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充分发挥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充分发挥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杠杆论文,充分发挥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作用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012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竞争经济。竞争始终处于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鼓励竞争,保护竞争,规范竞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活力,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18世纪以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论为代表的古典竞争理论到现代竞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中,从马克思《资本论》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平均利润论的分析所体现的竞争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竞争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作用。囿于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过去一直把竞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或者片面夸大了竞争的严酷性和负效应,认为社会主义不应存在竞争,或即便有竞争,也只是“友谊第一”、“礼让”、“谦让”前提下的竞争。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竞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敢理直气壮开展竞争,总是心存疑虑,在竞争中前思后想,左顾右盼,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的确,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竞争普遍化,但竞争并非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生产中存在着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仍然会存在着竞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作为商品经济范畴,竞争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它与市场经济一样,也是中性的,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当然,竞争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它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必然受到该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竞争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首先,竞争的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它通过竞争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化,决定了其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满足个人的私欲。其次,竞争的结果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通过竞争虽然产生分配上的差别,先富后富的差别,但其结果是走向共同富裕,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而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竞争,必然产生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第三,竞争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我国当前存在着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决定了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竞争,存在非公有制彼此之间的竞争。但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非公有制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些竞争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不必担心由于竞争会使整个经济形态蜕变为资本主义。

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进程表明: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就存在着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有益的。

首先,竞争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方式。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要使有效的资源配置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竞争这一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都要以市场为中介,在供求、价格、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配置,其中,竞争是唯一的能动因素。供求的变化,价格的涨落,都要通过竞争才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供给与需求通过竞争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由于竞争反过来又影响供求的变化,由此引导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不合理到相对合理的循环中螺旋式上升,从而使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实现。

其次,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恩格斯指出:“只有经济竞争的波动从而经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观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1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表现为竞争形式,并通过竞争来实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形成商品的价值;二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转换成市场价格,从而使等价交换规则得以实现;三是统一市场形成后,由于利润率的不同而引发的不同部门商品生产者的竞争,驱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平均化体现了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第三,竞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指出:“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护自己的资本……。”〔2 〕在商品生产中,竞争不仅对于资本家有这样的压力作用,而且对于所有的市场主体也都会产生同样的压力作用。竞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1)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 迫使商品生产者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将被无情淘汰。竞争推动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2 )企业生产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竞争的现实,迫使企业必须增加积累和拓展生产领域,寻求联合或兼并致力扩大生产规模。竞争推动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3 )市场对物美质优价廉新产品的钟爱,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地运用新技术,研制新工艺,推出新产品。竞争推动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

当然,竞争也会给市场经济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譬如,竞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往往造成不顾国家宏观经济整体利益而给市场带来盲目性;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一些商品生产经营者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出现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消极现象,给市场带来无序,等等。竞争给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约束、道德规范以及政府行政干预等手段加以解决。

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

竞争是市场经济高效率的动力,但并非任何一种竞争模式都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其他模式比较,效率竞争当是我国选择的最佳模式。

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竞争模式,如完全竞争、有效竞争、垄断竞争和效率竞争,等等。这些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功效方面并非完全相同。

完全竞争是新古典学派提出的一种竞争模式,又称纯粹竞争模式。这种模式认为,竞争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是最终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竞争市场状态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完全竞争市场所产生的效果是:竞争所受的限制最少,竞争的积极作用发挥充分,消费者以可能的最低价格购买商品,生产者可以确保获取正常利润,社会总供给与总需要相等,资源可以得到最优配置。完全竞争是当前我国一些经济理论家倾向于选择的理想模式。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完全竞争所要求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3〕,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难以存在的, 即便具备,也存在着这样的弊病:一是竞争范围过于狭窄;二是分散竞争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

有效竞争是与完全竞争相对立的一种模式。但经济学家至今对何为有效竞争的定义仍界定不一。西方经济学家有的界定为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竞争,有的界定为能够带来有效市场结果或市场绩效的竞争;也有的界定为由“完全行动”和“追踪反应”两个阶段构成的一个无止境竞争过程的竞争。我国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指的是“既保持竞争活力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竞争格局”。〔4 〕有效竞争强调竞争的有效性,它虽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但由于其所指的不确定性,这一模式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易把握。因此,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模式。

垄断竞争是指市场上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垄断竞争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方面,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异性,因而不同的产品可以以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的替代性,替代引起了产品之间的竞争,加上生产企业比较容易加入或退出市场,因而又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垄断竞争运行效果既有利又有弊: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同特色的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爱好,但这一好处的获得需要消费者付出较高的价钱;从生产企业角度看,短期超额利润的存在可以激发生产者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但垄断竞争又迫使各家企业增加销售渠道,扩大广告宣传,由此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效率竞争则突出效率优先的主旨,是一种主要依靠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率来战胜对手的竞争。它首先通过一个或几个企业在技术、组织、制度、管理的创新,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并获得超额收益,然后迫使其他企业向其学习、模仿,与其竞争,使先进的技术、管理逐渐扩散,达到普遍化,如此循环反复,引导众多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率,不断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共同提高。我国近年来在国有企业中大力推行的“邯钢经验”,就较深刻地体现出效率竞争的意义。

效率竞争中各企业竞争自由,机会均等,排除了诸如“权力竞争”那样的非效率竞争限制。效率竞争中的优胜者对刺激其他竞争者在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起着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竞争优胜者虽然获得某些市场优势,但总是暂时的,因为这种优势总是会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的赶上而消失。

效率竞争虽然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但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与之很不适应的状况。一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产生的行政垄断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一些企业靠政府的权力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而不是依靠市场的效率竞争,致使企业依靠创新、提高效率去成为竞争优胜者的动因消失;二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生产集中度低而引起的过度分散竞争,使竞争缺乏效率,创新方式少,不少企业仍然把降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主要手段,而忽视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因此,要实行效率竞争还需要为之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和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发挥竞争有效作用的必要前提,平等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缺乏竞争秩序的市场是没有效能的。破坏了平等竞争的秩序,也就破坏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持市场竞争的法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道德规范,使竞争者不能把一切竞争看成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还要顾及到他人、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利益。通过规范竞争,着力营造一种有序竞争环境,即既要讲效益,讲利润,又不能搞拜金主义;既要敢于与竞争对手争高低,但又不能用卑劣的手段打击,陷害竞争对手;既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但又不能逾越国家的法令、法规。只有这样,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竞争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激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强大活力,才能推动竞争机制有效地运转,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活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本质特征,以公司制组织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的新型企业制度,它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使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是一种企业制度创新,但也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依然面临怎样解决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的四个方面的深层矛盾问题:一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自主经营的矛盾;二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矛盾;三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自我约束的矛盾;四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权责明确的矛盾。解决这四大矛盾,仍需进一步努力探索。否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活力也就难以最终完满实现。

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破产、兼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让国有企业甩开包袱,轻装上阵,重新扬起风帆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当前,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已无法救活的企业,必须果断实行破产;对一些虽然负债率高,亏损严重,但没有完全失去生命力的企业,可以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使其有效部分恢复市场竞争力。同时,实施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以进一步为国有企业“松绑”,增强其竞争活力。

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对强化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表明,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是企业扩大经济规模,角逐世界市场的一把利剑。所谓大企业集团,就是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合为纽带,通过资本运营,建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联合体的战略性举措和系统化工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大企业集团在生产规模、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大企业集团是规模经济的象征。进入90年代,大企业集团生产总值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40%,并控制了50%的世界贸易,80%的工艺研制,90%的高科技和75%的国际技术转让。当代世界市场的竞争,往往是以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来体现的。近年来,进入我国市场的大量外国资本和产品,大都出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外大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已成为世界市场的竞争主体。与国外大企业集团相比,我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大庆石油管理局年销售额约为358亿人民币,折合不到43亿美元,而全球500家最大企业最后一名年销售额为78 亿美元,差距相当巨大。可以说,我国现有企业的规模尚不具备与跨国大企业集团抗衡的实力,企业小型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组建大企业集团已成为发展我国经济,增强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激发国有企业竞争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将迫使企业学习、借鉴和吸纳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有利于企业通过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效率竞争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参与竞争中引进、吸纳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必然带动和引导其他企业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的革新,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应实行名牌产品战略,走高、新、精、尖的科技发展路子,努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条件成熟的企业,还可以向国外发行公司债券、股票,对外进行投资,实行海外参股,开办跨国公司、海外独资和合资企业等,这更有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营造一个发育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使国有企业能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这也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在完善健全的平等条件下,才会使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5〕当前, 发育尚未完善健全的市场往往导致国有企业处于不利的境遇。譬如,竞争法规不健全,出现了国有企业优质产品竟然竞争不过假冒伪劣产品的怪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使国有企业相当部分产品的市场价格并未完全放开,还执行国家计划价格,导致本应获利的产品只能保本微利,甚至亏本,而非国有制企业的市场价格完全放开,基本由市场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使得国有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主要还是由政府计划分配,特别是劳动力这一要素在国有企业中进出不能自主,难以优化配置,而非国有制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却基本上是由市场分配的。这些不利于国有企业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因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收稿日期:1997—10—02

注释:

〔1〕《马克思全集》第21卷,第215页。

〔2〕〔5〕《资本论》第1卷,第649—650页、394页。

〔3〕参看胡希宁编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88—89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版;王珏主编的《市场经济概论》第16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4〕引自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9页, 中国发展出版,1993年版。WW农必胜

标签:;  ;  ;  ;  ;  ;  ;  ;  ;  ;  

充分发挥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