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知行论文

加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知行论文

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性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知行合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改革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条件下,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教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已成为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从本质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性的问题,是思想品德、作风意识、行为习惯、为人处事以及对人、对家、对国、对社会、对自然的准则态度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的高低和作用的大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强弱。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注重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要求。

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直是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践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样的方法,在高素质综合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价值观普遍的嬗变和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感到,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大学生更不一样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如唐吉诃德的矛头与风车,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着力点,好比一记重拳击在棉花堆上,被消弭为无形。这种“疲软”或是“弱化”状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直接体现。这种高消耗、低效能,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影响了高校基本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培养质量,而这最终影响的将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就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深切忧思。《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社会各界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知行不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直接原因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历代哲学家对知行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孔子曾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荀子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到宋代以后,关于知行问题的探讨更是如火如荼。王阳明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并把行解释为“体究践履”、“实地用功”,“凡谓之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王船山提出“知行相须,并进有功”,“盖云知行者,致知、力行之谓也。唯其为致知、力行,故功可得而分。则可立先后之序。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相为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有功”。

从以上言论来看,对于知行关系众说纷纭,但从总的来看,他们大都重视言行或者知行的统一关系,重视实实在在的践行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事物发展的价值和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给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行不统一,知行严重脱节,“知”得多而“行”得少甚至不“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理论问题,课堂教学成了“假、大、空”的说教与灌输。主要体现在:

1.过分强调社会期望,忽视内心追求

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过于理想化的社会期望,忽视了大学生内心的追求。社会期望作为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要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紧密相连。没有大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社会期望也就失去了动力,就会成为“单相思”。因此,大学生觉得社会对自己的期望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很难在情感上对社会期望引起共鸣,从而失去了去实现这一期望的信心,更别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期望与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现象两者的强烈反差会使大学生对这种期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而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

2.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浸炼

德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特殊课程,它的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并使之掌握一套固定的知识体系,不是仅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一种行为的特征和倾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满足,而忽视实践的浸炼,最重要的是应在学生的“知”与“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实践中使这些知识得到浸炼和升华,成为大学生内心的深刻体验和自觉追求。

3.过分强调教师“言教”,忽视“身教”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胜于言教”。孔子言行一致,要求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岑一次要求某学生戒烟,学生反问“你不也吸吗?”张伯岑当即把自己的烟杆折断,终生不再吸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朱自清小到从不用一页公家的信纸写私人信件,大到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些都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可问题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却未必都能够做到。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教的是一套,下讲台后做的又是另一套,学生作如何想?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都随地吐痰,又怎能要求学生修身养性?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对社会腐败现象痛心疾首,考试后学生却可凭一条烟一对酒就能及格甚至拿高分,这种教育的效果又会怎样?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就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的佼佼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佼佼者”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佼佼者”自己却乐此不疲。这种言行不一、知行相悖的教师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三、切实强化知行合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旗帜鲜明地弘扬“知”,用正确的“知”来武装、指导大学生的“行”

“知”就是要让学生必须知晓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思想。“知”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理想信念、世界观的问题,其次是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问题。“知”,既要体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要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形成和发展规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讲,“知”必须有效、管用。邓小平同志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用科学的理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诸如“四个如何认识”这样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对迷惑大学生思想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讲清事实和道理,给他们释疑解惑。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明辨是非,直面人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显得日趋重要。在抓好“两课”课堂教育的同时,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马列主义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与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融为一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

2.丰富“行”的形式与内涵,在“行”中促进“知”的升华

“行”就是行动,更多指向的是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单纯靠课堂教育的框框,努力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青年做到“四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就是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两课”教学的范畴,占据应有的比重,并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涵,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基层,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抵抗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免疫力,让他们在帮助地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增长自身才干,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禁锢在校园里,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回避大学生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分析、解释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能辨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的价值取向,而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在“行”的过程中达到“知”的升华。

3.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入口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自身能力、水平、素质的高低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为此,必须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入口关”,提高其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括知识和道德两个主要方面。而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21世纪被称为知识世纪,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定是苍白的。同时,仅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科学视野的教师,而缺乏深厚的道德底蕴的教师必定是缺乏道德感召力及亲和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追踪当代科学与学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并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兼具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教师应该注重自己人格的塑造,加强自身修养,既要有心灵美,又要重视外在的形象和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模范行为、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标签:;  ;  ;  ;  ;  ;  

加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知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