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冬青树的崇高美_文天祥论文

论冬青树的崇高美_文天祥论文

论《冬青树》的崇高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青树论文,崇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冬青树》是清朝中叶著名戏曲家蒋士铨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不怕酷寒、霜打更青、不怕砍头、砍头更旺的冬青树来象征文天祥、谢枋得的无所畏惧、宁死不屈的忠贞爱国精神。剧作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久久不能平静;通篇灌注着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深情,颂扬了刚强不阿的高贵品德,体现出一种叫人击赏不止的崇高美。

崇高美是壮美、阳刚之美。桑塔耶那指出:“崇高是至高无上的美,是使人陶醉的美。它是一种快感:当观赏达到如此的程度,美开始失掉它的客观性,而宣布自己是心灵的一种内在热情,因为无论何时基本上是这样的。如果说,美是我们深入对象之中而发现的生活的美满,那么崇高就是完全不顾那对象而发现一种更纯洁更不可夺取的美满。”①

悲剧唤起崇高,首先是因为悲剧中不平凡的英雄人物的伟大。元朝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能使每个读者或观众为之震动。韩厥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公孙杵臼为救孤死守秘密,壮烈献身;程婴牺牲亲儿救孤……,英雄的崇高行为不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而且使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国大作家伏尔泰也惊叹不已,并将此剧改编为《中国孤儿》。清初戏曲家李玉的传奇《清忠谱》,极写周顺昌的冒死斥奸,颜佩韦等人的带头闹市、献身,展现了崇高美,收到惊魂慑魄的艺术效果。蒋士铨继承了这类壮美悲剧的传统,塑造了一批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灭顶之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忠臣义士形象。无论就英雄的数量,或是英雄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说,《冬青树》与前两剧相比都毫无愧色。

《冬青树》着力歌颂了文天祥的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文天祥是剧中最闪光的人物,是爱国者的典范。他的崇高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从君旨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天子,是“天”定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芸芸众生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的旨意是至高无上的,服从君意就叫忠,违逆君意就不是忠。文天祥生长在“天理”始盛的时代,脑子里装满了忠君思想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姑且不去判断忠君思想的好坏,而先看他的忠君行为是否于国有利。在为母亲贺寿的大喜日子里,他仍心绪不宁,忧虑国事。当圣旨一到,他得知国难当头便即刻动身,起兵勤王。他重义轻利,慷慨解囊,献出全部家财,一半奖赏在伍士兵,另一半用来招募新兵。这一行动突出表现了他听从君命的高度责任感和仗义疏财的高尚人格。

在国步艰难,民族垂危的关键时刻,文天祥火线荣升大任,官拜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这是众望所归。实际上,文天祥是在接管残局。他不是不明白这一险恶形势的,但他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欣然从命,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他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元军进驻版本皋亭山,宋朝以吴坚、家铉翁等为祈请使使元。这些使者全部被扣留,情况万分危急。文天祥身为丞相,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他担负重任,明知此去肯定无好结果,但还是听从君命使元去了。在元营,他面对强敌,气概不减,义正辞严:“唆都,我朝与北国分掌人民,谊同兄弟。岁币无虚,聘问不绝。何以虔刘我边陲,涂毒我黎庶,使我九庙震惊,三宫骇异。请问来意:还是希图争夺江山,还是在金帛子女?幸为明告。”听这口气,俨然是强国大使。元朝大元帅暗吃一惊,言辞变软:“说哪里话来!南朝礼仪虽优,君臣不振。君主此来,实欲代为整顿朝纲,挽回天步,并无取天下之心,丞相勿为过虑。”文天祥顺水推舟,言辞激越:“既然如此,唆都当退兵平江,静待区处,以成两国旧好;不然,祸结兵连,恐非尔利。我乃天朝堂堂状元宰相,只欠一死,刀锯鼎镬,岂足惧哉!”威势逼人,豪气千丈,句句在理,字字铿锵,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壮大了国家的声威。

二、鞠躬尽瘁

太皇太后修降表献国玺后,南宋王朝基本上算灭亡了。南宋江山几乎尽归元蒙。最后两位皇帝只得到海上去找落脚点。虽然国内也还有一些军事力量,但已经弱不堪击了,宋朝也就只能是苟延残喘,绝无希望了。即便在此不可救药之时,文天祥也忠心不改,爱国之心不变。他被拘北上,日夜思念故土,一心向南,终于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出元营,得归故国。在真州城,文天祥与真州守将苗再成共商国事。虽然自身难保,但还以国事为重,一口应承疏通两淮将帅,消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捐弃前嫌,协力同心,抗击元军。不幸,他自己却被怀疑是元朝派来赚城的。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一路逃亡,历尽艰险,为的是找到新君,重振河山。他好不容易见到祥兴帝,和诸将一阵寒暄之后,马上又训练部队,重振军威,随时准备与元军决战。

元军的强大,文天祥是心中有数的,义士谢翱带一队民兵相助,文天祥喜不自胜,终于在空坑摆开了战场。文天祥奋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而败。兵败后,他又领残部在五坡抗战,最后被俘。他就是这样怀着耿耿忠心,为朝廷效力,宁可死于战场,也不苟且偷安,缴械投降。他为什么这样执着地为必亡之国效尽死力呢?《抗节》里,文天祥响亮地回答:“为君亲一息尚存,尽忠孝平生不苟。”元朝丞相挖苦道:“弃德祐而立二王,可谓忠乎?”文天祥答道:“社稷为重君为轻,立二王为宗庙计也。”由此看出他的忠比岳飞的忠高出一筹,岳飞的忠是愚忠,不管昏君态度如何,只要是“圣旨”,他都绝对服从;文天祥则把国家看得比君王还重。博罗讥讽道:“你立二王,竟有何功?”文天祥坦然答道:“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心,何功之有!”很明显,他不是贪功而护新主,而是竭尽臣子忠心。博罗诡问:“既知其不可,何必为?”文天祥完美作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求尽吾心,万不可救,则天命也。”字字真诚,感人肺腑,这就是文天祥立德的本心,是他明知宋朝不可救仍尽力挽救的动力所在。

三、誓死不降

古人云:“忠臣不事二主”,“文死谏,武死战”。长期以来,统治者为臣民树立了龙逢、比干、伯夷、叔齐等许多“忠”的模范。文天祥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元被拘,敌人劝降,他想到过自杀,以示忠心;战败被俘,他面无惧色,从容镇定,说:“事既如此,不必多言,快快取我头去”,言辞干脆,充分体现了为国捐躯的壮士气概。

文天祥被俘北上后,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沉海殉国,宋朝灭亡。此时的文天祥已是无主之臣了,他也没有义务忠于谁了。博罗劝降,他坚决拒降。谁也没法劝动他,他坚定不移地爱自己的国家,因此,他被幽禁了三年,在土室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就是凭着一颗爱国心,他从不向元蒙统治者屈服过。在狱中,他作了流芳百世的《正气歌》,表明自已的浩然正气。

最后,由于文天祥宁死不屈,元蒙统治者对他下毒手了。柴市就义时,他才四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不惜生命,表现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实现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夙愿。他的死,是封建社会里所能奏响的爱国主义英雄交响曲的最强音,唤起了人们的崇高美感,使人们明了人生的价值,真正的崇高德行之美,并从感受中,陶冶和净化了自己的灵魂,顿生以英雄为榜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欲望。

谢枋得也是剧作者热情歌颂的爱国英雄。他登场虽然只有三次,却形象鲜明,光彩照人。他在江东任提刑时,曾领兵在弋阳抗击元兵,战败出逃,妻离子散。于是,他改名换姓,隐居建宁,以卖卦度日,逢人便打听朝中事,常常披麻衣东向而哭。在国破家亡之后,他矢志不事新朝。程钜夫下江南访求人才,极力举荐,留梦炎也写信劝他为官,他都严辞拒绝。后来他承旨被迫北上,到了北京,为了表示不与元朝合作,绝食七天,慷慨捐躯,铮铮铁骨,惊天地泣鬼神。

英雄人物的伟大能唤起人们肃然起敬的心情。文天祥、谢枋得是伟大的,虽然躯体被摧毁了,但伟大的人格却更加坚实了。在他们为国捐躯的刹那间,强烈的崇高美辐射而出,耀眼的光芒刺激着人们,使人们挥泪,使人们呼喊,使人们震惊。人们的感情随之升华到最高点,眼界顿时大开,饱睹人世间最惊心动魄的壮举,思想升腾到一人崇高的世界,一个新的水平。

《冬青树》表现崇高美,获得如此强烈的效果,是有一定的艺术手腕的。

一、靠真实表现崇高美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也是产生美的前提。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明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真实”。②作品愈真实,就愈能动人,也就愈富有美感。反之,作品失真,也就失去了美。

蒋士铨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审慎写作。《冬青树》所采用的本事都是以正史、野史为依据的。有关文天祥等人的生平事迹主要取自《宋史》、《续资治通鉴》、《文山先生全集》、《坚瓠集》等书中。蒋士铨据事直书,并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注到艺术形象之中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求得艺术真实,使《冬青树》获得了艺术的生命。

二、靠形象表现崇高美

人物形象塑造是《冬青树》获得崇高美的关键。蒋士铨尊重史实,按照人物本来的样子去塑造,但决不等于说作者只是作简单的自然主义临摩。他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根据现实的需要,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加入到作品的形象中去,使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更富有血肉,更有人情味,更真实可信。

蒋士铨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多种要素,力图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公忠者赋予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绝对化作法。对正面人物不隐恶,不溢美;对反面人物不丑化,不掩善,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可信度。他笔下的大英雄文天祥,也象一般壮士一样气短,与元军谈判被拘便欲自刎;也象悲观厌世者一样因绝望而寻短见;在想逃跑而又苦于找不到船的时候即拔刀欲自尽;更象南宋一般军事指挥官一样乏才,打败仗。但这些并不会淹没文天祥伟大的人格,反而使人们更感受到伟大的实在性,感到文天祥不是神,而是人。他能为国牺牲,是因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胜过自己的生命。看到他的死,人们会感奋而起,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如果把他写得十全十美,那就不象一个宋朝的大臣,不象文天祥了,蟓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不是历史上的英雄。相形之下,宰相陈宜中临阵脱逃,实在可恶至极,作者极尽讥讽之能事,然而,对于他能在德皇帝投降之后另立新主,延续社稷,作者又予以肯定,不抹煞其功。

蒋士铨刻划人物不重皮毛的勾画,而重人物精神的反映。他刻划人物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人物推进矛盾冲突的最顶峰,于危难处见人格。人们看悲剧,最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命运是悲剧的根源。没有与命运、与邪恶的抗争,也就没有激烈的冲突和震荡,因而也就没有崇高美。崇高的真正含义在于:通过灾难去表现人的勇敢和智慧,表现人的抗争与搏击,表现人在邪恶势力面前显示出来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冬青树》所写的爱国义士节妇的故事情节都非常简单,然而形象却很突出。杨琏真伽大举发陵,威势吓人,而唐钰愤激而起,疏财聚众,冒死盗骨;王妃宫女被虏北上,为免遭蹂躏,朱夫人等四人守贞自缢。全太后、王清惠不为被悬挂在屋檐的四人首级所吓倒,毅然削发为尼。执行“便宜行事”的两位将校私放文天祥,只是“我等看丞相是个忠臣,焉敢杀害”。谢翱带兵卫国,只为“激于义愤,喋血请缨”。张千载自愿三年照顾狱中的文天祥,是因为“在下钦仰丞相忠贞”。就是主人公文天祥,作者也不是将其一生事迹囊括无遗,而是选取危急关头的几件重要的事来写。国运危急而起兵勤王;使臣被拘而受命使元;使元被拘而逃难;才见新主又马上练兵;明知寡不敌众也领兵抗元;兵败被俘而不投降;最后坚守民族气节,慷慨就义。每到关键的地方都更能显示英雄的精神世界,只有患难中的真情才能很快引起观众或读者的心理共鸣,才能产生崇高美。

三、靠语言表现崇高美

人物的思想主要靠语言来表现。有崇高思想的人才能有崇高的语言。蒋士铨笔下的爱国英雄都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这是剧作语言具有崇高美的至关重要的内核。英雄的语言犹如豪壮的诗一般慷慨激昂,又象日出一样霞光万道,穿云破雾。在《留营》里,文天祥唱道:“我孤忠自矢节如山,到此徒悲叹,愧不能桃花马上斩楼兰,操白刃,枉登坛,今日里落樊笼困羁闲,一任你用刑诛,把我身靡烂也,谁承望苟活生还?我好恨也!恨不得饮黄龙,持天帚扫呼韩”。这段唱词唱出了英雄对南宋朝廷的耿耿忠心,对敌人的切齿之恨,痛惜自己的势孤力单,不能有所作为,一心以身报国,思想之光与日月同耀。

崇高的语言往往显得豪放。《柴市》里,文天祥唱道:“三载淹留事才了,展愁眉仰天而笑。眼睁睁天柱折,地维摇,旧江山瓦解冰销。问安身哪家好?急煎煎盼到今朝,刚到转轮边头一掉”。这的确是豪气冲霄汉,无尺可丈量!不是英雄,怎得如此视死如归?

总而言之,蒋士铨把自己对英雄的仰慕敬爱之情全部融注到英雄形象之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英雄刻画得血肉丰满,思想崇高,行为壮烈。《冬青树》的崇高美是由衷表现出来的,所以能激发人的昂扬斗志。

注释:

①《美感》166页

②《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十九世纪部分)557页

标签:;  ;  ;  ;  ;  ;  

论冬青树的崇高美_文天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