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精神病医院)535000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针灸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能够影响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神经肽( NPY)、信号转导通、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等因素,调节该因素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抗抑郁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综述,以加深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抑郁症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针灸;抑郁症;针灸;作用机制
抑郁症即抑郁障碍,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兴趣减退或丧失、持续性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颓废等,可伴有消化功能减弱、失眠、乏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1]。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预计在2020年占总疾病患者人数的首位,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式探究成为医学界严重的重点与热点[2]。治疗抑郁症的西医治疗方式通常会出现断药反应、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弊端,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我国中医针灸在治疗抑郁症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少、经济实惠等优势。针灸治疗抑郁症主要通过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神经肽、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等发挥抗抑郁的作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的作用
抑郁症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肾轴( HPA轴)功能紊乱。抑郁症患者的HPA轴亢进,可能促使皮质醇( CORT) 释出出现控制异常,导致脑脊液中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 ) 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增加[3]。通常而言,HPA 轴异常程度与年龄增长、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HPG 轴) 的功能与垂体-甲状腺轴( HPT轴)存关系。
1.1对HPA轴的作用
针刺对HPA轴器起到调整作用。应激刺激与中枢核团调节促使HPA轴发生变化,出现分泌异常。针刺可通过下丘脑、肾上腺、垂体等对异常的HPA轴进行不同水平的调整,使HPA轴恢复正常。先关研究发现,被激活的大鼠海马CRF神经元能够对亢进的HPA轴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调节整个CRF以及系统[4]。
1.2对HPT轴的作用
抑郁大鼠实验研究中,针刺抑郁大鼠的百会、肝俞、心俞穴位后,其异常的HPAA 、HPTA 得到调节,改善了其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针刺能够有效调节HPT轴,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异常达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起效快等优势。
1.3对HPG轴的作用
相关研究提出,神经内分泌内环境稳态失衡是更年期女性罹患抑郁症危险致病因,针刺能够改善患者的 HPG 轴功能状态,缓解其临床症状,患者的血清雌二醇、雌激素的含量听通过调节得以提高,达到疗效抑郁症的目的。
2针灸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
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在近年来多倾向于神经生化方面,神经异常成为目前最被认可的郁抑症发病机制,已被广泛接受。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是抑郁症中最为突出的神经递质。单胺类假说的主要观点认为,情感障碍疾病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 NE)、5-羟色胺 ( 5-HT)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含量出现降低现象。氨基酸类假说的主要观点认为,抑制性平衡状态被破坏、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兴奋性是情感障碍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大量研究提出,情感障碍疾病患者的情感功能恢复受到患者神经递质及受体活性强弱、含量高低的影响[5]。
2.1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的作用
2.1.1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中,证实了加强扬刺百会穴能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针刺百会穴能够调节患者5-HT、NE等单胺类递质的释放与代谢,提高其浓度,促进其恢复正常水平。针刺、印堂、四神聪、百会穴位能够提高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的5-HT、NE、AD水平,显著改善大鼠的行为。音乐电针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慢性应激模型大鼠的5- HT、DA、NE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抗抑郁效果[6]。
2.1.2单胺类受体: 相关临床试验研究中,针刺抑郁症睡眠障碍大鼠的神庭、内关、百会穴位能够有效调整参与感觉、认知、情感等行为的5-HT2AR表达、海马5-HT1AR表达等,改善睡眠障碍,缓解抑郁症状。电针抑郁大鼠的右侧足三里、百会穴位能够调整大鼠大脑皮层内5-HTR的平衡性[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其转运体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含抑制性氨基酸与兴奋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以γ -氨基丁酸( GABA)为主,兴奋性氨基酸以谷氨酸( Glu)为主。抑制性氨基酸与兴奋性氨基酸在正常水平下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海马区出现抑制性氨基酸与兴奋性氨基酸平衡失调情况。抑制性氨基酸表达不足或兴奋性氨基酸过度活化均会造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情况,促使神经元死亡。音乐电针疗法和脉冲电针均可以有效增加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 ( EAAT1、EAAT2mRNA) 的表达,调整GABA、Glu含量,调整抑制性氨基酸与兴奋性氨基酸恢复平衡状态,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8]。
2.3对神经肽Y( NPY)的作用
作为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神经肽Y( NPY)可以保护神经元,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并参与应激反应。大量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NPY水平明显降低。电针足三里能够有效、持久地增加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室旁核内NPY受体Y1的表达,有效治疗抑郁症。针刺神门穴能够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海马区NPY的表达,改善患者的行为,达到一定抑郁治疗效果
3针灸对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
近年来个,越来越多学者将郁症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转移到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上,对该领域的研究高度重视。蛋白激酶A( PKA)能够激活胞内第二信使cAMP并调节细胞的功能,积极调节神经元及其突触。磷酸肌醇( PI) 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中蛋白激酶 C( PKC)和情感障碍疾病存在密切联系。PKC、cAMP-PKA的信号通路可能与抗抑郁机制存在密切联系。相关研究表明,海马PKA的蛋白表达、海马PKC 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与抑郁呈负相关。电针抑郁大鼠的督脉印堂、百会穴位和阳明胃经丰隆、足三里穴位,能够有效提高大鼠的PKC、PKA阳性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针刺能够显著改善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相关酶的功能,起到治疗抑郁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抑郁型大鼠的cAMP含量明显减少、组织AC转化率明显下降、PKA活性下降,电针造模大鼠四关穴并配合督脉取穴,能够显著提高大鼠海马内的cAMP、PKA、AC含量及活性,达到抗抑郁效果。
4针灸对神经营养因子( BDNF)家族的作用
神经发生以及神经元的凋亡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存在密切关系。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皮层、海马、额叶等部位,BDNF的表达均较为活跃。大量研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抑郁症动物的血清内BDNF含量明显降低,认同“神经营养假说”观点的学者认为,BDNF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密切关系。针刺抑郁模型大鼠,直刺单侧内关、百会透刺印堂,发现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皮层、海马、额叶等部位的BDNF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神经元存活率的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可塑性,神经元得以有效修复,达到抗抑郁的效果。对于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滞剂不敏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采用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BDNF含量,治疗抑郁症效果明显。
5结语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正不断深入,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综合相关研究得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根据病变因素呈现多靶点多途径形式,能够整体调节患者的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优势。针灸通过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水平、cAMP、PKA、AC含量及活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水平来达到抗抑郁的治疗目的。在抑郁症治疗中,针灸的调节作用比西医抗抑郁药物作用更为广泛。就目前的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而言,仍存在诸多不足。对抑郁症伴随症状的研究较少,应当加深研究。多数实验研究中对抑郁症的电针频率、腧穴没有统一规范,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与效果的可靠性判定。针灸抗抑郁整体性效应水平的研究仍有待加强。为取得针灸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新突破,应当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全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胜兰,富文俊,黄彬青,等.抑郁症海马神经可塑性损伤机制探讨及丹栀逍遥散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03):663-666.
[2]刘俊彤,李昱颉,景泉凯,等.抑郁症与6-keto-PGF1α/TXB2、P-selectin相关性的针灸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08):1309-1315.
[3]肖夏,魏京金,李维靖,等.针灸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抗抑郁的机理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6):758-760.
[4]胡阳,高昆.针灸配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02):54-55.
[5]刘亮,余楠楠,牟明园,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用穴特点及规律(英文)[J].世界针灸杂志,2015,25(04):32-37.
[6]吴江,朱俊杰,姜丹,等.支持性心理联合针灸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5(s1):70-71.
[7]寇任重,蒋钰,徐天成,等.国内外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文献的对比研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16,36(09):999-1004.
[8]张维新,王晶超.中医针灸对缓解胰腺癌患者疼痛及抑郁症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A1):29-30.
论文作者:黄起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抑郁症论文; 针灸论文; 神经论文; 作用论文; 氨基酸论文; 患者论文; 针刺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