它的根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逻辑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纯粹逻辑也无济于事,逻辑只有纳入思辨思维的框架,才能在理论考察中非经验地选择前提,灵活跳跃地改变思路,敏捷直觉地评价结论,从而发挥理论建构的重要作用。而想象作为一种形象思维,它的逻辑性是微弱的,不明确的。
第三,思辨是理性直觉的直接前提。将创造性思维归结为形象思维,必然导致直觉只能是感性的结论。但理性直觉无疑是存在的〔31〕。那么导致理性直觉发生的直接思维形式是什么呢?——就是思辨。因为理性直觉的特点就是超越现有经验基础,克服逻辑思维的局限,直接迅速地作出关于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理论猜测。对理论模式的猜测,想象的作用是微弱无力的。唯有思辨的积极作用能给予理性直觉的产生提供直接前提。肯定这一点,是把握思辨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思辨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关键之一。
在本文结束之时,笔者给出思辨的定义——
思辨是具有浓厚的非经验、超逻辑特征的抽象思维的特殊形式。思辨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理论建构中,思辨思维用于理论构造,既不是从现有理论逻辑地导出新的理论原理,也不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理论原理,而是援引哲学、科学美学、科学等领域的高层观念作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从而作出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猜测,并力求逻辑地构造知识体系。思辨是创造性思维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是理性直觉的直接前提。
注释:
〔1〕〔22〕〔23〕〔25〕〔26〕〔30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09、278、278、439、76、585页。
〔2〕[美]G·霍尔顿:《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83页。
〔3〕〔8〕〔9〕杨寿堪:《思辨的哲学与哲学的思辨》, 《哲学研究》1987年第8期。
〔4〕[美]《哲学和心理学辞典》,1960年英文版, “思辨”条目。
〔5〕〔6〕〔7〕[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 1977年版,第48、39、54页。
〔10〕[苏]《哲学百科辞典》,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俄文版,第645页,“思辨”条目。
〔11〕黄鸣主编《常用哲学名词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思辨”条目。
〔12〕[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 三联书店, 1973年版,“思辨”条目。
〔13〕〔14〕转引自[苏] A·M ·奥古尔佐夫:《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年第3期。
〔15〕恩格斯:《反杜林论》, 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1页。
〔16〕〔1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自然辩证法文选》,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18〕〔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76页,第四卷,第242页。
〔19〕陈昌曙:《自然科学发展与认识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20〕[苏]N·B·布劳别尔格等:《简明哲学辞典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思辨”条目。
〔24〕[奥]艾哈德·厄泽尔:《开普勒传》,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7〕杨耀坤:《试析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模式》,《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10期。
〔28〕杨耀坤:《论科学创造的思维程序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11期。
〔29〕杨耀坤:《科学创造性思维:内涵、形式、机理》,《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1〕杨耀坤:《论科学直觉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湖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