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42-01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缺少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很短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展开讨论,教师就归纳总结了。
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任何帮助。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我提几点建议。
一、多一点主动提出问题,少一点被动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如:在《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圆锥的基础上问:“观察了圆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呢?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圆锥有几个部分?怎样求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三角形吗?圆锥与圆柱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有什么用途?等等。虽然有些问题与本节课的研究无关,但是学生的大胆发问充分体现了“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梳理问题,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营造出活跃、自由的探究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我要问”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如:学习《圆的认识》时,上课一开始,课件中出现大、中、小三只侯子骑自行车比赛,大猴子的车轮是正方形的,中猴子骑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猴子骑的车轮是圆形的,比赛过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比赛的结果就引起学生的思考,于是就引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安装在圆心上?------这样的学习使学习变成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有趣的过程,只有以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从而对学习结果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也是课改的意愿所在。
二、多一点自主探究,少一点主观控制。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行为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体会到小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出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嘴巴表达、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发展了数学探究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多一点研讨交流,少一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教师要注重营造自主交流,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获得成功的欣喜,并形成积极、自由活跃的良好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道题为:“把4/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米?”生列式为4/5÷2师:“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生:“以前的除法算式里没有分数,以前学的除法是整数除法、小数除法而这道算式是分数除法。”师:“我们学过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如下解法:4/5÷2=4/5×0.5=0.4 (米),4/5÷2=0.8÷2=0.4(米),4 /5÷2=4/5×1/2=0.4(米 )。 学生在交流中自由地思考、表达、聆听,民主、平等的对话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小结:4 /5÷2=4/5×1/2 =0.4(米 )这种方法最好。今后就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分数除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所获,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升。
再如:教学《圆柱体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让学生每个人从自己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一个圆柱体,然后分组活动:“观察这些圆柱体,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的,圆柱体上下是一样粗的------老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情境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圆柱上的这两个圆是不是一样大呢?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这种观点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他们热烈讨论,群策群力,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小组把圆柱一头画在纸上,再把另一头掉过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纸条量圆柱两头的外围,看是否一样粗;有的小组量圆的直径是否一样大------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论文作者:吕密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学生论文; 除法论文; 圆锥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小组论文; 长方体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