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粮食银行论文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粮食银行论文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基本思路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粮食,现在也遇到了市场问题: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国家收购价高,市场销售价低,各地连续数年出现粮食严重滞销、仓库爆满的局面。近些年,随着粮食收购和库存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用于粮食的政策性补贴也大量增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粮食部门管理粗放,导致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和不合理占用大量上升。全国粮食收购款在过去6 年中共产生了2140亿元的“大窟窿”,根据国家审计署牵头的中央八部门联合审计的初步结果表明,其中800多亿元被挤占挪用, 余者为亏损挂帐。这一切说明,粮食流通体制已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为成功地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工程,务必切实把握其基本思路:这就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事权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挂帐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一)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

政企不分是造成国有粮食企业吃财政和银行大锅饭的重要原因。只有政企分开,才能为国有粮食企业转换机制创造环境条件。因此,进一步深化粮改,选择的正确切入点应该是: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和粮食企业经营职责明确界定分开。前者是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政府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在人、财、物等方面与粮食企业完全脱钩,只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不参与粮食经营,不直接干预粮食企业经营活动。所有国有粮食企业(包括乡镇粮库)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面向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实行独立核算,真正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转换经营机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做好粮食收购,掌握充足粮源,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在保障市场供求和稳定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国有粮企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业务活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政企职责界定分开,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就为开创适合国情的粮食流通新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责权。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粮食事权是彻底转变粮食“大锅饭”模式的突破性改革措施和必要步骤: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局性粮食工作,诸如抓好全国粮食供求和市场流通的宏观调控;制定生产发展规划,支持各地区,特别是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确定全国粮食总量平衡和进出口计划;确立全国粮食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稳定全国粮食价格总水平;负责中央储备粮食管理,并承担相关费用、利息补贴和储备库建设资金;保证及时、足额提供粮食风险基金中应由中央补助的部分等。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实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全面负责本地粮食生产和流通;抓好商品粮基地、粮食市场和地方储备粮库的建设;及时、足额配备粮食风险基金中应由地方承担的部分;建立粮食产区和销区的长期稳定关系,保证产区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供应有充足的粮源。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粮食事权之后,中央政府即可摆脱具体的、本应由地方处理的事务,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地方也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做到粮政统一、分工负责、协调合作,为建立粮食流通新体制构筑起基本框架。

(三)完善储备体系,实行储备和经营分开。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粮食储备和粮食经营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是国家政策行为,建立和健全粮食储备,为的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后者是企业行为,按市场规则经营,为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对粮食这种战略物资进行储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粮食储备中,又分为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在深化粮改中二者也需要分开,以加快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储备粮粮权属国务院,由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统一管理。国家根据宏观调控需要、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供求来确定储备粮的规模和品种,或适时收购和抛售。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储备体系,即建立起国家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分开、布局合理、储存安全、调用畅通、灵活高效、节约费用的储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必须加强储备制度改革的力度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真正做到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并逐步实现粮食储备制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使之真正发挥国家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作用。无论是产区和销区的政府都必须进行合理的粮食储备,销区应主动分担粮食储备的负担,减轻产区财政的压力。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各地区要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建立省级粮食储备。

(四)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实行顺价销售。

能否逐步消化多年积累的粮食老财务挂账,并杜绝再产生新的粮食挂帐,关系到减轻国家财政和银行的沉重负担,关系到广大国有粮企轻装上阵,成为具备竞争力的“四自”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更关系到这次粮改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彻底解决粮食新老挂帐问题是深化粮改的关键所在。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1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力,上下分担,逐步消化粮食财务挂帐。这中间,又要视各地财力状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财力较强的省市,由省、市级政府统一筹集,在规定年限内向银行还清本金和利息;对于其他地区的粮食财务挂帐,利息偿还由中央承担,本金归还由地方承担,归还期限可视各地财力状况分短、中、长三个时段,上述由中央和地方分担消化粮食财务挂帐的办法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可操作的。据计算,中央政府分担了大头,在今后10年内将要支付600多亿元利息。地方政府,特别是财力较强, 又多是粮食销区的地方应积极为国分忧解难,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其他财力较弱的地区也需作出应有的贡献。(2 )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顺价销售是指在收储环节,国有粮站、粮库等粮食收储企业必须以粮食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只有坚持顺价销售,才能不再发生新的亏损,并逐步消化过去的亏损挂帐,才能实现粮改的最终目标。“顺价销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市场的能力,搞顺价销售,也就是当粮价低时适当限制销量,而当粮价高时适当增加销量。这样既能平抑粮价,又能消除亏损。只要真正懂得粮食流通领域的市场规律,国有粮食企业搞顺价销售就是必然的决择。(3)必须改革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管理的运行体制和方式。 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收购资金,要严格按照“库贷挂钩”、“钱随粮走”的办法供应和管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售出粮食后,要及时足额将贷款本金、利息归还农业发展银行,不得挤占挪用。各地政府不得规定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向财政上交利润。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与商业性贷款分开,并且严格资金管理,严明财经纪律,才能逐步消化粮食财务挂帐,才能把粮食流通的主动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五)建立和完善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

粮食生产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既涉及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又关系粮食商品合理分配。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就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企业按市场价格经营粮食。为此,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一是大力完善现有粮食批发市场功能,加快健全区域性和全国中心粮食市场体系,特别要重点办好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面向全国开放;二是要加强和完善粮食市场信息网络,最终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信息准确、灵活高效的粮食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流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但同时又有其特殊性: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即价格的变动幅度很大,而需求的相应变动幅度却很小,所以,一旦需求略有不足,粮食价格就会大幅度下降,造成谷贱伤农;而当供给略有不足时,价格又会大幅度上涨,加重消费者负担,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对市场价格造成剧烈的影响。正因为价格机制并不完善,因此,就要由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即农产品保护价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最低保护价常年收购粮食今年已被写入我国新近出台的《粮食收购条例》。目前,更为全面的《粮食法》正在酝酿之中,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开始以法治手段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兼顾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实现粮食商品的合理分配。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为了维持保护价,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收购,从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政府以平价向市场大量抛售粮食,使市场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保护价对农民手中的余粮实行垄断收购,同时又搞顺价销售,这样,国有粮企才能成为具备竞争力的“四自”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从而积极地发挥粮食购销的主渠道作用、市场粮价形成的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的载体作用。鉴于历史经验,今后在调整粮价时,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定购价、最高销售限价、必要时的收购保护价和市场价格等构成的一系列粮食价格体系。

标签:;  ;  ;  ;  ;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_粮食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