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丽[1]1999年在《星级饭店经济效益差异的分析/来华旅游外国人数总额增长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揭示了1996年我国30个省份星级饭店经济效益的差异。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将星级饭店的七个指标综合为两类和三类,在此基础上来评价各地区星级饭店的情况。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按效益的高低将30个省份的星级饭店分为四大类和五大类。并且,对各省份星级饭店经济效益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且本文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的TOPSIS法对星级饭店的经济效益作以综合评价。
杨睿[2]2012年在《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从多方面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运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的调整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将从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出发,选取金融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作为行业研究对象,探究国际汇率变动在不同行业传导的共性和差别。同时,剖析旅游业对国际收支的再平衡作用,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不同行业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时选择发展路径提供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针对如何保持汇率稳定,实现我国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采用银行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由于银行间的发展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面对汇率变动影响时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其次,选取沪深300指数与香港恒生指数为样本,比较分析当人民币汇率发生波动时,大陆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具体反应,通过VAR协整检验得出如下结果,汇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显著,且人民币汇率与恒生指数收益率和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国内股票市场上,汇率变动对金融和旅游板块的股票价格产出不同影响。然后,建立VAR模型,考察汇率变动与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的关联性。长期来看,汇率上升将促进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另外,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并引入国内总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标,分析多个经济因素作用下实际有效汇率对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短期内,实际有效汇率对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而且由于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不同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中利用普遍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定量分析则以数据平台以及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包括协整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和数理模型分析中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力求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现代服务行业中的传导及影响。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标、方法,以及思路和创新等(第一章);接着文章分析国际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础,同时,分别就汇率对金融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影响进行中外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其次,分别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出入境旅游业进行现状描述,评述国际汇率变动对金融服务业和出入境旅游业的具体影响情况(第三章);然后,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说明汇率变动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传导过程,以及汇率波动的风险对银行业实际产生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资本市场价格应对汇率变动冲击的具体差异,以及汇率变动对金融和旅游板块指数的影响(第五章);另外,实证分析汇率的变动对旅游服务业的总体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六章);最后,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确保商业银行在汇率波动下的安全,通过资本市场自身的完善和改革,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正确引导外国资本在国内进行合理投资,以及积极推进我国旅游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国际贸易收支再平衡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七章)。
叶友良[3]2003年在《旅游调查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由旅游调查统计的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 由于当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投资少、见效快的无烟工业。从1992年开始,它就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又具有很强产业连锁发展效应,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1998年我国确定要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具备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条件;厦门市政府也把旅游业确定为厦门市的重点行业之一。所以,研究国内正在兴起的旅游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旅游的有关定义辨析和研究开始,期望有个科学、清晰的有关旅游概念,避免造成旅游调查统计范围和口径的不一致。主要是对“旅游、旅游者、国外游客、国内游客、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作了界定,为以后进行抽样调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旅游住宿设施”和“非旅游住宿设施”进行了区分,对调查中的时段(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进行了说明,以避免被误认为时间混乱。 要进行旅游调查统计研究,就必须先了解目前我国旅游统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明确地指出了国家进行的旅游统计方法,并不适合于地方的旅游统计。特别是全国的各边防站入境人员统计和全国的国内旅游调查(即居民出游率调查),就不适合地方接待游客的调查统计,否则会出现严重遗漏的问题。也指出旅游统计调查工作中存在全国性的普遍问题有:旅游统计调查数据质量较差、调查方法落后、旅游统计调查数据滞后、人才短缺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估算困难等,并提出一些加强旅游调查统计的建议。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旅游统计调查工作的进展程度。重点分析了我国进行国内游客抽样调查存在的问题:即各地方抽样调查的结果差异很大,出现了地方与地方、国家与地方之间调查的结果不可比的现象。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旅游者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抽样调查方法不统一;推算的总体不一致等。尽管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下发了《地方接待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但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进一步完善。 《实施方案》对游客定义问题之一是:我们认为应把国内旅游者的概念定义改为“不在异地就业或工作,且获得报酬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的人。”是较科学、合理,可以避免遗 旅游调查统计研究漏到沿海地区求职或欲打工者,却未能找到工作(即未获得报酬)而又回去的人,排除在外,因为这些人具有旅游之实。 《实施方案》对游客定义问题之二:我们认为应把在地级市的行政辖区内区间和农村中在县内生活和工作的人的活动单独统计,可称之为“市辖区内的国内旅游者或县内的国内旅游者”。另外可以把在市辖区内以外、县辖区以外的进行国内旅游活动的旅游者称之为“国内旅游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实施方案》中的调查范围,并未覆盖国内游客住宿过夜的可能场所。我们认为对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进行调查应覆盖国内游客住宿过夜的可能场所,即除了包括在旅游住宿设施和在亲友家过夜旅游者外,至少还应包括没有统计在城市居民住户内的,非厦门市户口的外来常住人员的租房户与自购住房户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以及非旅游住宿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住宿设施接待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两部分,才能覆盖全部总体。 我们在具体的接待过夜海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中,增加了三资企业、境外驻厦代表处、办事处内部的公共住宿场所接待的过夜海外旅游者、非厦门市户口的外来常住人员租房户或自购房户国外游客和境外人员自购住房接待国外游客。 从一日游国内旅游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交通口岸接待一日游国内旅游者人数会比景点接待一日游国内旅游者人数多的多。主要原因是主要交通口岸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没有到旅游景点游览的一旧游游客,所以,我们认为以主要交通口岸抽样调查的结果较科学、合理。 在参加了多年的市场调查工作后,我们对如何保证调查质量,如何进行全过程的调查质量控制,有了深刻了解和体会,实际上它比调查方案设计更难、更费时间和精力。所以,本论文探讨了设计抽样方案外,对市场调查程序、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过程,特别是调查事前的基础培训和专门培训进行深入的论述;对整个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事后的审查、复核和反馈工作进行了探讨;如何确保调查质量,减少调查误差的规范运作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建立了抽样调查实施的规范运作模式。总体看,在厦门市已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鉴于抽样调查样本容量和样本分布的重要性,本文对旅游调查中主要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入户抽样调查、目录调查和旅游住宿设施调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且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对各种抽样方法产生误差进千J了分析,对抽样误差的控制和计算的方法进行探讨;特别强调了系统性误差的严重性,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沦文摘要 在案例研究部分:对厦门市接待国内游客、
庞闻[4]2012年在《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流作为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研究主要是从研究对象的属性数据出发,多利用多元回归或者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基于关系视角分析探讨旅游流现象和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基于结构关系视角,通过构建旅游流复杂网络模型,深入系统地分析入境旅游流在空间结构、等级结构、拓扑结构上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了基于网络结构约束下的目的地角色功能定位以及形成当前网络结构的动因。该研究一方面对于丰富和完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特别是旅游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研究我国入境旅游区域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流调控,对于辅助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具有实践应用价值。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研究》(NO.41071090),根据旅游地理学、复杂系统理论、网络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分形分析、地理时空耦合分析等分析方法,运用SPSS、UCINET以及PAJEK等计算机软件,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入境旅游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入境旅游流的网络结构作为研究主线,系统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角色定位和动力因素,探索了入境旅游流网络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理。本文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具有东强西弱的区域结构特征和以京沪粤为核心其它地区为边缘的等级结构特征,网络结构经历了匀质化和中心化两个发展阶段。(2)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等级结构、空间结构和角色系统三者高度融合,具有明显的的核心—边缘结构。角色区域化特征逐渐显现,长三角、环渤海、西三角等旅游圈层结构先后涌现,成为入境游客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地。(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能力、旅游疏导能力和旅游营销水平在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中具有自相关特征,入境游客倾向于在GDP、星级饭店数量指数、旅行社数量、旅游从业人员指标相差不大的省份间旅行;在人均GDP、对外贸易总额、外贸依存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省级旅游营销水平和主要城市旅游营销水平指标相差较大的省份间旅行;而各省的星级饭店质量指数、铁路运输量、客运总量指标对入境旅游流的影响较小。此外,航空联系频繁的省域间入境旅游流关联很密切。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1)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入境旅游流系统进行系统的历时性分析,从点、二方关系、三方组和整体网4个认知层面,深入分析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2)将平衡理论和三方谱分析法、基于结构对等性的位置-角色模型和点—关系层次的假设检验方法引入旅游流研究,拓展了复杂网络理论相关方法在旅游流研究领域的应用。(3)通过对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是一个具有层次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小世界网络,连接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其地位等级也高,它们倾向于相互连接并构成了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骨架。
旦蕊[5]2004年在《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文中认为入境商务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增加快速发展。据调查,中国大陆(21%)、香港(12%)、新加坡(10%)是亚太区商务旅行的首选地,中国取代新加坡成为2002年最受商务人士青睐的地区。为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对我国入境商务旅游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国际著名旅游企业进行对比等手段,应用PEST analysis、服务营销、竞争战略等理论,使国内旅游企业充分认识商务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商务旅游的经验,为其有针对性的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从四个部份对我国入境商务旅游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商务旅游内涵、产业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首先界定商务旅游的概念;阐述入境商务旅游的特点;之后介绍商务旅游的产业结构;分析影响目的地商务旅游发展的宏观因素,即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方面;最后根据营销组合4Ps,分析商务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第二部分首先研究了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格局。目前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格局表现为:入境商务游客主要来自亚洲,国内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城市和旅游城市,并且入境商务游客人数有上升的趋势等。其次分析了我国发展入境商务旅游的机遇,它们是:中国成功加入WTO、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2年世博会等。这些历史机遇将从多方面促进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发展。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入境商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作用不充分、旅游企业服务不到位、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商务旅游的资源配置比较盲目等。 最后对我国发展入境商务旅游提出对策。即通过转变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准确定位企业的目标市场、改善入境商务旅游服务的接待条件和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充分体现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入境商务旅游的发展。 本文的结论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打下了发展入境商务旅游的良好基础,特别是面对目前众多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加大发展入境商务旅游,从而带动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张金华[6]2013年在《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正进入大众化旅游的新阶段,并逐渐从“旅游资源大国”转变为“旅游产业强国”,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还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准确测定和评价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并从动态角度分析其演化特征,找出其规律,对于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全面提升地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论述了旅游经济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统计数据,利用现代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和动态比较分析,并分析了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生产率的地区收敛性,为制定旅游业产业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全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本文选题基于不同地区在旅游资源投入利用能力上的差异,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测度和评价旅游业效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补充,对深入研究资源投入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后阐述了旅游经济相关理论,并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同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最后对本文的框架安排和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第2章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本章从旅游业的阶段性、发展总量特征、要素投入和地区分布这四个角度,分析和归纳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化特征。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的孕育阶段(1923-1949年),第二阶段是我国旅游业的形成阶段(1950-1990年),第三阶段是我国旅游业的成长阶段(1991-至今)。并从国际国内旅游人数、收入的增长等描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从旅游业要素投入、地区旅游业布局和发展差异等多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的典型化特征。从这些典型化特征事实,可以看到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3章地区旅游业效率的Bootstrap-DEA方法分析。旅游业在增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增长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区域旅游业的增长效率反映了该区域旅游业增长过程中对各种旅游业投入要素的利用状况。本章利用Bootstrap-DEA方法对我国地区旅游业的效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旅游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从1999年的0.796变为2011年的0.751,旅游业技术效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增长效应并不明显,而1999年至2011年旅游业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存在着增大的趋势,说明地区间旅游业技术效率差异在逐渐增大。各地区旅游业的平均规模效率从1999年的0.678变为2011年的0.630。1999年至2011年间中国旅游业的规模效率呈现了一个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规模效率的标准差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地区间旅游业规模效率的地区间差异也在不断扩大。第4章地区旅游业效率影响因素的面板协整模型分析。相关旅游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的产业结构、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是影响旅游业效率的三大因素。本章在第3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1999年至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业纯技术效率进行Bootstrap-DEA测算的结果,建立面板协整模型(panel data co-integration model)分析了地区财政条件、区位条件、旅游资产规模、旅行社因素对区域旅游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河北、湖北和山西的区位优势最强,其对旅游业增长效率的作用最明显。黑龙江、江西、陕西也有相对较强的区位优势。区域财政支持对区域旅游业效率影响较大。这一实证研究结论和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符合。区域财政支持提供的景观、交通及环境等硬件建设是支撑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5章基于共同前沿的地区旅游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在产业经济分析的生产率分析中,往往利用DEA分析方法,实现生产率指数的测算研究工作。但是这种传统分析范式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方法通常假设评价单元处于相同技术水平,而当评价单元在先验或理论上,分属不同的技术集合,面对不同的生产边界的时候,运用距离函数比值所表示的效率就将因衡量基准的不一致,而无法进行相互比较。实际上,面对具有不同生产技术的评价单元,如何进行相关效率评价和比较是效率和生产率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基于共同边界(Metafrontier)思想上的Metafrontier模型。从前述第3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9年至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运用单纯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不能客观揭示我国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率演变情况。所以本章利用基于共同前沿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1999年至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旅游业发展的生产率演变情况及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在在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1999年至2011年中国各个地区旅游增长的生产率指数均值由0.813上升至1.307,其中自2002年以后各个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说明旅游业的生产率均在增长。1999年至2011年东部群组的旅游业生产率指数由0.938提高至1.515,生产率呈现一个显著的增长趋势。中部群组的旅游业生产率指数由0.893变为1.332,生产率呈现一个显著的增长趋势。西部群组的旅游业产率指数由0.598变为1.133,也是呈现出一个逐年增长的趋势。第6章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收敛性分析。前几章的分析已经看到,地区之间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但地区旅游业收入差距大,地区旅游业的效率和生产率也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投资分配不均等问题也是制约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那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否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地区生产率不存在着收敛趋势;或是仅仅在某些情况下才收敛,这个问题对于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降低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本章利用Beyeart and Camacho(2008)TAR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探讨1999年至2011年中国旅游业地区生产率的收敛性,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收敛过程呈现不同的情况。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并不存在任何线性收敛趋势,但是在非线性TAR面板数据模型之下,东、西部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收敛过程存在门限效应,在门限变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的地区旅游业生产率有追赶地区分群平均水平的现象,在某个状态下才存在绝对收敛,其他为部分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完全收敛关系,表示虽然中部省份存在旅游业生产率收敛路径的绝对收敛,但是不同经济情况下收敛速度不同。
朱梅[7]2008年在《城市旅游国际化发展道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提出要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建立国际旅游城市,并进行了相关实践,而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较少,远不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本文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旅游国际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回顾国际旅游城市相关研究现状和案例地苏州的旅游国际化历史进程;然后借鉴城市功能学的相关理论对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进行界定,构建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苏州旅游国际化进程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为苏州旅游国际化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总体目标、实施要点、实施步骤与保障战略建议。
王(龙天)[8]2006年在《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但可以提高旅游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能够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时重视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旅游市场的买方市场惯性,使得我们的研究偏重于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而对于旅游需求侧系统的研究不足。 本文是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时代背景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旅游需求和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技术经济学、投资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旅游需求侧的系统研究。研究的着眼点是旅游需求的结构;旅游需求的趋势;旅游需求和旅游投资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在进行旅游需求的结构分析时,主要是通过构建旅游需求的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LAIDS)模型,剖析了入境旅游消费需求的地区结构和中东西部旅游带的入境旅游需求产品结构。 在进行旅游需求的趋势分析时,首先采用小波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入境旅游需求发展的总体趋势;然后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模型预测了台湾到大陆旅游的需求情况。 在进行旅游需求和投资的关系分析时,则是通过构建旅游需求和投资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SD-TDI模型来进行研究。在构建旅游需求和投资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调试,并采用SD-TDI模型对我国的旅游需求和投资的协调发展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分析。
杜耀武[9]2002年在《入世后西部开发中旅游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以及陕西、西安的对策》文中认为<WP=1>入世;西部开发;西部旅游服务贸易
张秋英[10]2004年在《中国国际旅游业服务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传统而又富有活力的产业,近十几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创造的利润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并将保持强劲、持久的增长势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高质量生活内容的组成部分。据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超过16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成为国家非贸易性创汇、增加财政收入、创造企业利润、提高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利于经济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机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服务经济时代到来之时,伴随着服务业及其营销理论与实践将大跨步的发展,将服务营销应用于国际旅游业已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迅速崛起,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旅游业的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地位由弱变强,产业素质由低到高,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已经确立。早在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纲要中,我国已把旅游业排在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序列的首位,大力发展旅游业已被确定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已有25个省、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旅游业在我国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的强项。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正在逐步改变着单纯依靠商品贸易创汇的被动局面,形成贸易创汇与非贸易创汇并重的新格局,国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中介、引发和辐射作用。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届时将成为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同时我国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我国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 进入90年代以后,服务营销理论才在我国旅游业中应用。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经营管理者缺乏服务营销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甚至不运用服务营销策略,因而满足不了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旅游业中,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应用以及对实践操作的探讨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吸收和消化西方旅游业服务市场营销理论,加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服务营销的研究,提高管理人员把握和应用这些理论与技巧的能力,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旅游业正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如何在分析《服务贸易总协定》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把我国的旅游业推向国际市场?如何将我国这个亚洲旅游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这些既是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天津财经学院硕_l-.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本文着眼于服务贸易中的旅游业、国际市场营销中的热点问题—服务营销,研究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的服务营销问题。本文运用服务营销理论全面分析中国国际旅游业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得出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在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态势分析后,进一步分析其所处的国际市场环境特点;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进而选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最后,通过对我国国际旅游业营销现状的研究,针对其发展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寻求既符合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又适合中国特色的国际旅游业服务营销战略规划,制定一套较完整的我国国际旅游业服务营销战略及其实施策略,其中重点阐述了服务质量的创新、提高与顾客满意的创造、企业内部营销管理等服务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星级饭店经济效益差异的分析/来华旅游外国人数总额增长情况分析[D]. 范存丽. 首都师范大学. 1999
[2]. 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D]. 杨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 旅游调查统计研究[D]. 叶友良. 厦门大学. 2003
[4]. 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D]. 庞闻.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D]. 旦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
[6]. 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D]. 张金华. 吉林大学. 2013
[7]. 城市旅游国际化发展道路研究[D]. 朱梅. 苏州大学. 2008
[8]. 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王(龙天). 河海大学. 2006
[9]. 入世后西部开发中旅游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以及陕西、西安的对策[D]. 杜耀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10]. 中国国际旅游业服务营销研究[D]. 张秋英. 天津财经学院.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