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二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用于防治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害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颈部皮肤损害程度、损害例数以及损害持续时间。结果 对照组有18例出现颈部皮肤损害,且包含6例重度损害,观察组仅3例出现轻度颈部皮肤损害,两组损害程度及总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损害持续时间较短,对照组损害持续时间较长,且有7例损害时间大于7天。两组损伤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害的发生风险和损害程度,值得在气管切开术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气管切开;颈部;皮肤损害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常用手段。作为一种有创人工气道,气管切口及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一旦护理不善,极易产生颈部皮肤损害等并发症。研究表明[1],循证护理使研究和实践有机整合,遵循证据,能够科学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我院自2016年1月开展气管切开术循证护理培训工作,并于同年5月应用于临床实践,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0例(65.2%),女16例(34.8%),年龄53-81岁,平均(67.2±9.5)岁;同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5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66.0%),女18例(34.0%),年龄51-82岁,平均(65.9±10.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患者均为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指证明确,排除有明显出血倾向等气管切开禁忌症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步骤如下: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职称组成: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和4名护师;学历组成:1名硕士研究生,6名本科生。
探讨分析原因:(1)切口周围皮肤的细菌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对气管切口造成污染,气管切开后漏痰现象也增加了气管切口污染的风险;(2)手术缝合完毕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时,松紧不适宜,如固定过紧则易压伤皮肤。用于固定气管套管的固定带对颈部造成长时间摩擦,容易使颈部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破溃等;(3)皮下气肿是气管切开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颈部,偶尔延及胸部、头部;(4)护士对患者颈部皮肤保护的意识不强,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制定解决方案:(1)气管切口自切开次日起予以生理盐水清洗后将美皮康泡沫敷料覆盖以隔离气管套管与切口皮肤,避免摩擦颈部切口;(2)若气管切口与周围皮肤出现红肿,予生理盐水清洗后,将赛肤润喷在患处,及时更换被痰液及切口分泌物污染的纱布,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风险;(3)予固定带固定气管套管时注意松紧度适宜,以能嵌入1指为宜,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时调整。(4)患者取卧位,头稍后仰,暴露气管套管口防止其摩擦皮肤造成损害。(5)气管切开后护士应严密观察是否出现皮下气肿,若出现皮下气肿,用甲紫于气肿边缘做好标记,以便进一步观察其进展情况。注意保持切口部位干燥,如皮肤出现破溃予磺胺嘧啶银粉涂抹。(6)气管切开真性瘘道形成前,衣物不得覆盖胸前上部、颈部,尤其不能触及气管套管口上;真性瘘道形成后,患者逐渐适应带管状态,衣物以宽松棉质为宜。
护理实践: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和分析得出的原因,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培训计划,对相关护士进行循证护理培训。由参加并完成循证护理培训的护士承担观察组46名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任务。
1.3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气管切开术后,依据患者颈部皮肤的损害程度分为3个损害等级:轻度:颈部皮肤勒痕下陷程度为1-3毫米,固定带移除30 min仍不恢复;中度:颈部皮肤勒痕下陷程度>3毫米,固定带移除30min仍不恢复或出现红热、皮疹等;重度:颈部皮肤勒痕下陷程度>3毫米,皮肤表面出现水泡、破溃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部皮肤损害程度及总例数比较
对照组有18例出现颈部皮肤损害,且包含6例重度损害,观察组仅3例出现轻度损害,两组损害程度及总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颈部皮肤损害程度及总例数比较[n(%)]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气管切开护理已无法满足临床需要,部分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会发生颈部皮肤损害[2]。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方案制定之前,将调查结果、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证据,使护理行为有理有据[3]。
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探讨分析原因和制定解决方案两个重要环节,基本形成了科研结果与临床实际的融合,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护理方案,涵盖了自气管切开之日到真性瘘道形成,患者逐渐适应带管生活各个阶段,针对可能引起颈部皮肤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予以重视和干预。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培训计划并对相关护士开展循证护理培训,承担观察组46名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任务的护士均参加并完成循证护理培训。
研究显示,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害发生的几率,并有效降低损害程度,缩短损害时间。同时循证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惯性思维,使护士学会运用科学研究指导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能力,因此循证护理值得在气管切开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娟.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212-213.
[2] 耿云峰.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85-88.
[3] 邢丽华.循证护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9):208-209.
论文作者:李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气管论文; 颈部论文; 患者论文; 皮肤论文; 切口论文; 程度论文; 例数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