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让娟
临汾市中心医院 山西省 04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 H 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高危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高质量的护理对治疗、以及患者后期的康复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及其家属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常规护理,患者及其家属皆希望享受效果更为显著的护理方式。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就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住院且都符合W H O诊断标准,并都伴着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房性心律失常49例,室性心律失常83例,窦性心动过缓13例,房室传导阻滞27例;梗死部位为前壁13例,前间壁25例,广泛前壁16例,下壁23例,下壁+后壁13例。将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循证护理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0~83岁,平均(57.2±6.4)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0~79岁,平均(56.3±6.5)岁。两组患者身高、体重、文化背景、性别、年龄及病变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包括常规的休息、饮食、活动、监护、药物、吸氧、24 h心电监护、严防并发症和休克的发生等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48 h病情没有发生恶化及生命体征平稳时,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严密观察病情因为心律失常经常发生于心肌梗死起病1~2周内(一般都是在24 h之内)的凌晨5点和中午12点之间,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24 h内的情绪变化和生命体征,加强凌晨5点和中午12点之间的巡视,加强上午班、大夜班的专业护理人员,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详细记录,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体位等的变化,能熟练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及抢救程序,当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头昏晕厥、乏力等心源性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先兆时,要及时抢救。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入院后要置于CCU病房内留专人护理并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准备好各种仪器、药品等,除颤仪要持续处于备用待机状态。(2)心理护理患者的情绪状况和心理健康的忽视是传统护理模式的大空白。患者对心肌梗死非常容易产生忧虑、恐惧、紧张甚至濒死感等负面心理情绪,良好的心理疏导、安慰及疾病宣教等对缓解不良情绪有着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护理及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不要在工作中使用刺激患者的语句及表现出低落、急躁的情绪,不要产生过大的噪音,工作要有条不紊,患者有需求时要及时回应。医生抢救时护理人员要配合做好家属的防护和安慰工作,重视、关心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减少不良刺激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3)给药方式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常规给药方式缺点及时相分布特征,使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及理解,要改变常规的给药方式。每天早晨5点服用一次的药物,每天早晨5点和下午14点服用两次的药物,每天早晨5点、上午11点和晚上20点服用三次的药物,随时监测患者在用药前后和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看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判断服用药物的临床疗效。(4)抑制诱发因素要确保病房及周围环境舒适、安静,温湿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适宜心脏疾病患者的修养,减少家属的探视,减少人流量。评估患者胸痛的情况,针对情况使用适当的止痛药缓解痛苦,提前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内分泌紊乱、代谢紊乱、尿潴留及便秘等失调现象。(5)护理后的康复锻炼在医护人员的监护及指导下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的身体疾病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训练中如果发现胸闷、气短、心率增加到超过每分钟110次、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上升大于等于0.2 m V或下降大于等于0.1 m V等异常时要继续卧床和停止活动等。
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4.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卧床和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3;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知识达标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例(%)
三、讨论
有关研究资料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其1 h致死率高达50%,在其发病后1 d内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避免心律失常的出现、提高预后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依靠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往往针对性较差,对细节护理容易忽视,因此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目前,循证护理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通过疾病特点而制订的新型护理模式,首先建立循证护理小组,然后提出问题并检索文献,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这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循证护理按照“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循证护理是严格遵循“以实际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方法,它主要是将护理工作与临床经验、专业知识及患者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利于指导护理人员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将规范化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护理全程。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循证护理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科室的护理工作中。
由此可见,将循证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向临床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宇.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47-248.
[2]罗建.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1):2769-2770.
[3]丁丽茹.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2(21):120-121.
论文作者:冯让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平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常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