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隐喻中的空间参照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时间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自从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假设以来,概念隐喻一直是众多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时间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必须借助隐喻进行表征。也就是说,时间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概念来理解和表征。研究表明,空间是时间隐喻表征的重要维度之一,在跨文化中具有广泛一致性(Alverson,1994; 周榕,黄希庭,2000)。
“自我移动”(ego-moving)和“时间移动”(time-moving)是最早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的两种空间-时间隐喻系统(Clark,1973; Lakoff & Johnson,1980; Gentner,2001)。“自我移动”是指“自我”沿着固定的时间轴移动,从现在走向未来。例如,我们马上要到圣诞节了。“时间移动”是指将时间看作一条河流或传送带,经过静止的“自我”,从未来流向过去。例如,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由于所选的运动实体不同,会对时间产生不同的表征。两者似乎是建立“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之上,其心理现实性得到了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研究者更多的在不同情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多方位、多视角地研究这两种隐喻系统,不断对原有研究进行着丰富和发展。这已成为了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近,有研究者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其他空间参照框架为映射源的时间隐喻系统,并对原有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其中以“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以及借鉴空间三大参照系基础上提出的时间参照系理论(Núez,Motz,& Teuscher,2006; Bender,Bennardo,& Beller,2005)最具代表性。新的空间-时间隐喻理论的提出,能够解释许多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表达,并得到了一些语料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为时间隐喻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目前各个理论之间尚未达成一致,新的空间-时间隐喻系统的心理现实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证支持,但这无疑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我们首先对“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些新的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以利于今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1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
1.1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的心理现实性
在空间-时间隐喻研究中,“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系统一直是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早期研究大多在时间源内探讨两种隐喻系统的心理现实性(Gentner & Imai,1992; McGlone & Harding,1998),很少对两种隐喻系统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
Boroditsky(2000)最早用启动实验范式为空间中相关结构向时间源的系统映射提供了证据。首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自我移动/物体移动的空间启动图式,然后要求对“原定于下周三的会议向前移了两天,会议改在哪天进行?”这样的歧义时间问题作答(下同)。结果发现,有73.1%的被试选择了与空间启动图式一致的方式回答时间问题。也就是说,“自我移动”空间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在思考歧义时间问题时,更倾向采用“自我移动”视角,认为他们走向了时间,从而回答周五。“物体移动”空间启动条件下的被试正好相反,更倾向采用“时间移动”视角,认为会议改在周一举行。无启动组被试的回答在周一和周五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更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空间启动影响对时间问题的思考,但“自我移动”或“时间移动”的时间启动并不影响对歧义空间问题的回答。该研究结果有力支持了在时间源中存在两种不同空间-时间隐喻系统这一假说,同时为“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向时间源的系统映射提供了实验支持。另一方面,现场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不同空间运动经验会影响对时间问题的思考,经历较多“自我移动”空间运动的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采用“自我移动”视角理解时间问题,认为会议将在周五进行(Boroditsky & Ramscar,2002)。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实验室还是真实情境中的研究都表明,在时间源中存在着和空间中“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参照相对应的两种隐喻系统。最近,该方面的研究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们对两种隐喻系统的灵活选择和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异。
1.2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的灵活性
两种空间-时间隐喻系统的心理现实性已被研究所证实,但很明显,在一种情境或任务中,人们会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且在不同情境或任务中,对两者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灵活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人们对时间隐喻系统的选择呢?“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向时间源的系统映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线索(Boroditsky,2000)。
为检验空间运动对人们思考时间方式的影响,Boroditsky等(2002)分别在餐厅、机场、火车三个不同场景中就下周三歧义时间问题进行了现场研究。结果发现,午饭队伍中靠前、刚上或刚下飞机(经历较多向前空间运动)的人们比排在队伍后面、等人或送行的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自我移动”的视角来理解歧义时间问题,认为会议将在周五举行。这表明真实的空间运动可能影响人们对两种隐喻系统的选择。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同样经历着“自我移动”的空间运动,刚开始或即将结束火车旅行的人们更倾向于采用“自我移动”的视角,而在旅途中没有积极考虑旅行的人们对两种隐喻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真实的空间运动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两种隐喻系统的选择,但它既非影响选择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相比之下,对空间运动的思考似乎更具影响力。这可以说是对真实空间运动必然影响人们思考时间的一个修正。Alloway,Ramscar和Corley(2001)的研究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视觉真实性游戏,让他们进入一个“自我移动”的空间环境中,然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使其以“物体移动”的方式思考。结果发现,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启动的空间思考方式(“物体移动”)相一致的方式回答歧义会议问题,尽管这与他们在测试环境中经历的空间运动(“自我移动”)相矛盾。该结果支持了对空间运动经验的思考而不是空间运动经验本身更能影响人们对思考时间方式的选择。
此外,有研究者发现,像“The road runs along the coast”这样的想象运动(Fictive Motion)句同样会对人们思考时间的方式产生影响,而且含有going/coming/away/towards等的想象运动句具有和真实运动一样的方向性,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系统的选择(Matlock,Ramscar,& Boroditsky,2005)。对阅读想象运动句的被试进行的眼动研究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与阅读无想象运动句的被试相比,阅读想象运动句的被试有眼动的轨迹,且反应时变长。因此,虽然想象运动句不蕴含真正的运动,但它激活了相应的真实空间运动的心理表征,从而对被试产生了影响(Richardson & Matlock,2007)。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对空间运动的思考能够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理解。
最近,情绪也被引入了空间-时间隐喻研究当中,积极和消极情绪可能与不同类型空间-时间隐喻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结(Margolies & Elizabeth,2008)。当想象一个消极事件时,被试更倾向于采取“时间移动”视角,认为事件走向了他们。而面对积极事件,则更多的采取“自我移动”视角,认为他们走向了事件。面对一个两可性质的事件,当采用“自我移动”视角描述时,被试更多将其判断为积极的。从“时间移动”视角描述时,被试更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消极的。两种不同的时间隐喻系统可能传达着不同的情绪信息,情绪的引入为空间-时间隐喻灵活性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从空间运动角度对两种隐喻系统的灵活选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即对空间运动的思考或想象似乎能更有效的影响人们思考时间的方式。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好解释,虽然两种隐喻系统的形成最初可能是基于真实的空间运动,但随着经常性的使用,这种空间运动经验可能已经固化为一种心理表征或图式,储存在头脑当中。一旦激活,它便能更直接的对人们的时间表征产生影响。
1.3 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
虽然“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隐喻系统的形成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和运动经验,但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社会的影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两种隐喻的选择可能存在不同偏好。Gentner,Imai和Boroditsky(2002)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真实情境中,使用“时间移动”的被试比使用“自我移动”的被试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因此,说英语的人可能存在一个使用“自我移动”的偏好,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自我移动”的时间表述只涉及一个事件和一个观察者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时间移动”的阐述除了两个事件外,还有一个观察者在时间线上,涉及到三者的关系,因此“时间移动”隐喻对人们来说可能更困难。这一解释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尚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支持。
有趣的是,在以说汉语的人为被试进行的研究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说汉语的人似乎更倾向于使用“时间移动”隐喻。赖姿吟(2002)使用周三歧义时间问题在台大校园进行询问,结果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时间移动”视角来明确歧义问题,之后进行的反应时实验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启动句是“时间移动”情况下,目标句转到“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自我移动”启动情况下,“时间移动”目标句比“自我移动”目标句的反应时要短。通过信号检测理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说汉语的人主要以“时间移动”视角来表征时间语言(伍丽梅,莫雷,王瑞明,2005)。此外,对欧洲的美国人(EuroAmericans)和亚裔的美国人(Asican Americans)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欧洲的美国人对运动的感觉似乎通过他们自己的视角具体化得来,而亚裔美国人似乎通过一个朋友/物体的视角具体化获得。这两种不同感知运动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了跨文化差异性的存在(Leung & Cohen,2007)。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两种空间-时间隐喻的选择可能存在不同的偏好。然而,到目前为止,究竟是由于实验材料、情境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还是真的存在选择偏向这一点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空间-时间隐喻系统既有其普遍性,又表现出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自我”的朝向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说英语的人,无论是采取“自我移动”还是“时间移动”隐喻,“自我”或“观察者”都是朝向未来的(Lakoff & Johnson,1980)。而说汉语的人和艾马拉人在使用涉及“自我”的时间隐喻表达时,似乎有朝向过去的取向(Ahrens & Huang,2002; Núez & Sweetser,2006)。目前,类似的结论多来自于语料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是否存在不同朝向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2 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
2.1 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提出
如前所述,“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已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两者都是涉及到“自我”参照的时间隐喻,而且都将自我/观察者的位置映射在具体的“现在”。然而,时间隐喻的表达是极其丰富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系统很可能只是时间的空间隐喻的一部分。
最近,有研究者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涉及“自我”参照、以空间固有序列为映射基础的新的时间隐喻系统,并依据始源域中空间参照的不同对空间-时间隐喻系统重新进行了划分和阐释,对原有理论框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其中以Núez等(2006)提出的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最具代表性。
Núez等(2006)通过语料分析发现:第一,并不是所有用于时间的空间语言都是动态的。第二,当时间被看作是运动时,并不总是以“自我”为参照点的。例如,周三跟着周二,就没有涉及“自我”参照。第三,不一定要求具体的表示“现在”的时间作为参照点,因此,也无需区分未来或过去。如,春天紧跟着冬天,即春天在冬天之后到来。这和“婚礼临近了”这一表达中时间向着“自我”移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只有婚礼在未来的时候,这句话才有意义。
因此,研究者认为,除了“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这两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时间隐喻外,还有不涉及具体“现在”和“自我”的时间隐喻系统。这类时间隐喻是通过空间始源域中的物体本身序列或物体运动的前后关系映射而来(如,一个动物的前半部分;一辆车的前部),与“自我移动”、“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不同,它们的关系一直保持恒定,不会因“自我”位置/视角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该参照框架映射到时间源中,体现的是时间序列上“早于”和“晚于”的关系。较早的事件在较晚的事件的前面,较晚事件在较早事件后面。例如,圣诞节在新年前面,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视角,所表达的意义一直保持不变。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以参照框架是否涉及“自我”为依据将空间-时间隐喻系统分为“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两大类。“自我参照点”,顾名思义,就是涉及到了“自我”的参照。“自我”在其中不仅是指具体的“现在”,而且也作为一个参照点,“未来”和“过去”必然和“自我”有关,因此“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系统都是它的子类。而在“时间参照点”中,只有固定的时间序列本身,没有“自我”的参照或具体的“现在”。与“自我参照点”相比,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该参照框架不依赖于“自我”的视角或位置,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因而,时间参照点隐喻的提出能解释很多像“圣诞节跟着感恩节”这样的语言表达。
“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也得到了其他研究和语料分析结果的支持。Moore(2006)从“特殊视角”和“中性视角”的角度,对空间-时间隐喻系统也做出了类似的划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隐喻(Ego-based Metaphors)和“序列位置”(Sequence is Position)时间隐喻,这与Núez的理论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Moore认为“序列位置”(Sequence is Position)时间隐喻是从传统上的“时间移动”隐喻中分化出来的,并就“序列位置”隐喻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移动”隐喻进行了区分。对英语、沃洛夫语、日语和汉语语料进行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以“固有序列”为参照的时间隐喻表达的存在(Moore,2006; Moore,2007;宋方,2007)。
总之,虽然各个研究者所选的术语和阐释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参照点/序列位置时间隐喻表达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2.2 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的实验证据
由于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将“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系统归为自我参照点中的两个子类,因此“自我参照点”心理现实性方面的实验研究我们在此不再赘述,而重点对“时间参照点”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了评析。Núez等(2006)用视觉启动实验为时间参照点隐喻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证据。研究者用水平移动过屏幕的一系列立方体作为启动图式,然后询问上/下周三歧义会议问题。因为这一视觉刺激没有面向观察者的任何参照或运动朝向,因此,启动是不涉及“自我”的。运动的立方体只是为了使被试在与“自我”位置无关的序列中给物体一个前后的定位。结果发现,在观察了没有“自我”参照的水平运动后,有63.6%的被试选择周一作为会议日期,且对过去/未来会议问题的回答具有一致性。为了排除实验材料本身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简化了刺激条件(正方形)、增加了不同时间单位的问题(小时),仍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这表明人们在考虑特定时间事件时,存在着一个通过空间中物体固有序列映射而来的、不需要“自我”的时间序列参照——“时间参照点”隐喻/序列位置隐喻。这一隐喻将序列上在其他事件前面的映射到“较早”事件,而后面的到“较晚”事件。时间参照点隐喻不(或不必须)涉及“自我”,也没有具体特指的“现在”。
其实类似于“时间参照点”隐喻的表达一直存在,但之前研究者大多将其与涉及到“自我”参照的“时间移动”隐喻混合在一起,并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虽然目前对时间参照点隐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研究者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空间-时间隐喻系统重新进行了划分,摆脱了单纯从空间中相对运动角度考察空间-时间隐喻的框架,开始关注空间中物体固有序列向时间概念的系统映射,可以说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发展或完善。
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存在问题如下:首先,由于相关理论的提出多以语料分析为基础,因此,在阐释过程中不免有模糊或混乱的迹象。例如,研究者虽然对以空间固有系列为基础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明确阐释,但真正的“时间移动”隐喻现在究竟应包括那些相应的时间表达,目前仍很模糊。其次,Núez等(2006)进行的实验研究的结果虽然支持了这种新的空间-时间隐喻系统的存在,但研究中所采用的启动图式与前人研究中“时间移动”的启动材料基本一致(Boroditsky,2000),这种只对启动材料稍作变动情况下得到的结论是否有说服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该方面的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新的空间-时间隐喻系统是否存在,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否有其心理现实性值得进一步的探究。
3 以三大参照系为基础的其他理论
根据概念隐喻假设,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系统性映射。抽象概念常常从具体的经验源中引入相关结构来实现理解和建构(Lakoff & Johnson,1980; Boroditsky,2000)。因此,在“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得到关注的同时,有研究者从最新的空间参照系理论(绝对、内在、相对参照系)出发,提出空间中的三大参照系很可能系统的映射向时间,在时间源中都有所体现。一些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时间的空间隐喻系统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新理论,并进行了一些验证性研究,这已成为了空间-时间隐喻研究方面一个新的热点。
3.1 绝对、内在、相对参照系
在借鉴Levinson空间三大参照系的基础上,Bender等(2005)提出,在时间源中可能也存在相应的参照框架——绝对参照系、相对参照系、内在参照系,并就空间三大参照系向时间概念映射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空间绝对参照系使用固定参照点,这一参照点不受物体本身的特征和观察者位置的影响,这在时间源中体现为时间本身的序列,如日历。内在参照系以物体本身为中心,如动物本身的前部、沙发的前部等,讲话者的位置和视角不影响定位。和空间中的物体和物体序列一样,时间源的事件也有其内在的开端和结尾,因此内在参照系映射到时间中也是很有可能的。相对参照系是以讲话者为中心的,同样地,时间中也存在不由事件本身序列决定,而是由观察者的位置决定的时间隐喻。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认为空间相对参照系中的三个子类(基本子类、转换子类和反射子类)在时间源中可能也有相应的体现。后两类需要加入一个另外的事件作为参照点,转换类需要转化自己的位置到参照点上,反射类涉及到观察者位置的转换。
为进一步支持其理论假设,研究者对英国、德国、汤加三国语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中的这三大参照系在时间源内都有所体现。只是人们似乎对三种时间参照系有着不同的偏好,说英语的人和说德语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内在参照系,而汤加人对时间参照系的选择更灵活一些,在简单情境中,更多的使用内在参照,当需要一个另外的参照点时,更多的选择相对参照系。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空间参照系有着不同的使用偏好所致。对说Kuuk Thaayorre的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他们主要依靠绝对参照系来谈论空间,同时从东往西排列时间(Boroditsky & Gaby,2006)。
Bennardo等是较早将空间三分参照系统引入到时间源中的研究者,但由于没做任何变动就完全照搬至时间源中,因此不免有牵强晦涩之处。另外,仅从语言层面论证空间参照系向时间的系统映射,语料分析色彩较浓,对其心理现实性的支持力度不够。但毫无疑问的是,该理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探究的思路和方向。
3.2 外在、内在、指示参照系
同样以空间三大参照系为映射基础,Kranjec(2007)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域中的外在(extrinsic)、内在(intrinsic)、指示(deictic)三大参照系,但其理论与Bennardo等的理论有着显著不同。首先,研究者认为,使用“相对”这个术语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因为在空间中使用“相对”,是为了消除三维空间中产生的歧义,而这跟一维时间完全无关。而与“绝对”相比,“外在”对于强调以“背景”为基础的参照体系似乎更贴切。其次,虽然Bennardo等人(2005)曾提出将空间三大参照系扩展到时间,但并没有对“过去/未来”、“较早的/较晚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分。前者随着经验的改变持续变动,而后者表征的是稳定的序列。Kranjec(2007)以此为出发点对空间-时间隐喻系统进行了划分,将“自我”为中心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归为“指示参照系”。像“周三跟着周四,周一在周二前面”这样以内部特征为参照的序列关系的表达,属于“内在参照系”。在“外在参照系”中,时间本身是一个背景,或被理解为向前移动的某个事物,并与置于其中的特定时间相互独立。例如,穿过时间,X变量的效应是最小的;时间流动永不停息。在这里,既不需要指示参照点,也不需要借助内在特征。时间就是运动,向前运动就是向较晚方向运动。这是“外在参照系”与指示、内在参照区分的关键点。
除了内在参照系,Kranjec(2007)的理论与Bennardo等人(2005)对相对、绝对时间参照系的界定完全不同。由于并没有完全套用三大空间参照系的框架来阐释时间参照系,其理论似乎能更好的解释语言中的时间表达,但其中所谓的“外在参照系”是否存在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3 A系列时间和B系列时间
虽然多数研究者在时间源中直接沿用空间三大参照框架,但Zinken(in press)却在整合空间参照系理论和A、B系列时间的基础上,提出将时间参照框架分为“A系列”(A-series)时间和“B系列”(B-series)时间。由于该理论也较多的借鉴了空间三大参照系的内容,因此将其放在这一部分进行阐述。“A系列”时间是我们主观经验的时间,对时间的理解依赖于我们的主观经验,是以经验者为中心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部属于“A系列”时间。“B系列”时间依赖于事件客观存在的框架,不依赖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这一点与Núez等的理论基本一致。但更进一步,研究者认为Nú
ez等(2006)的分类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从主观的过去/未来的参照分离出“前/后”的关系,那么“周三后面是周四”这样的阐述和“后天”就不应该属于同一类,因为“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涉及了讲话者的未来,因此,这一分类并不准确。所以,研究者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分类,即与“A系列”时间和“B系列”时间相对应的两类空间-时间隐喻系统。与前人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A系列时间中可能有相对参照也有内在参照,如“在我面前有一个有趣的下午”就属于内在参照。B系列时间也并不总是绝对时间参照,还有内在参照,如“一天接一天”。
在某种程度上,Zinken(in press)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空间三大参照理论和A、B系列时间的一个整合和发展,虽然有其积极的方面,但研究者以语料分析为主要手段,想要尽可能关注到各种不同的时间表达,不免过多关注语言层面的差异。这样一来,在阐述理论时就显得有些矛盾和杂乱。到目前为止,这一分类是否有相应的内在心理机制还不清楚。
3.4 三大时间参照系存在的证据
虽然目前与空间三大参照系相关的理论较多,但相应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通过启动不同空间图式,回答歧义时间问题,陈燕(2007)发现说汉语的人存在着与空间三大参照系相对应的时间参照体系,为时间源中绝对、相对、内在三大参照系的存在提供了实验支持。
Kranjec(2007)则通过启动实验为自己提出的“外在参照系”、“指示参照系”、“内在参照系”存在的心理现实性提供了支持,并对三者进行了区分。首先,在屏幕上反复呈现一个蓝色正方形水平移过一个贯穿屏幕的矩形直方图,直到被试厌烦。然后询问几个启动问题,如正方形是什么颜色?正方形先到达地板的哪一边?最后呈现周三歧义会议问题。因为实验中没有“自我”的参照,如果被试确实采用了外在参照系,那么会议就应当改在一个较晚的时间——周五举行。结果发现,有75%的被试选择周五,只有25%选择周一,差异显著。随后以一张画有高山和河流的图画作为启动材料,研究者又对“指示参照”和“外在参照”进行了验证。如果采用的是“指示参照系”,那么被试将会采用“时间移动”隐喻,更多的选择周一。如果启动的是“外在参照系”,会有更多的被试选择周五。结果有71%的被试选择了周五,这一结果与“外在参照系”的预测一致。最后,研究者用和Núez等(2006)类似的实验材料,对“内在参照系”和“外在参照系”进行了区分。
相关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空间三大参照系向时间的系统映射可能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各个理论之间既有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冲突,究竟哪种理论构架更切合空间参照系向时间源映射的内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总之,三分空间参照系向时间源系统映射的研究代表了空间-时间隐喻研究的一个新的取向,虽然目前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剖析或语言分析层面,但却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4 小结
空间是时间隐喻表征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时间概念的表征和建构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从不同空间参照框架出发,对空间-时间隐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有一些问题。
一方面,早期提出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对两者灵活性和跨文化差异性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但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无启动条件下,各研究者得到的对下周三歧义会议问题的回答有显著差异(Bender,Bennardo,& Beller,2005; Ballinger,et al.,2007)。因此,研究者所使用的时间歧义句是否真正歧义还有待商榷,这直接关系到对很多研究结果的解释。另一方面,新提出的理论不再仅局限于两种空间相对运动向时间源的映射,对其他空间参照框架进行了探讨和验证,对原有理论和研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例如,多数新理论都对“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进行了保留,将其归为了新的理论体系的一个子类或部分,并且在是否存在不涉及“自我”参照的空间-时间隐喻系统这一点上基本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所采取的视角或选择的理论基础不同,各个理论在分类和具体的阐释上仍存在很大分歧。首先,从大的方向看,无论是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还是“自我”为中心的时间隐喻和“序列位置”时间隐喻理论都是将空间-时间隐喻归为了两大类。而从空间三大参照系出发提出的新理论似乎更强调绝对、内在、相对参照系在时间源的体现。其次,具体到各个理论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同样提出将空间-时间隐喻分为两类,Núez等(2006)从是否涉及“自我”参照出发,将空间-时间隐喻分为“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两类,并将早期提出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直接归为“自我参照点”的子类,但Moore(2006)却认为“序列位置”时间隐喻是从“时间移动”隐喻内分离出来的。从三分空间参照理论出发的各个理论之间也存在不一致。Bennardo等人(2005)在时间源内直接沿用了空间三大体系;Kranjec(2007)虽然也从绝对、内在、相对空间参照系出发,但却对其在时间源中的体现进行了重新阐释。Zinken(in press)虽然在对分类阐释过程中沿用了绝对、相对和内在参照系,但却没有沿用三分法。因此,空间三大参照系究竟是完全无变动的映射还是有选择的映射目前尚有争议。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各种不同空间隐喻参照框架向时间源系统映射的心理现实性。虽然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体系在提出,但研究多数停留在语言层面,缺乏强有力的实证支持。要有效解决目前研究中出现的争论和矛盾,验证各个新理论的理论观点,发展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第二,已有研究者通过脑损伤病人、ERP技术来探究时间隐喻(Kemmerer,2005; Teuscher,McQuire,Collins,& Coulson,2008),进一步应用EEG、ERP、fMRI等技术手段,结合大脑生理指标,对时间隐喻进行探讨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第三,在水平表征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对不同语言背景下人们是否存在垂直/水平使用偏好的研究也得到了诸多的关注(Boroditsky,2001,2008; Chen,2007; January & Kako,2007;吴念阳,徐凝婷,张琰,2007)。虽然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结果,但垂直表征方式的存在已毋庸置疑,对垂直表征的进一步探讨可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在语言表达中没有体现的“左右”表征在时间源中也有所体现(Torralbo,Santiago,& Lupiáez,2006; Santiago,2007),这在之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望成为今后空间-时间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
收稿日期:200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