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低碳绿色生活论文_郭文丽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低碳、环保、节能是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人类面临环境危机而寻求一条新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的新道路,它的实质既是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模式,也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的绿色建筑。因此,设计的理念也向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

【关键词】低碳;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经济适用房

前言

低碳、环保、节能是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人类面临环境危机而寻求一条新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的新道路,它的实质既是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模式,也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的绿色建筑。因此,设计的理念也向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转变。我院一直都很重视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的设计,运用先进的设计理论创造高品质的保障性小区,并在近期公租房、住宅小区等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XX新城经济适用房更是精心规划设计,充分尊重“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理念。运用了模拟分析手法,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材料选用等多方面体现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并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室内空间、室外环境、小区配套等多方面创造绿色、和谐、舒适家园,切实创建新时代低碳、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也把国家保障性居住民生工程推到新的高度。

1.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设计本着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展开设计,并尽可能利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选用本地材料。

1.1规划设计

XX新城经济适用房规划项目包含B、C两区,共6幅地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为21.11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规划设计建筑多为18层高层单元式住宅及底层配套用房等。我们在此项目设计过程中,总结了多年做过的住宅项目(包括若干绿色节能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对此项目规划和单体设计中力求创新,体现低碳、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并运用模拟光、通风等分析进行深化设计研究,使经济适用房社区成为绿色、和谐舒适的家园。

1.1.1光环境分析

自然采光的意义不仅在于照明节能,而且为室内的视觉作业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是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太阳的四季运行轨迹和不同时段的太阳高度角,确立太阳直射光线和建筑朝向的关系,确保能够在有效利用自然采光的同时减小太阳光对空调负荷的影响,确保建筑构造形式与朝向利用自然采光。规划设计中在满足规划和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错位布置单元住宅,使日照最优化。

1.1.2建筑物最佳朝向分析

本项目通过对该地区的气象参数进行分析,给出了建筑的最佳朝向。

图1中下半部分的黄色区域表示了建筑的最优化朝向,这里的最佳朝向是指考虑过冷时间得到较多的太阳辐射,过热时间太阳辐射较少,权衡折中得到的方向。

本项目中,建筑朝向与模拟得出的最佳朝向一致,可以避免建筑夏日太阳辐射较大,冬日太阳辐射不足的情况,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图1

1.1.3建筑物遮挡分析

图2中,蓝色曲线显示了全年太阳轨迹。

图2中,模拟了都冬至日早上十一点小区内所有建筑物的阴影。从图中,可以看到,前面建筑的阴影基本不会对后面建筑产生遮挡。小区内建筑的间距,有利于建筑的采光和日照

图2

1.1.4建筑日照分析

我国《建筑住宅规范》中规定,大城市冬至的底层窗台面得日照小时数不低于1小时。上图中,对建筑的日照小时数进行了分析。

图2中左上角的图例表示蓝色区域的日照小时数在冬至日低于1小时。通过模拟,可以看出,小区内所有建筑在冬至日的日照小时数都大于1小时,且整个场地中,不存在终日日影区域。利于居住者的健康,保护建筑物的寿命。

1.1.5风场分析

规划设计中根据本地区地形及小气候情况,在总图中合理布置不同高度的建筑物与树木植被,为在建筑群内夏季有阴影遮蔽效果,并疏导通风气流,冬季寒风则为后排高大建筑物所遮挡,又有足够的日照与阳光辐射采暖。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使太阳辐射热能转化,降低环境温度。广植树木花草,减少周围硬质地面;这样,就能缓解曝晒及骤雨造成建筑物表面的温差变化,使绝大部分辐射热不致进入围护结构向室内传递,从而改善了生态和室内环境。

1.1.6景观设计

居住环境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其目的在于处理好人、建筑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居住物质和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居住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居住环境“园林化”为居民放松、休憩、活动和交往提供了有益的空间,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要素。

景观设计中我们充分思考了该城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挖掘“江南水乡”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生活的情趣,创造出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空间,并以“水”和“绿”为主要造景元素,通过对植物的配置,建筑组合空间打造以及地块周边自然水系的营造形成风格独特的社区景观,努力达到户户有水景,窗窗有风景的目的。这样既创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又体现了水乡滨水而居的生活模式,呼应了环境的水文化特征。

1.2建筑设计

1.2.1户型设计

住宅单元平面设计克服了项目中地块过于分散,户型比例要求度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外部景观和内部环境,从居住者的实际使用要求出发,采用经济紧凑的核心筒布置,将交通部分放置在中部,加强南北空气对流,给户型带来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方案设计从48m~77m 以下不等多种户型,所有房间(包括卫生间)全明,主要居住空间南向,各功能用房布局合理,交通空间简便,尺度紧凑,并综合考虑到家具布置的合理性,提高居住空间的实用性及使用效率。阳台部位的剪力墙设置充分考虑其封闭后可以结合卧室或起居室形成扩展空间,为住宅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1.2.2外立面设计

XX新城自古就是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现政府也在区域规划中提出打造“新江南水乡”的宏伟目标。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我们建筑立面设计定位为新中式风格,结合江南水乡古朴的民居特点,汲取江南水乡建筑平坡屋面及马头墙等细节上的设计元素加以简化,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并以黑、白、灰将最本质的建筑结构呈现出来,平屋顶与坡屋顶穿插布置,带来丰富的立面变化,诠释了江南水乡建筑的地域特色。同时在各组团的设计中,灵活运用其色彩的组合关系与构成比例,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的识别性和多样性,并创新的展示出东方建筑的质朴情怀,塑造出意味深长的东方水墨画神韵。

1.3标准化设计及绿色节能材料选用

1.3.1优化结构体系,追求简洁、合理的设计

为使建筑在日常使用中达到节能的效果,我们在单体设计时注意控制体形系数,尽量减少过多凸凹面;适当增加外墙保温隔热效能,提高热阻;增加空调建筑热惰性有利于建筑热稳定性;使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设于主体结构外侧,减缓热量进入墙体;局部墙内设置空气间层提高保温隔热效果。户型设计中在满足各户型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努力使功能空间标准化,这样做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施工和装修工期,同时也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单体高层住宅部分,为地上16~18层,地下1层,房屋高度45~51m。为提高整体经济型,拟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

1.3.2运用可循环和地方材料

建筑中可再循环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于建筑的材料本身就是可再循环材料;二是建筑拆除时能够被再循环的材料。充分使用可再循环材料可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金属材料(钢材、铜)、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均属可再循环材料,应大量使用。如可再生混凝土及其它外墙材料。对于聚氯乙烯(PVC)等不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则尽量减少使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原则是采用区域性建筑材料进行项目的建设,在拉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可有效地减少材料运输而导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2.绿色、和谐、舒适的家园

2.1社区环境

规划中的社区是一个半开放性的社区,它既是每一个居住者的自由浪漫之地,又同时具有步移景异、层次变化丰富的多种居住环境。高层住宅多个相互渗透的的组团,组团之间用大片绿地进行分隔,设置丰富的活动场地和人文景观,创造出一个属于每一个居住者的社区核心,满足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社区环境。

绿化设计与环境设计紧密结合,功能上净化与调节基地内的空气质量、降低外界噪音,改善小气候。形式上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搭配树种,与水景、小品、草坪、小径、建筑等形成优美整体的居住环境,提供居民良好的活动、娱乐天地,让家家户户都有良好的窗外景观。

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必然是一个生态化的可持续的社区。我们从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基地内部,在规划中着意通过绿带及景观的设计,实现居住区的生态脉气与周边环境的自然相通,与城市总体风貌的自然相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植物设计和景观系统规划,提高住区的生态品位,营造生态多样化的环境,进而创造出有机性的诗意栖居。集中绿化向组团渗透,同时注重宅间绿地的营造,使住户能充分感受到出门见绿,步移景异,利用集中绿化和宅前绿化相融合的方式,极大的拓展了集中绿地的视野。

2.2活动空间及配套

整个住宅小区的规划考虑了居民的娱乐、社交需求,除在地块设有配套设施外,小区中心的公共绿地,设有阳光草坪,组团绿化,整个环境设计雅俗共赏,促进了居民的交流。设计结合各种年龄层次的需求,设有老年、儿童活动场地,此外充分考虑部分弱势群体的需要,如盲人道及盲文标志的设置及无障碍设计。中心景观作为居民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而环境设计的重点,设有草坪、铺地、人工水景与丰富的观赏植物。

突出“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整体设计和安排外部空间环境,精心布局,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环境,并通过新型社区生态绿化系统的形成,提高住区内的环境质量标准。

小区配套用房集中布置在组团出入口附近,内外设置入口以方便居民使用。配套用房立面采用中式做法,与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并精心推敲尺度,意在打造出传统中式住宅从大门进入庭院,通过过渡空间再进入厅堂的过程。使住户回家的心里感受有中式庭院的归属感。

2.3安全、智能的小区

规划设计中在小区集中管理的总体概念下,考虑住宅小区总体保卫工作,各组团设有独立围墙、门卫、及监控等设施。每幢住宅首层入口设有防盗总门,每套住宅均采用有防盗功能的分户门,分户门上不开气窗;底层外窗设红外感应系统。建筑外墙的装饰物、室外机板等的设置避免有利于室外攀登。在小区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单元出入口、集中停车处等处设置闭路电视监控摄像机。小区报警系统通过报警网络实现与当地110区域报警联网。

2.4高效、紧凑、灵活性的环保居住空间

项目规划设计中一房、二房、三房的比例关系是30%:40%:30%,与目前经济适用房户型的比例接近,符合目前市场的迫切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研究和展望,提出了如何满足经济适用房居民日益变化的居住需求的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户型设计的时候,我们有意将两个小一房的房型设计在一起,房间布置和结构设计时均考虑到户型配比的可调节性,组合户型结构变化少,对周边环境及邻居都无影响。这样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未来变化的市场需求做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样能够更加贴切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真正意义上为民着想、为民服务。

3.结束语

该新城经济适用房地块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动迁市民的回迁问题而建造的配套完善的大型社区。所以在设计上我们主要以紧凑型、小户型为主,在日照、消防、面宽、间距等满足现行国家和城市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做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规划设计从开始就不仅仅局限于基地内部,而是着意通过绿带及景观的设计,实现居住区的生态脉气与周边环境的自然相通,与城市总体风貌的自然相通。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植物设计和景观系统规划,提高住区的生态品位,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和谐、舒适的家园。

参考文献:

[1]DGJ08-55-2006城市居住地区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S]

论文作者:郭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9

标签:;  ;  ;  ;  ;  ;  ;  ;  

追求低碳绿色生活论文_郭文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