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1995中国青年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研究报告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1994年我国青年社会调查数据和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根据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我们对1995年中国青年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如下:
一、由于改革热的降温,青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兴趣将会逐渐淡化;涉及经济利益的改革对青年诱惑力将会越来越大,如社会分配差距继续拉大,青年对改革的满意度则有可能由于受益的不同出现“阶层分化”
1995年仍是我国新的经济体制宏观框架经受考验和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处于新的调整之中的关键时期,而改革越向纵深发展,就越要触及到各阶层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从1994年的调查分析看,青年对改革关注的重点已从政治评价的角度转移到与自己切身经济利益相关的方面上,由此推论,今后决定青年对改革及社会满意度的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物价上涨幅度;二是收入的高低。据经济专家估计,1995年物价可能在平稳上涨中有所回落,但不会低于1993年13%的水平。1995年随着企业转制步伐的加快,一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可能会有较大提高,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因转制而破产的企业,将要造成一部分失业职工收入的明显下降。在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形势下,如果物价控制不住,这就势必要出现与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一般经济规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相反的局面,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双高”的现象,这就要导致一部分人收入提高较快,另一部分人收入下降也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有可能会因在改革中受益不同,而对社会的满意度出现“阶层分化”,甚至会出现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矛盾和摩擦。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估计,在转制进程中应制定相应的失业人员的社会生活保障过渡政策和思想教育管理对策。作为青年工作部门应当在社会利益分配的调整中,发挥社会群众工作优势,在化解利益矛盾和利益摩擦中积极开展工作,以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随着国家政局的进一步稳定,青年社会稳定的指标参数将继续保持在警戒线以下状态,如社会秩序保持稳定,近期内青年中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激进行为
根据我们1994年对青年社会稳定性的调查,从中选择了四项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即青年的社会满意度,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逆反心态,四项测试结果其稳定性均在警戒线以下,尤其是逆反“躁动”心态较前几年有明显减弱,多数青年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那种冲动激进的思潮,厌恶动乱,希望社会进一步稳定已经在青年中形成共识。所以,我们预计1995年青年的社会稳定心态将进一步增强,虽有不安定因素,但不会发生大的对社会稳定形成威胁的行动。
然而,从我们本次调查对影响青年社会政治心态变化的综合因素分析看到,青年的社会稳定情绪与我国改革政策的变化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正相关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即当改革政策出台比较频繁,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尤其是处于“经济过热”时,青年就容易在经济参与上产生“躁动”不稳定心态。调查中许多数字都从客观上显示了青年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而青年心态的稳定,是形成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是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1995年里,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加快改革进程的同时,要准确把握青年心理承受力和社会心态的变化动向,根据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及时而有针对性地作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青年“热点”问题依然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内青年中可能发生问题的社会热点区域,将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
根据经济学家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与社会秩序变化规律的分析,人均产值在500美元至1000 美元期间是社会经济无序状态的多发期,而一般情况下人均产值超过了1000美元,社会秩序将逐步走向稳定。我国在今后5年里正是处于从500美元向1000美元过渡,进而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
近10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的实践证明, 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我们对近几年来青年社会问题的比较分析看,青年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已经淡化,在政治领域中除宗教和民族问题外,其引发社会热点的可能性在减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治领域里问题的减弱,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可能引发热点问题的趋势在增长。据我们初步预测,今后青年社会热点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中有为“生存而战”的苗头,一些团干部反映,目前高校高收费现象严重,已明显地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有的学校仅学杂费一项就达8000多元,毕业分配指标(留大城市工作)多达万元以上,有的家长不得不借钱为孩子交学费。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其经济上的承受力面临危机。再加之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和脑体分配不公问题引发的不满情绪,如某种社会矛盾突出之时,别有用心的人加以煽动,大学校园内有可能出现“局部骚动”。
2.“待岗”与“失业”青工“骤众闹事”的可能性在增大。 在1995年里,我国绝大部分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青工的“待岗”与“失业”问题,个别省、市的青工“待岗”、“失业”相当严重,目前不少单位已开不出工资,青工生活已面临极大的困难,相当一部分青年是靠借贷和其它收入维持生活。这种情况如长期得不到改变,那么,在这些青工中,则有可能出现骤众闹事的集体行为,如“示威游行”等。
3.“民工”和农村不法青年相互勾结,团伙犯罪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我们预计1995年“民工潮”可能会有所减缓,然而农村地痞、村霸等不法青年与城里打工的青年相互勾结形成的新的犯罪趋势不容忽视。在一些大中城市里,外来的民工流动人口仍将保持在百万左右,而这些民工80%是青年农民,由于管理不善,其犯罪率在上升。据初步统计在犯罪人数中,除贪污受贿等政治经济案件外,在偷盗、抢劫、吸毒、卖淫等案件中70%以上是农民青年,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年由于致富无路,而把目光从农村转向了城市,与城里打工的青年相互勾结,合伙犯罪,已经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如不加强管理,势必会影响城市本土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四、青年对社会现象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腐败问题,如得不到有效控制,青年对腐败在态度上的反对与在实际行为上认同接纳并存,潜在的腐败倾向有可能继续发展
就全社会而言,1995年关注和忧虑的社会问题可能有三个,即物价上涨幅度、社会治安状况和腐败问题。然而,就青年人来说,最关心的和对其影响最大的仍然是腐败问题。如果把青年对社会问题的不满倾向与对腐败的看法,作为测量其社会政治态度的重要指标,我们不难看到,80年代以来,青年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都是与腐败分不开的,“89风波”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对腐败的不满开始的。1994年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情况下,多数青年选择最厌恶的社会现象时没有把物价上涨放在第一位,而是相当集中地(近40%)选择了贪污腐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把近几年的调查结果作一比较,1994年在党和政府加大反腐败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的情况下,青年对此问题的不满度竟与前几年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1995年青年对反腐败的期望值,还将远远高出政府所作的种种努力。由于腐败时间的持久性及广泛性对青年的幅射作用,青年对腐败在态度上反对与在行为上的接纳并存,这种潜在的腐败倾向将会进一步发展。从1994年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到对腐败问题的新闻曝光,其负向作用已经大于它的正向作用。在1995年里,青年对空洞的宣传将进一步失去兴趣和产生厌倦心理,而更看重的是“加重刑罚”和“完善管理机制”等实实在在的打击措施。因此,在解决腐败问题上,我们应当尽量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决不手软,用事实教育青年,感化全社会。
五、青年对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现象的认同,反映出道德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心理已经具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有可能到来,如能得到舆论宣传的有力配合,社会道德建设将有新的进展
1994年青年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一致地表示了认同。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社会道德建设确实存在问题;一方面也使人们看到青年潜在着一种希望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积极心态。 对于这种心态, 在1995年里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成为公众自觉的思想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有力时机,一方面从帮助青年解决目前面临的就业及生活中的困难入手,尽可能的为青年多办实事;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奉献精神,多开展那些有助于培养青年奉献精神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有实效的活动。实践证明,团中央开展的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良好社会道德精神的最佳形式和有效途径,全社会公众舆论应给予大力支持,把它作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六、青年的自我教育意愿和成材欲求将有所增加,如社会环境具备,在城镇青年中可能再度掀起学习社会热门专业知识的潮流;然而,轻职业生产技术知识,偏重非生产技术性知识的倾向,有可能导致青年职业技术知识结构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更为突出
目前,在我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不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的现象虽然比较严重,然而,据我们调查,就青年职工整体知识结构而言,与我国现时的经济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在职人员的专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现代化大生产不相适应。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教育结构的调整,还是对在职人员的再教育,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近年来,被撤消的成人职业教育组织达45%,合并的占40%以上。特别是1994年以来,我国城市青年不论是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还是其它不同学历的青年,在自学、选修第二专业知识时,学习计算机、外语、法律、金融等四大热门专业和只为拿高等教育文凭学非所用的人数占学习人数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以上。据预测,在各种不现时动机的诱惑下,1995年这种偏重于非生产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势头将有增无减,很可能再度成为潮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我国青年(15~34岁) 文盲、 半文盲占7.1%,小学文化占31.31%,初中文化占45.46%,高中(含中专) 文化占13.53%,大学(含大专)文化占2.37%。我国每年还有1200 万小学、中学、高中毕业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包括务农)。在青年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达85%。对于这样一支低生产技术水平的劳动大军来说,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要求相比,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如果再不注意加强对在职人员专业技术的提高,而盲目为追求高学历文凭,偏于学习非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势必要使青年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继续加大。这几年来,共青年团组织在青工中开展的各种技术比武和技术练兵,以及在农村开展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对缓解这种不协调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只靠共青团必定力量有限,对于这样一个事关经济技术水平和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战略顺利转变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唤起全社会从理论上到实践中的共识和一致的行动,制定和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争取在三、五年内使绝大多数的在职青年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七、国家基建项目的压缩和择业渠道的多元化,民工向大城市涌动的势头趋缓,但青年农民向二、三产业流动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大中城市青工的就业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复杂
据专家估计,199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30%,随着以农副产品和生产服务行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在加速发展中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大,小城镇就业渠道的拓宽,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中一些非农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可能会使青年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的状况有所缓解,跨省、市季节性的人口流动压力会减弱。然而,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真正的农村青年问题并不是“民工潮”的问题,而是农村青年剩余劳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中就业高峰给社会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可以预料,我国在21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必然是就业结构由农业人口占多数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转移过程。据世界银行对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力比重计算,人均收入在800美元时,一、二、 三产业劳力资源最佳配置分别是农业43.8%,工业23.5%,服务业32.7%。中国社科院根据我国人均产值发展情况预计,1995~2000年,第一产业大幅度下降,二、三产业大幅度增长,即从现在的一、 二、 三产业的劳力比例51.4%、26.8%、21.8%,分别达到47%、29%、24%。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劳力比例分别达到30.7%、26.4%、32.9%,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势头。到2025年,也就是人均产值到2000美元,预计一产业下降到26%,二、三产业则分别上升为38%、36%。此后,直到21世纪中叶,便呈现出一产业缓慢下降,二产业略有上升,三产还会继续上升的趋势。届时,我国将基本上实现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此可以预测,在今后15年里,尤其是本世纪末的后5年, 是我国农村青年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高峰时期,这是我国就业结构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确定1995年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将有相当一部分因效益不好,而关、停、并、转,亏损严重的企业要实行破产。如果转产、兼并和转让的政策同时实施,就会出现原有的失业没有解决,新的失业、待岗人数大量增加和1995年新的就业人员需要安置,三股社会就业大军一齐涌向社会的局面,这样给社会带来的安置压力就可能成为波及和影响全局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安定的问题。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城镇青工的失业、待岗问题是转制过渡中的暂时问题。因为城镇青年与农村青年在平等竞争中占居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就业中即使是打破了城乡壁垒,允许劳动者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相对就业机会也要多于农村青年。尤其是城镇计划生育工作较好,人口所占比重和绝对数都较小,加之城镇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特别是进入人口零增长的城市,青年的就业环境更会有所改善。有关专家认为,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渠道的拓宽,对城镇青年来说,不是有没有就业岗位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调整转换其职业的问题。
八、青年的生活方式及消费态势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平稳,生活水平将会继续提高,但地区之间青年纯收入的绝对值还会拉大
1995年,虽然青年在消费观念上的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及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失衡现象还会存在,但是,经过这几年对不同消费方式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已经逐渐开始走向成熟,特别是在物质消费上,那种与自身收入不相协调的铺张消费现象可能会有所改变。1994年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500多元,比1993年增长33.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据专家估计,1995年人均工资可能会增长到8%,而青年的长幅可能还会略高于这个数字,青年的实际生活水平会有所提高。由于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提价及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城乡青年之间收入增长速度差可能会好转,但不会有明显变化。原来收入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如乡镇企业的潜在发展速度能得到发挥,青年收入的增长率可能会加快;但由于基数差距较大,与东部地区青年的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不会缩小。据国家扶贫办统计,我国生活水平在贫因线以下的,还有8000万(其中青年3000多万)。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实现到本世纪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共青团组织应当发挥技术培训,智力扶贫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作好传播实用生产技术的工作,帮助那里的青年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全文完)
(注:有关调查数据的引用以本报告发表的为准。)
责任编辑注:本文上篇发表于本专题1995年第5期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