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背景下应用“真实性评价”提高历史高考成绩的实验研究_高考论文

在传统背景下应用“真实性评价”来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有效性的实验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性论文,高考复习论文,真实性论文,传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必须要有足够的基础。但凡做学问,没有刻苦的精神是不行的。除了考大学这一功利性很强的目标能促使学生勤奋外,我们能否用其他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勤奋学习?从外在教育到自我教育?

自2003年我第三次教高三起,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04年新课程实施,我回教高一,恰巧读了美国Ellen Weber写的《有效的学生评价》一书,里面较详细地阐述了“真实性评价”的思路和做法,心里颇有感触,开始有了初步的酝酿。2005年8月高二分班后,历史班一周有六节课,我觉得时机成熟了。

我带的历史班——高二(5)班是一个有78人的大班。这么庞大,很难做到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面面俱到。改革进一步显得迫切和必要起来。高考毕竟是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考试,我们学校是一所二流中学,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受的压力很大。如何才能把实验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可行性又有多大?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学的中心,发挥学生的“群众”力量,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的一切环节中来,如学习计划的制定、采取的学习方式、采用的学习评价……以小组活动为基点,集思广益,分享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应该为自己的成长负最终的责任。让学生身上蕴藏的无穷生命力和活力喷发出来!

一、实验研究的过程

(一)教学方案的形成(图示):

说明: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即学生不同时期的学情,来制定我们不同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此目标,采取师生共议的方式,征集、尊重学生的意见,形成教学决策;然后师生共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改善方案;通过与学生协商,确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来判断教学目标实现与否,教学实践成功与否。

(二)组织小组:四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选小组长,定组名。

单纯的竞争会使学生们处于一种敌对的关系中,不利于相互学习和群体的发展,而学习小组中同伴的教导则有利于学生矫正自身行动,反思学习活动,使合作的学习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不断深入:师生边商讨边修改,完善学习方式和评价指标。

第一阶段:2005.9~2007.3自己看书,老师辅导

◆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试验过程:

1.自己先看书,找出不懂之处,然后老师答疑。

2.学生意见:①自己看书,知识较零碎,整体感不好,规律性的东西概括不出来,看事容易浮于表面,欠深刻。②有些小组在课间才急急忙忙写问题,预先根本没有认真看过书。

3.师生商量结果:①学生看书后,以小组为单位列出本课历史知识结构图或表,老师抽查。②老师上课时除了答疑,还得点出事情的本质,适当拓展课本知识。③老师在解答那些挑选出来的问题时,应该把提出好问题的小组名念出来,鼓励鼓励大家,还要适当点名批评那些不认真的小组。

▲小结:

①因为采取协商优先的做法,让学生分享作为一个教师拥有的责任和权利,所以教师的建议能转换为学生自己的建议,形成共同的职责。

②在自己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

第二阶段:2005.10~2007.3自己的试题自己出

◆目标:倡导学生交流合作,促使学生养成通过他人的眼光多角度看待事情的习惯,从而更了解他们自身,培养必要的彼此之间的耐性和尊重。

▼试验过程:

1.学生自己出题。每次检测,每小组出5道选择题,1道大题,由老师择优录取组成一份由20道选择题,2道大题编成的45分钟的考卷。考后记录、汇总得分。每月清算各组得分,优胜组可以优先选择座位,上下流动,激发积极性。

……两周后

2.学生意见:不公平,不合理:①大题分值过大,一旦被选中,小组间的分数距离拉得太大,无法追上;②大题抄起来太浪费时间,会影响其它科的学习。

师生商量结果:大题由老师出。

……两周后

3.学生意见:个别小组出题不够负责,答案模棱两可,有的题较难、涩,只想难倒别人,缺乏科学性,没多大现实意义。

师生商量结果:

①老师要加强审题力度,每次评讲时除了要讲清做题的方法、思路,还要向大家讲清楚为什么要选这道题:角度新颖?基础性强?使用的材料典型?表述别致?……

②在被选中的试题前打上小组名,要用楷体,倾斜,显得醒目一些,增强小组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③试题被选中的小组要推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和接受大家的质问。

▲小结:

①学生自己得先做题,自己判断优劣,从中择优。为了出好题,出有新意的题,为了自己组的题被选上,上网查找资料,或创造性地把材料题改造成选择题,或大量阅读课外书,自己依据课外资料出题。为了谨慎起见,还请老师指点指点,小组再讨论推敲……激活了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途径。

②质疑、争辩之风盛行,敢于怀疑(优秀的同学、老师的解释、教辅答案、教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识到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一套,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③每次测试后,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找原因,互相帮助,相互鼓励,不嘲笑彼此的成绩,学会去欣赏他人的潜能,品尝到合作的愉快,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逐渐成为自信、能动的学习者,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增强。

第三阶段:2007.4~2007.6自己的学习自己评价

◆目标:提供给学生个人对自身意义的完整了解和个人与他人共享经验与知识的理解的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与负责任的公民意识的养成。

▼试验过程:

各地优秀的模拟试题纷纷出来。

1.学生建议:学习越来越紧张了,出来的好题越来越多,由大家每月推出10名最优秀的同学(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表达流畅扼要)组成讲题团,老师殿后补缺、补误、补不足。

2.学生建议:现在的学习是不进则退。每个人擅长的知识点不同,每个阶段每个人的表现状态不同,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应该给每次选择题做得最好的两位同学上台讲题的机会。大题的讲解要求太高了,还是由讲题团和老师来讲好一些。

▲小结:

①采用教师与学生及其同伴协商评价的方法,用形成性方式测量学生的进步情况,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②认识到每人都有每人的优点,不可小瞧一时不如自己的同学,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海纳百川。

③既树立了榜样——讲题团,又突出了个人奋斗——优胜者上台讲解,给全体学生一个信息:只要努力,我也能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展示最佳学习的机会。每个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尊重,激发了上进心,增强了自信心。

二、实验研究的结果

1.学业测评情况

上表显示:成绩中下层的学生进步幅度最大,第一个实验年,上升到120以上的学生人数激增,到了第二个实验年,又翻一倍。整体水平大面积提高。上130分以上的人虽然增加了一倍,但绝对数不多。

说明:运用这种复习方式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在持续提高,潜能被激发了出来。至于130分以上的学生不多,也许与我们的生源有关,也许与学生应试时的状态有关。不过符新雨同学的133分已是全区第一名了,获得了区教育局颁发的“吴灿煜骏龙奖”。全区600多名高三历史科应届生,也只有3人达到130分以上而已,况且我们考了129分的学生有6人之多。全班平均分114.7分,比我们市的重点中学平均分108分还要高。

图2,学生个人成绩追踪: (优、良、一般,各选2人,150分制)

上图显示:与实验前相比,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中下层学生的尤其突出。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到了高三的高考,即第二个实验年后,上升趋势虽然仍在继续,但总的来说,尖子生的增幅就没有第一个实验年的那么突出了。

分析:这是正常的。原因是①高二期末考我们只考必修Ⅰ、Ⅱ、Ⅲ,没考选修Ⅰ、Ⅱ、Ⅲ,并且是我们三个历史老师自己改的卷;②我们自己命制的高二期末试题毕竟同高考卷有差距,没有高考试卷出得那么灵活多变;③今年广东历史学科高考卷28题(10分),高三老师普遍认为其设问不严谨,造成学生审题的失误;④在高考严肃气氛的笼罩下,个别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由于过于关注成败而出现“瓦伦达心态”,即“这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患得患失之心,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所以这一切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关联不大。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上表显示:实验班高分层(120分以上)和及格率(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和比例远远超过非实验班,平均分的差距也很大。

说明:2007年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年高考,历史学科“……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注:引自《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科考试大纲的说明》之“Ⅰ.命题指导思想”)更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进行考查,这样一来,有优先录取权的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毕竟学生的总体学力有高低,事实也证明全省历史学科高考成绩排前列的考生比以前更集中在重点中学。120分对我们普通中学来说应该属于高分层的了。那么这就意味着实验班高分层的学生达33.3%,而不及格的只有1人(高三从外校转来的),证明了这种复习方式适应我们这种学校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要,有利于更多学生的进步。

2.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交谈法、问卷调查法)

2007年5月26日的问卷调查(发出78份,有效卷76份)。

上表显示:总体效果比较理想。

分析:

(1)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自认“基础知识”有很大提高的学生高达71人。联系后五项来看,它说明了适当的测试可以确认在学生进步中的薄弱之处,为课程评价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群体的成功。

(2)“教育成功的标志是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不可能有智慧,仅有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 (注:引自2007年7月17日广东江门会议,原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郭振有的报告《教育督导、素质教育及学校文化》)全部被测者都认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表明了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为背景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辨析能力和历史洞察能力。

(3)“学习兴趣”、“合作精神”、“成功感”增强,表明学生内心的尊严被体现出来,有了学习的幸福感。

三、实验研究总论

伴随学生终身的不一定是所学内容,而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方法、价值观和个人品质。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评定,不只传授知识,更鼓励了行动。真正地知识应在论争过程中在长期复杂的群体对话中得出的,为此从高二开始,我就努力在班级中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议论和提出建议的机会。我们的高考复习不再像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采取协商优先的做法,让学生分享作为一个教师拥有的责任和权利,使教学的每一阶段,学生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在内驱动力作用下,合作性小组学习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学生的能力被体现了出来。

进入高三后,在历史班我们的教与学渐入佳境:课堂活泼,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学习,教与学不分彼此,充满自由探讨的气氛。在复习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体现,学习过程的情感贯通,使学生感到兴奋、愉悦。由于从环境、计划、动机、内容、交流、行为、榜样和反思等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安全环境,所以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没有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测评只是学习的一个外延,和学习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分。

最终,无论是从学业测评情况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即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历史复习“让学生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一次合作的共享,一份思维的享受,一种追求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得到他人尊重的自豪!这种情感、意识和行动不是可以单纯用知识的测评来表达和检测的。

真实性评价以学习者、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为中心,集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评价活动和学习过程相一致,教学比较灵活、开放,教育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和动力性。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应用真实性评价是可以在高考复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

不足:①由于这个实验是围绕高考而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传统”味显得较浓烈,不少地方无法充分拓展开来,最终是,越到后期越有趋于一元化评价的倾向;②这次实验我们没能邀请到家长参与到评价改革的讨论中来,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当然这也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

今后努力的方向:

尽管在高考复习中运用“真实性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如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如何真正的体现出学生学习时思维的独立性。

四、对高考与新课程教学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①在复习中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思考、争辩,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鉴赏、析别、推断能力,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有一定的增强。②由于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提供机会给学生展现自己,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都很浓厚。③由于复习特别要求的基础性、系统性、宏观性,学生的全球文明史观初步有效地形成了,历史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新课程下的历史高考注重创设新材料新情景,以能力立意,彰显人文素养,这使得高考考核与三维教学目标相辅相行,只要我们高考复习的观念、态度、方法转变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高考会促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

五、后言

采取这种开放式、自主式的教学,教师更累: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最新的史学动态……,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及时把握验证和探究的轨道。每天上课都要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以便能随时快捷有效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俗话说: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激情就不可能点燃别人的激情之火。这种教学是我们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不断的反省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还被激发出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我选择“真实性评价”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理论,并不是因为它更新颖,只是觉得在“高考”这种传统背景下它更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标签:;  ;  ;  ;  ;  

传统背景下应用“真实性评价”提高历史高考成绩的实验研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