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个方向”改进历史教学_三个面向论文

贯彻“三个方向”改进历史教学_三个面向论文

贯彻“三个面向”,改进历史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10月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常学常新,它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为教育改革和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具有长时期的指导意义。“三个面向”,相互依存,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核心是现代化,让中国尽快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迎接来自西方的挑战。

历史教学要贯彻“三个面向”,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教学也只有贯彻“三个面向”,才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并把历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历史教学怎样贯彻好“三个面向”,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必须抓紧、抓好。

第一,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高世界历史教学的地位

当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中国史开两年,世界史开一年。二者的比例为二比一,世界史的课时占全部历史课的三分之一,这是课程表上的安排。实际执行的情况是,初三下学期面临毕业升学考试,许多学校在5月份开始进入总复习,世界历史的教学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相当多的学校对“二战”前后这一段极为重要的、与当今世界息息相关的历史,只是一带而过。考试时,又人为地减少知识点,加上重理轻文的冲击,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据新的规定,下个世纪开始,只在高一开设必修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二开设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为必选课。按新规定,高二文理分流,学理科不选历史课。这就意味着进入21世纪后,有可能使约五分之四的高中学生学不到世界史。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些,高等学校招收的理工医农学生占招生人数的绝大多数,这些学生学不到世界历史,其结果是,未来我们国家高层次的科技骨干和行政领导管理人员中有许多人缺乏较高层次的外国史知识。这是一个什么后果,是不难想象的。英国有位作家在他的著述《历史的作用》中这样写道:“高阶层人物的无知,特别是缺乏欧洲政治的历史领悟,在前此十年,几乎是使我们陷入浩劫”,“多灾多难的二十年间,左右英国政坛的是两位企业家,最后我们终于有了一位熟悉历史的人来担任首相(指丘吉尔),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论凡人作何想法,懂得历史的当首相,总算是安全多了。”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历史的人都知道,当英国首相张伯伦1938年兴冲冲地从慕尼黑同希特勒、墨索里尼之流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协定返回伦敦唐宁街的时候,他在官邸的阳台上向人们声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然而,在这一时刻,唯有丘吉尔,针锋相对地大声疾呼:“这是战争!”不是丘吉尔未卜先知,而在于他对德国历史、现状及希特勒的了解。历史是如此重要,以至毛泽东这样写道:“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可见,吸取外国经验做到“洋为中用”对于实现现代化至关重要。一个中学生或大学生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长大了又怎么能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高中开设世界史,并作为必修,顺理成章,加强高中世界史的教学是“面向世界”的需要。

第二,面对世界潮流,不断调整、充实世界历史的内容

社会在前进,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对传统历史知识存在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新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克服了以往简单化、片面性的毛病,是目前全国使用的多种历史教材中最受欢迎、最为成功的一套教材。但是,也遣留有知识“老化”的缺点。例如,古代印度“佛教的诞生”一目,用☆的标记,让初中学生去识别、掌握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名称、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且不说它已距今二千多年,即使发生在今天的印度,这样繁琐的细微末节,掌握它又有多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呢?类似这样传统的旧历史知识,要依据新时期的人才观,新时期对知识的要求重新估量,作出取舍。今年秋季将使用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修订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世界史教材修订本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革新,它改变了过去单纯以革命斗争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为中心的旧模式,从整体上把握了东西方世界历史发展的脉博,全面勾画了三百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充分阐明了改革促进历史发展的作用,指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它忽视了对某些重大问题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教育和科技兴国的重大作用等。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教育、科技对振兴国家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二战”后日本、德国的崛起,美国的称霸全球,韩国、新加坡的后来居上,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的世界史教材能够有意识地强调这些新知识,给学生的启迪是不言自明的。与此同时,新编义务教育教材对资本、对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在其发端作了辩证的历史的论述,这是十分可取的。然而,在第二册现代史部分更多的是国与国的争斗及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的揭露与批判显得弱了些。电气时代也好,信息时代也好,资产阶级总归是资产阶级,西方大国可以不再称其为帝国主义,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依旧。“二战”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以强凌弱,经济上的不等价交换,坑蒙拐骗,可谓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在和平与发展的背后,到处是刀光剑影,弱肉强食。这一切过去没有变,今后也不会变。而我们今天的少数年轻人被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消费所迷惑,以为外国人都是国际友人,资产阶级变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似乎时代的发展已经使资本家改变了贪婪的本性。他们一往情深地拜倒在西方人的脚下,丧失了国格、人格和民族自尊心,完全忘记了“先生老是侵略学生”的历史。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西方,不完全懂得资产阶级。今后,随着开放的扩大,对外交往的增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势头只会有增无减。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要认清形势,全面、具体地向学生阐明这些道理,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青少年学生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的东西。

第三,坚持批判继承精神,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明影响深远,泽被中外。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现在以至将来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不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现实的一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清历史材料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分析历史人物也好,历史事件也好,都要把握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时代的、阶级的属性诸多因素全面加以考虑。拿孔子来说,中小学生人人皆知。如何评价孔子,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人们推崇他,有其道理;批判他,也有理。除了阶级性以外,还在于在什么场合、什么前提下提出问题。当无产阶级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要起来革命时,孔子宣扬的不准犯上作乱,理所当然地应当否定,应当批判。这时的劳苦大众也无精力先去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都有哪些合理成份。然而,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孔子宣扬的“仁”、“礼”,就完全有重新估量和研究的必要。孔子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就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古为今用”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又如,历史上常说的“忠”也是一样,皇帝希望臣民“忠君”,皇位才能稳固。“忠”是封建社会的道德的最高规范。忠君又和爱国紧密相连。因此,忠君也就不可能一概否定,而要作具体分析,忠不一定是封建糟粕。忠还可以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经过批判继承后,可以移用于今天,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等等。再如,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公而忘私、见义勇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它由于存在着充分的合理性,跨越了时代,至今仍可以作为民主的精华加以继承,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四,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中,认清国情,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念。

中国只是到了近代闭关锁国才落后了。1840年以来,外国侵略者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像一条条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枷锁。侵略者的敲骨吸髓的压榨、掠夺,加上封建统治的腐朽、昏庸,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从外国侵略者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个时候起,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他们中有反抗侵略者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的杰出代表关天培、邓世昌;有“开眼看世界”、及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魏源;有农民起义的领袖洪秀全、洪仁玕;有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技术,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洋务派左宗棠,维新派康有为;有耗尽毕生精力、希望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为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责任内阁而献身的宋教仁;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先进人物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些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领导革命的重担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随后,中国共产党又及时领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四十多年来,神州大地旧貌变新颜。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国国情中最为基本的核心内容。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在十多年的实践中,经过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我们党更加成熟和坚定,全国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这些道理告诉学生,就会进一步激励青年一代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道路奋勇前进,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揭示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一部分青年学生思想上产生了困惑。东欧的变化,并不在于改革。从中外历史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无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就是通过变法实现的。俄国的两次重大改革,实现了向强国的飞跃。普鲁士、奥地利、日本等国的改革,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今天我国改革是在党领导下实行的有组织有步骤的自我调节,其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它同历史上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可以从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中找到借鉴。在这方面,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中外历史结合,其效果一定更为显著,更能说明,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进步的,从而增强我们实现“四化”的信心。

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历史教学提出的高要求。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明天的实现,也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的。当然道路不可能笔直,有时会产生曲折,甚至出现一时的逆转,都在所难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那么一点点波折,丝毫也不足为怪,但总的趋势是向前迈进的。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从小树立起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用这种观点去观察、分析历史上发生的现象,并联系实际,正确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问题,那么他就会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形势下,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提高改造世界的信心,坚信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一定能胜利实现。

标签:;  ;  ;  ;  

贯彻“三个方向”改进历史教学_三个面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