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货币政策之谜货币供应年增加,物价却趋于下降。这种现象该如何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如何论文,之谜论文,货币政策论文,物价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几年,有人称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着谜人的地方,由于成功地把握住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并避免了过度通货膨胀的出现。最近两年,这个“谜”仍在不断展现,那就是货币供应量不断加大,而物价却不断不滑。在过去的3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7.3%、15.3%和14.7%,年均增幅为15.8%。狭义货币供应量则分别增长16.5%、11.9%和17.7%,年均增幅为15.4%。事实很明显,按传统的金融学观念,最近几年我国的货币供应幅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的幅度,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十分充足,但即使这样,也没能对经济有多少拉动,更没有引起通货膨胀。
钱总是流往稀缺产品
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是还应该加大?加大多少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这似乎是一个超出教科书内容的理论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对货币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和当前世界金融发展趋势有深刻地了解。二战之后,世界的金融资产已经大大超过了实物资产,货币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实物增加的速度。但这些年来,世界主要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降。譬如石油,70年代一度涨到20多美元,去年最低降到近10美元。粮食、棉花、木材、钢铁等大宗产品的物价都没有多大变动。为什么钱多了,物价却没有上涨?这主要是由货币的性质决定的。钱总是要流往供给稀缺的地方。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凡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其价格都难以上涨;凡是市场稀缺的产品,其价格就高,资金流入也就越多。在二战后的50年间,大宗商品由于产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和需求的增长,所以,价格基本没变。即使投放再多的货币,人们手里有再多的钱,也不会光顾这些供需平衡的商品领域。
股市是资金储水池
那么,不断增多的货币都流到哪些领域去了?一是稀缺产品,二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稀缺产品是指那些用高科技开发出的新产品,但这一类产品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饱和而降价。另一类是世界上稀有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那些稀世文化产品。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些古董珍玩字画艺术品在不断升值,拍卖价动则几千万美元。剩余资金的另一去处是投机市场、赌博市场和娱乐市场。全球股票市场的暴涨都是资金过剩表现,也就是说剩余资金的流动去处是那些稀缺的产品和市场。当今的股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早年股市的意义,纽约股市两年间从4000点跃升至12000点,已经具有很大的戏剧性。在随着人类基本生存消费不断满足的情况下,21世纪的人类将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娱乐消费。玩,成了人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因此,玩业也将吸引大量的剩余货币。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纯粹物质含量的商品其比例在逐渐下降,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逐渐加大。例如计算机的物质含量不高,但知识技术的含量很大。像微软的视窗软件,纯物质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只是一张光盘,但知识的和技术的含量大大增加。另外,资本市场的虚拟成分急剧增大,股票价格翻倍增长,远远脱离了实物资产的价值。如此看来,当前世界的资产中充满了水分,根据股票价格来计算资产价值只是个虚拟价值。但只有这种玩法,才能吸引剩余资金,剩余资金才有去处,才不至于导致传统实物产品严重通货膨胀。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才会认识到当今中国股市的作用。尽管有人认为它是个大赌场,但它也是一个储水池,缓冲库,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存放进来,调节社会资金需求,平衡物价。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断定中国的股市在2000年内将持续强劲波动。
虚拟消费无法统计
新技术下涌现出知识产品和虚拟空间,但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往往无法将虚拟空间的消费统计进去,与货币对应的往往是实物而不是那些无形产品,这就出现货币供应量大于实物增长量的现象。因此,在中国的今天,断定货币供应量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可能是不准确的判断。断定货币发行量过大,也不一定准确,因为这种判断与持续近两年通货紧缩趋势是不相符的。总之,在走出短缺经济之后,货币供给量增加多一点,对实际物价未必会有多大影响。政府可以利用这种形势来发行货币做一些推进社会发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