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明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一周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汽车工业论文,明灯论文,产业政策论文,健康发展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汽车工业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为了促进其快速、健康地发展,1994年7月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回顾一年来贯彻实施《产业政策》情况,总结经验,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
一、《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和重大影响
1994年9月,机械工业部召开了贯彻《产业政策》座谈会;今年1月,国家计委、机械工业部共同召开了全国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工作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这两次会议,对汽车行业贯彻实施产业政策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作出了部署,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规定,并根据《产业政策》,提出了《汽车工业“九五”规划纲要》。机械工业部为推动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加强了对产业政策的广泛宣传,开展了轿车和轻型车重点建设项目的调研,制订了重点零部件发展规划,提出了贯彻执行《产业政策》的一系列具体方案,积极推进政府对汽车产品的法制化管理等。
一年来,各地都认真对照《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本地区的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产品发展重点重新进行部署。各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对本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按照产业政策规定的原则安排生产计划和投资项目。电子、石化、冶金、建材、纺织等十多个相关产业部门,按照汽车工业“九五”发展目标,确定技术攻关项目,规划投资力度。随着《产业政策》的颁布,社会各界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更加关注,不少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撰文为汽车工业发展献计献策,许多新闻媒体开辟有关汽车的专栏、节目,进行宣传讨论。《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在国外也产生较大的反响。外国政府部门和汽车协会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符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加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政策。《产业政策》的颁布有助于外国的投资者、合作者在更高水平上与我们开展合作,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效益,为外国企业与中国汽车工业界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增加了透明度,避免盲目投资。因此,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制造厂商频繁来访,洽谈联合开发产品以及零部件合资、合作等项目。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制定产业政策以指导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汽车工业的生产经营、基建技改、产品开发、技术进步、联合重组、国际合作无不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我国汽车工业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产业政策》是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前进、健康发展的指路明灯。
二、坚持走企业集团化的道路
汽车工业不能搞“遍地开花”。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是走集团化、大批量生产道路。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竞争实力不在于汽车厂家多,而取决于有代表性大企业集团的水平和实力。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汽车工业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大公司加速联合和兼并,集团化跨国经营急剧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总体看处于分散、重复、落后状态。据统计,全国有122家汽车制造厂,客车、专用车改装厂约700家,零部件厂2000多家。全国有轻型车厂71家,分布在20个省、市。1994年全国汽车产量135万辆,还不及国外一个特大型公司的年产量。这么多的整车厂、改装车厂不可能都存在下去,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从横向发展变为纵向发展,走集团化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集团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所引导的方向。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吸取国内几次“汽车热”造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教训,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方针是:以零部件国产化为基础,以发展轿车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以大集团为主体,逐步促进联合重组,资金合理使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规模经济;以我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建设起自主发展的中国汽车工业。根据这样的宏观调控目标,一大批中小企业和组装厂将无法按原有的模式继续存在下去,以大企业为核心,各企业之间横向联合、产权重组将不可避免。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一批中小企业将向大企业靠拢,有的将转向零部件生产,有的将从汽车行业分离出去。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八强的一汽、金杯两大公司已经联手,这种联合将进一步发展。
企业的集团化不是简单地将现有企业拼组为集团,集团的经济规模也不是各种产品产量的迭加。企业的集团化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重组的过程,企业集团应实现整车产品系列化、总成零部件专业化,其主导产品产量按产品系列划分应在全国的前三家之内。国家支持具有发动机厂、变速箱厂以及焊装、涂装、冲压、总装四大工艺加工能力,同时具有完善的零部件配套系统及独立产品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支持那些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以隶属关系为纽带,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而拼凑的集团。汽车工业基础薄弱、车型杂乱的行业和地区,不应成立汽车集团。拼凑起来的行政性汽车集团将被市场所淘汰。
振兴汽车制造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分三个阶段实施。1994年至1996年为打基础阶段;1997年至2000年为攻坚阶段;2000年至2010年为大发展阶段。在本世纪内,国家支持2-3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6-7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成为国内骨干企业,8-1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点企业。在2010年以前要形成3-4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和3-4家大型摩托车企业集团。这样的企业集团,要有自主研究开发整车产品的能力,有总装、发动机、变速箱、铸锻件毛坯等形成经济规模的生产基地,有按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组织生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有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
三、大力发展轿车工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轿车的需求量将逐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1980年、1985年、1992年、1993年出现大量进口轿车的高潮,这是由于国内轿车供应不足,客观需求不可遏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汽车行业各方面专家、研究机构经过调研、预测,认为到200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将达到300万辆,其中较车为100-140万辆;2010年需求600万辆,其中轿车为350-400万辆。去年,机械部举办了“国际轿车研讨及展示会”,世界20多个著名汽车公司对2000年中国轿车市场的需求预测虽各不相同,但均在170万辆以上。对未来汽车市场预测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实力提高及人民消费取向的综合反映。轿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轿车进入家庭是一个长期目标。在2000年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结构变化,是从目前的“国家造车、国家买车、国家用车”为主,逐步转向多元化购买的结构。在多元化结构中,私人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多。如果轿车始终是公款购买使用,那就没有多大市场。1994年,我国生产三轮、四轮的农用车近160万辆,摩托车522万辆,其中95%的农用车、摩托车是私人购买。这说明已经有一个对低档车大量需求的市场。随之而来的是,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个人,将成为私人轿车的重要市场。当前,私人用车的目的,多以经营性活动为主,2000年之后至2010年,以非经营性使用为目的的用户会逐步增多。轿车进入家庭,并不等于大量普及,但家庭轿车的发展和私人轿车拥有量的增长将是必然的趋势。汽车工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周期长的特点,汽车工业的制造部门必须为10年、20年后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整体分析,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轿车工业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世界各汽车强国加快了自己的战略调整。国际竞争的形势严峻,我们要尽可能争取在这个市场上的主动权。从一定意义上说,争取中国的市场就是争取世界的市场,也是争取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生存空间。
发展轿车工业还要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要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要改变零部件发展滞后问题,要摆脱不能自主开发产品的被动局面,要努力培育国内的汽车市场,要解决资金筹措、大规模集中投入问题,等等。但是,有“七五”、“八五”建设所打下的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尽快建设好现有的轿车生产基地,并进一步推动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今天的汽车工业已成为全球性的工业,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只有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成熟和发展起来。中国发展汽车工业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对我们来说是一条现实的途径,我们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并将进一步在联合研究开发、发展零部件工作等方面扩大这种合作。
中国的轿车基地建设,大部分走上了中外合资合作道路。实践证明,通过中外合资合作一是可以解决大规模轿车项目资金筹措问题,加快建设速度;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产品、技术、工艺装备,为跟踪国际汽车工业水平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四是有利于了解国外的经济技术信息,开辟出口渠道,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对重点中外合资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优惠政策,促进这项项目快速进展。
在轿车工业基本处于空白、轻型车产品陈旧、零部件工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采取进口散件、半散件组装方式,在挡住进口,培育基础,提高水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进口散件组装要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在我国汽车工业奠定了一定基础之后,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将会影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从而使汽车工业成为一种组装工业而不是制造工业,成为一种依附型的靠外汇支撑的工业,而不是自主型的、出口创汇型工业。同时,靠进口件组装汽车,相关工业也不能相应发展,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失去国际竞争能力。这不符合中国国情和把汽车制造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方针。
《产业政策》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出口、股份比例做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政府扶植和保护本国汽车工业的必要措施。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特别是后来居上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是在国家大力扶植和实行战略保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资企业应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为主要途径”,一方面这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汽车产品将难于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外方通过承担产品出口义务,将增强对合资企业的责任感。关于整车、整机合作项目中外双方股份比例的规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合资企业的中方资产是国有资产,必须受国家的宏观控制。合资企业股份比例是以双方自愿为前提,完全是互惠互利的,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中国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先要选择具有产品专利权,拥有产品开发技术、生产管理和制造技术,并具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和足够融资能力的企业。
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扩大同国外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同时需要指出,搞中外合资必须适应我国的国情和需要,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的引进项目,防止新的散、乱局面出现。对于低水平,重复引进所造成的损失,我们必须吸取教训。
五、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自主开发新一代产品的能力,争取进入国际市场,是我们的既定方针。
当今国际汽车工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发周期日益缩短。据估计,到2000年电子产品将占汽车成本30%左右,各种高附加值总成、元件、材料将大量涌现。面对21世纪,我们必须以极强的紧迫感,尽快赶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一方面积极引进技术,避免从头摸索,一方面坚持自己开发创新。
我们的合资企业,外商提供的大多是生产许可证,其技术输出是有限的,即使当时是最先进的技术,经过一定时间的国产化的消化吸收,也很快落后了。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一次又一次地引进。能够自主开发产品,是自主发展汽车工业的根本所在,否则,汽车工业的发展就丧失了主动权。
要形成自主开发能力,首先要加快引进产品的国产化。为了推进国产化工作,海关总署、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联合颁发了《关于运用税收优惠促进小轿车国产化的暂行规定》。按照规定,轿车国产化率达到40%、60%、80%三个不同阶段,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定后,享受不同的关税优惠。这对促进引进技术生产的轿车国产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到1994年底,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天津夏利三种轿车国产化率达80%以上;一汽奥迪、广州标致、重庆奥拓的国产化率在60%以上;其他几种轿车的国产化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并取得了进展。
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要加速人才的培养,加强行业的基础科研工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九五”期间,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具有了一定实力,开发了一批产品,实现了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大量集中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过程,为我们的技术队伍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为引进产品的创新和自主开发打下基础。
为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国家要加大对科研资金的投入,大企业(集团)要加强和改造现有的科研开发机构,要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开发机构,做到研究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形成换代产品梯队,加快新产品上市节拍。对那些并无开发能力,基础薄弱,靠散件装车的加工装配型企业,将通过优化重组,改为零部件生产厂或维修服务厂点,纳入大集团或其专业总成生产厂配套渠道。
六、推进汽车产品的法制化管理
按照国际惯例,汽车出口必须达到进口国的法规要求,任何国家均不允许不合格产品进口。这是对汽车涉及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等问题,纳入本国法制化管理的体现。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就对汽车、摩托车产品实行了法制化管理,制定了车辆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能源法等有关法律,并根据这些法律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法规。违反这些技术法规,不是一般的质量、技术问题,而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严格的法制管理,保护了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面对国际竞争,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汽车产品采取同国际接轨的法制化管理,刻不容缓。为此,《产业政策》规定,国家依据技术法规对汽车、摩托车产品实施国际上通行的型式认证制度,未经认证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进口和使用。自《产业政策》颁布以来,机械部及国家有关部门在汽车产品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法规体系建设和制定国家管理制度三个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将通过依法管理汽车产品,依据技术法规实行型式认证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政府管理汽车产品的新体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提出的型式认证制度与目前国际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协调的,是中国政府提高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促进汽车产品的国际贸易,消除贸易壁垒的具体表现和实际行动。产品认证工作的成功实施,将对汽车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汽车产品的进出口以及相关工业同步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汽车工业正面临新的转折,必须有统一的产业政策来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宏观调控方向,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指导着汽车工业快速健康地发展,而且也将带动相关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贯彻《产业政策》,振兴汽车工业,需要我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国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界人士们支持下,我国汽车工业一定能沿着《产业政策》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把汽车工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